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座铁桥连接一个城市的记忆和憧憬

(2009-02-27 18:12:00)
标签:

杂谈

    在上小学前——大约是上世纪70年代前期——的一段日子,我几乎每天都要坐28路电车从苏州河与黄浦江交界处的外白渡桥经过。那时因为家里没人带,所以父亲每天早上上班时把我带到他在遥远的杨浦的工作单位,傍晚下班再斜穿上海市区把我带回位于徐汇的家里。现在的同龄孩子大概已经对“华人与狗不得入内”这句话没有任何概念了,我们那个时候清楚地被告知,这块牌子过去就曾经蛮横地伫立在外白渡桥下面的黄浦公园门口。

    将近20年后,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当时坐落在外滩的文汇报工作。有78年时间,只要从报社大楼办公室的窗户望出去,我每天都能瞥见这座熙熙攘攘的铁桥。不过20世纪90年代初的上海,没有多少人会在意这道仿佛永远定格在那里的风景线。他们更牵挂和为之激动的是正在热火朝天建设中的南浦和杨浦两座黄浦江上的大桥,以及黄浦江那一边冉冉升起的上海明天的天际线。

    又过了10多年,当一望无尽头的东海大桥都已经建成通车好几年以后,当跨越长江的南桥北隧工程正如火如荼推进的时候,我们这个城市里越来越多的人却反而留意起这座建于一个世纪前的老桥来。我相信,外白渡桥的整体维修计划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而规模并不能算太大的这个工程本身又在城市中搅动起更强烈的怀旧情绪和好奇心。有报道说,为了观看和拍摄桥梁整体拆卸和装配的全过程,在事隔一年的前后两个时间点上,不仅旁观者络绎不绝,甚至还有人专门包租了附近的酒店房间,全天守侯在那里。

    上海是中国最年轻的城市,但似乎也是中国最愿意沉湎于回忆中的城市。无论从张爱玲小说的热卖,还是媒体对和平饭店老年爵士乐队抑或是百乐门舞厅的津津乐道中,我们都能明显体察到,这座城市在一面大踏步迈向21世纪的同时,另一面也在专著而又略带焦虑地追寻着自己的出生证明。这实在是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

    缺乏西方历史知识的人总是喜欢将外白渡桥与浪漫或典雅之类的形容词联系起来,他们中的一些人也确实能够在外白渡桥的雨夜里,寻觅到一丝好莱坞经典爱情电影《魂断蓝桥》中那座令人心碎的滑铁卢桥的气息。但是,撇开这些后来人涂抹上去的想象,外白渡桥兴建的时候,实际上正是欧洲现代化以后工业文明高歌猛进达到颠峰的时刻(被随后惨绝人寰的两次世界大战中断)。那是一个自信、乐观、繁荣的时代,但惟独不是一个浪漫和多愁善感的时代。它裸露的全钢结构,最淋漓尽致地展示了那个工业时代独特的豪迈、粗野与无所顾忌。

    比外白渡桥稍早10多年,地球的另一边还耸立起了另一座更加著名的钢结构庞然大物,那就是1989年落成的艾菲尔铁塔。也许是某种巧合,又或者是命中注定,那个时候的上海是远东第一大城市,也被称为“东方巴黎”;建造艾菲尔铁塔既是为了纪念法国大革命100周年,也是为了举办1900年巴黎世博会。凑巧的是,今天的上海正在雄心勃勃地筹办2010年世博会。

    历史有的时候就是这样,曲折而又隐晦地向后来者传递着耐人寻味的信息。我在自己去年出版的分析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文明复兴前景的《下一站:中国》一书中曾经说,如果巴黎是“19世纪的首都”(本雅明语)、纽约是“20世纪之都”的话,那么,最有希望加冕“21世纪世界之都”的城市,现在看起来无疑是上海。

    因此,也许再过不到100年,当人们纪念外白渡桥建成200周年的时候,来自全世界的学者和作家们会为它撰写更多汗牛充栋的历史考证和色彩斑斓的传奇故事,而发生在这两天里的新闻以及新闻中的我们又会成为那些历史和传奇中的重要章节。那时的人们会说,一个伟大的城市就是从这里崛起的。

    100多年来,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出发,一步步跨越苏州河、黄浦江、长江和浩瀚的东海,迈向未知而激动人心的明天。这座不大的铁桥,此刻正连接着无数上海人的记忆与憧憬。

    写于2009225日,发表于2009226日《新闻晨报》

http://1872.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9/2/27/18/11/1206175b9f6g213.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