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这些日子,每个中国人都在为铁矿石谈判和力拓间谍案牵肠挂肚,比关心章子怡的婚事或陈水扁的审判更起劲。我想,这是我们这个民族极其微妙的集体无意识在这个所谓中国“崛起”的重要时间节点上的扭曲流露。不过,不管你是出于何种原因才那么关心看起来与你的生活毫不相关、并且也没什么娱乐性的铁矿石和力拓的,我觉得有三个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问题必须要搞清楚——
问题一,如何看待力拓毁约中铝收购案?
无论西方媒体如何分析和解释这件事情中的曲折理由,澳大利亚力拓集团是一家不守商业信誉的令人鄙视的企业这一点,是无法洗脱的。曾有西方分析者为它的背信弃义辩护说,它是考虑到中铝浓厚的中国政府背景使这笔并购将无法通过澳大利亚议会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审查才作出终止交易决定的。诚然,澳大利亚政府——尤其是议会——确实很有可能不批准这笔交易,但问题在于,现在的中铝与8个月前的中铝在性质上并没有发生过任何改变,力拓应该很清楚澳大利亚的法律政策,为什么当初要签署这笔明知道不可能通过的交易呢?这不是变相的欺诈行为吗?
问题二,如何看待铁矿石谈判的胶着状况?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认为即使力拓确有商业间谍行为,这也肯定不是谈判不能达到中钢协要求的主因。其实,去年一度债务缠身的力拓如今之所以重新缓过来,有底气对中铝说“不”,根源在于今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的持续回升,其中铁矿石和原油尤为明显。而这种价格走势,毫无疑问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扩大政府投资的经济刺激计划所带动的。实际上,去年全球金融海啸爆发以来,中国的进口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呈逐月攀升态势,今年4月份更是较上年同期猛增33%,达到了5700万吨的创记录新高。由于中国是所有大宗资源类商品的最大进口国或最大进口国之一,“中国需求”必然对它的价格起到极大的拉升作用。所以,从积极的一面来说,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的确有力支撑了全球市场;但在另一方面,“4万亿计划”恰恰在更高的层面上严重地拖了中铝入股力拓和中钢协对外谈判的后腿。
另外,更为复杂的还在于中国国内的体系。所谓中钢协不过是代表了像宝钢等几家大的国有钢铁企业的利益,小钢厂并不在是它的会员。换言之,它谈成了哪怕再低的价格,也没小钢厂什么好处,它们必须从大钢厂这个“二道贩子”那里进货,成本也许反而比它们以33%的降价幅度直接向力拓等去买更高。这是中国方面很难团结对外的根源。平心而论,中钢协摆出一付严查“内鬼”的架势,大多是没有什么道理的。相反,它应该放下过去冶金部的架子,真正成为国内钢铁企业因共同的市场利益自愿结成的行业共同体。否则,今后类似的国外谈判和国内市场协调中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窘迫。
问题三,如何看待力拓四名员工被捕?
虽然中国方面一再表示这只是一个单独个案,不会影响外商在中国的投资,但它现在越来越被炒作成一桩外交事件。澳大利亚不仅有参议员因此对中国政府横加指责,甚至还有人要求澳政府对中国施压。其理由在于,目前媒体纷纷根据已经公开的所谓“国家机密”问题,揣测胡士泰等人所犯之事显然与刺探中国方面铁矿石的谈判底线有关,据传此案还牵涉到了包括首钢、宝钢在内的国内多家钢铁巨头的高层。据此有澳方人士认为这是中国方面恼羞成怒的“报复”行为。显然,这种情绪化的政治性指控是不负责任的。的确,生意归生意,法治归法治。但上述四人的被捕与铁矿石谈判有关,并不意味着他们做的事情就一定是正当守法的。况且,根据那么多年来中国政府的一贯做法,一般的涉外案件往往是慎之又慎,我们基本可以相信,如果不是掌握了什么确凿的证据,上海国安方面是不可能贸然拘捕胡士泰等四人的。但正如前文已经述及,导致中国方面在谈判桌上吃亏的主因,我认为并不是胡士泰等人的能耐,而在于中钢协的内部机制。不过具体的谜底,还是要等司法系统公开结果后才能得知。
倒是作为全球最大买主的中国在接下来的铁矿石谈判中将如何收场、以及这次的僵局中凸显出来的中国内部和国际铁矿石市场机制中缺陷,是一个颇值得玩味的问题。
写于2009年7月14日,发表于2009年7月25日《周末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