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只有记忆是最真实的——写于96-98年间的一组社会文化评论(33)

(2006-12-28 12:01:00)
标签:

杂谈

 

    大雪纷飞的夜晚,清脆的铃声,坐雪橇的白胡子老人带来礼物和祝福……提到圣诞节,几乎所有西方人的眼前都会浮现出这样的场景。

    在我们的文化中,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是这样的:大人们忙忙碌碌,当然,他们不会忘了在先人的灵台前点上一柱香,放上几件供品;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享受着属于他们的糖果、烟花和压岁钱。所有人都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家家户户都那么窗明几净。到了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切好吃的东西都放在眼前,就算是离家远行的亲人也会拥有一付属于他们的碗筷……

    说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上面这些场景已越来越远离我们的生活,记忆告诉我们,节日应该是这样过的。而电视广告和周围的一切却极力暗示,节日里我们应该逛街购物,应该出境旅游,应该娱乐休闲……总之,现实告诉我们:所谓节日,就是大手大脚消费金钱和时间的日子。

    久而久之,我们渐渐发现,所有的节日都不再属于我们自己。就说“情人节”吧,作为东方青年,不会有人认为你应当谙熟圣瓦伦丁的故事。你甚至不必知道所谓“圣瓦伦丁节”就是“情人节”。然而,每年一到2月14日,你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某种气氛的感染或压迫,你会对自己说:我该给“她”(“他”)买一件礼物。至于什么礼物最合适,这基本上不取决于你的“她”(“他”)的个人喜好,而是由市面上那些时尚杂志说了算。眼下,就连最私人的节日,比如生日、结婚之类,你都会得到有关如何花钱的指示。之所以说指示,是因为你不照办就会有当不成“现代人”的危险,而落伍恰恰是我们时代中最可怕的事。不信你可以调查一下,90年代的都市青年,有几个在结婚时不花上几千块钱在摄影棚里充当一回受人摆布的模特的?反正我自己就曾过了一整天的“明星瘾”,因为我还没有铁了心要不做“现代青年”,尽管我十分敬佩那些有胆量冒这个险的人。

    于是,面对数目一天天繁多起来的节日,大多数人的心态起了微妙的变化--从孩提时对过节的日思夜盼变成一种得过且过的想法:反正一生(或一年)也只有这一次!但似乎很少有人想过,究竟为什么会这样?

    根据我的所学所思,几乎所有的节庆都植根于工业时代以前的文明中,中国的节日大多产生自农业生产的客观需要,西方的重要节日几乎全都是宗教的产物。因而可以肯定地说,大规模的消费行为即使不是同节庆全无关系,也至少不是它最初的主角。

    从另一个层次上看,所有的节日都与某种仪式有关,仪式的功能是动员和号召;所有的仪式又都与某种神圣的体验有关,而所有神圣的体验都来自某种禁忌(对禁忌的无所顾忌被称为亵渎,亵渎是通过狂欢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而狂欢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节庆)。因为所谓禁忌,本身就是不容怀疑和侵犯的领域(价值)。直到今天,我们还能依稀从节庆中感受到禁忌的痕迹,例如我们中国人就最忌讳在过节时听到不吉利的话。

    科技进步在精神领域的最大成就,就是不断地破除禁忌。从这个意义上讲,进入工业文明以后,所有节庆都失去了存在的必要,除了为娱乐和消费寻找一个合适的借口。所以,就在几个星期前,一位作者在我们的版面(“都市闲话”)上恰如其分地指出:“有人用钱就有人赚钱,推理到最后,我们不得不承认,所有的节日都是商人的节日。”

有所得必有所失。既然这样,就让我们去购物、去旅游、去休闲,去抓住一切机会尽情享受生活赐予的奢华和闲暇吧!只是当五光十色的霓虹灯黯淡以后,记忆会带着一丝淡淡的惆怅在黑暗中敲响我们的心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