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感言一束

(2010-01-01 13:17:00)
标签:

杂谈

 【季冰按】年底收到了几家报纸希望发表年终/新年感言的约请。以下分别是我应深圳《晶报》的编辑刘琤琤以及广州《南方农村报》编辑何满之约,为这两张报纸的读者写的几句话。

 

    即将过去的一年里,“邓玉娇”、“周久耕”、“艾滋女”……这些名词使我比此前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地感受到网络舆论对于社会现实的重大影响力。在为正茁壮成长的民意推动社会公正的强大力量而感到欣慰的同时,这也使我比此前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地认识到发表言论所需要的理性精神和审慎态度。

    古人云:“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渺小如我者当然不敢以自己的一点微不足道的见识与先贤圣哲相提并论,但渺小如我者同样不敢须臾忘怀的,是先贤圣哲穿越千年的垂训。我始终认为,对一个媒体评论工作者而言,动笔之前必须自问的最核心的一个原则问题是:你究竟是试图发表你认为正确的观点,抑或是试图通过发表观点而使自己成为新闻焦点本身?

写于20091225日,圣诞节当日,见于1231日《晶报》

 

 

作为一个整体性的社会阶层,中国的农民似乎永远都是为国家付出贡献最多,但却得益最少的人。不仅如此,每当社会出现重大危机或利益格局发生重大变动时,他们总是首先被牺牲掉的一群,他们还经常是受损害和受侮辱的一群。与这种残酷现状形成具有讽刺意味的尖锐对照,农民是这个国家人数最为众多的一群。农民作为一个整体,每年都与农业、农村一起,被写进中央文件的第一号。

    如果说2009年的年度流行汉字是“被”的话,那么,中国农民就是这个字当之无愧的最佳对象。甚至,当他们一再地“被……”的时候,他们自己都漠然无动于衷。

    在我看来,造成这种悖论的根源在于:他们虽然是大多数,却是沉默的大多数。作为一个个单独的个体,中国农民的气力、胆略、甚至智慧都不会小于和低于任何一个其他阶层中的个体,但嘈杂无序的声音汇拢在一起,什么力量都不会有。而这,又与农民生活、生产的组织方式有密切关系。

    农民境遇的改善也许的确需要全社会更多的、持续的关注和同情,也许的确仰赖于明智的国家政策。但一个群体真正想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归根结底取决于它能不能充分展现自己的力量——群体的力量来自良好有序的组织。我毫不怀疑农民是有力量的,但这种力量究竟是自我组织成一种能够维护自身利益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建设性的力量,还是再一次地被引导成为一种巨大的破坏性力量,就像我们从历史上一再读到的那样?

    这是一个越来越紧迫的问题……

    写于20091231日,2009年的最后一天,将见于201012日《南方农村报》

 

    现在是2010年的凌晨,21世纪的头10年就这么过去了。记得10年前,我太太、我和我的几个高中同学(以及他们的太太)一起在外滩听海关大楼的钟声,看黄浦江对岸的焰火,迎接新世纪的到来。那个场景,仿佛真的就在昨天。逝者如斯夫!10年后的今天,我、我们不知道又在哪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