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率先在新三板上市的设计公司们,他们到底做得怎么样?

标签:
建筑设计 |
分类: 行业洞察 |
作者:邹毅
转眼间,2015年已经过了大半。
历数今年资本市场的两件大事,第一是让人不堪的股灾,第二就是沸腾的新三板。
也不知从何时起,新三板突然一跃成为了中国金融市场的一个新的焦点。在李博士潜心打造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政策指引下,低上市门槛、快节奏的挂牌能力,一下吸引了业界众多企业高层的目光。其所具备的股权交易流动和融资功能成为民营企业家们关注的焦点。
对于中国建筑设计行业来说,如果说上半年多数企业对经营形势还是迷茫不知所措,那么到了下半年,多数企业已发现整个市场分化的态势逐步开始定型了。
2015年中国建筑设计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带来的结果是瓦解了一批中型公司,溃败了一批没有核心特色的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强化了一批顶级大公司的霸主地位,新生了一批特色的专业小公司的专业联盟,促进了一批商业模式先进、积极进取的公司的做大做强。
这个世界变化快。
最近我抽空梳理了一下新三板上市的公司,不禁吓一跳。根据本人不完全统计,不知不觉,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已经有了7家公司在新三板挂牌上市了。而且还有更多家的正在进行最后的挂牌冲刺。
如今,那些已经在新三板上市的设计公司到底怎么样?上市后这些企业发展路径如何?如果我们的企业还未有上市打算,这些新三板的兄弟们会让我们诚惶诚恐么?
下面我来给各位对这一批已经上市的新三板公司的经营业务特征做一下简单的梳理,供大家参考。
一、规模中等,普遍营业规模在9000万~1亿元左右
目前这些新三板上市的企业到底经营规模有多大?实力有多强?我们先看看下表。
表1:新三板上市的各家设计公司经营业绩基本情况
https://mmbiz.qlogo.cn/mmbiz/BNibM6ib4shyIOH2Dic0UF9PYIJrTHvBUlPbXqUYLg0OIAib8Qgw6pfH2khHtR4jdgU3czXjlibGau6sx0z0SaBQrrg/0?wx_fmt=png
从上表可见,相比主板上市的几家设计公司,新三板公司的营业规模普遍较小。
我们先回顾一下主板和创业板上市的几家设计公司2014年的业绩:行业老大棱光实业(华东院)45.64亿、苏交科21.6亿、设计股份12.6亿、园区设计5.4亿。这几家公司的营业收入均值在21亿元。即使考虑到两家创业板刚批准上市,但因遭遇股灾暂缓发行的两个小盘股苏州设计院3.37亿和山鼎设计2.02亿,主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平均营业收入也为15亿。
相比之下,新三板上市的平均营业收入只有9251万元,少了主板上市企业一个数量级。
但他们能保持44%的毛利率和12%的净利润率水平,相比创业板和主板平均的毛利率35%和净利率12%的水平,却丝毫不逊色。这也反映出新三板公司相比主板公司,仍然有较强的盈利能力。
同时,我再相比这七家公司的一些财务数据,我们可以看到陆道股份是其中的财务报表最为靓丽的公司。2014年该公司营业收入1.5亿元,位居同类公司前列,并且营业收入增幅相比同行也是最高,达到46.7%,远高出同类公司17.4%的水平,反映出其成长性也较好。
二、各家公司从2014年起,经营性现金流净额普遍走低,反映出全行业的面临的经营问题
我们只看企业的利润表还不能反映出企业经营的全貌,这里我摘录了这7家公司2013年和2014年的现金流量表的两年数据比较。
表2: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表
公司名称 |
2014年(万元) |
2013年(万元) |
天友设计 |
-338 |
-570 |
易城股份 |
-2149 |
431 |
易兰设计 |
260 |
1935 |
陆道股份 |
-201 |
1815 |
华源股份 |
-177 |
1515 |
鸿图建筑 |
467 |
82.9 |
中景股份 |
153 |
-274 |
从上表可以发现,上述7家公司中,有4家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在2014年出现了大幅减少,基本减少水平保持在2000万的数量级。相比1亿左右的营收规模,经营性现金流减少幅度占到总营收的20%左右水平。
这样的业绩数字,也反应出自2014年以来,房地产行业新投资规模快速下降后,带给了全设计行业的设计冲击。而这些与我们实际经营过程中感受到的冲击较为类似。
应注意到,这些新三板率先挂牌的公司,其经营能力和品牌影响力在同行业也属于优秀,所以整体同行业从2014年相比,可能经营状况受影响会更大。
三、再融资已打开局面
所有的挂牌上市无非有两个目的:第一,提升公司的品牌影响力;第二,进行股权融资。
新三板因设计了先挂牌再融资的制度规则,并且融资方式以定向增发为主,股权流动性相对较低,因此这成为其与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做大的制度不同。
在这个门槛相对较低,经营水平各不相同的新三板市场,之前很多业内人士认为上市之后实现再融资的可能性不大。为此,我特意查看了一下这些上市公司的再融资状况。
情况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
表3:各家新三板上市公司融资情况分析
公司名称 |
挂牌时间 |
融资时间 |
融资金额 |
|
2014年1月24日 |
2015年6月 |
4500万元 |
|
2015年7月15日 |
未融资 |
—— |
天友设计 |
2012年12月26日 |
2015年6月 |
990万 |
陆道股份 |
2014年1月24日 |
2015年6月 |
2739万元 |
华源股份 |
2014年6月4日 |
2015年7月 |
1460万元 |
鸿图建筑 |
2014年5月6日 |
未融资 |
—— |
中景股份 |
2014年12月28日 |
未融资 |
—— |
从上表可见,新三板上市的7家公司,已经有4家公司进行了再融资。已实现再融资的企业基本属于2012~2014年率先登陆新三板的企业。经过一年多的挂牌,他们基本都集中在2015年6~7月实行了再融资方案。
从股权融资对象来看,基本也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公司内部核心团队的股权融资,这种融资对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公司经营激励都有很大的益处;
第二类是对各家公司的做市商券商的融资。这种方式重点是通过做市商的操作,提升上市公司股权交易的流动性。
第三类是针对外部投资者的融资。这种融资对充实已上市公司的股权资本,改善流动资金储备,为未来业务转型升级都起到关键作用。
虽然新三板上市的再融资总额水平维持在1000万~5000万之间,并不算很高,但这样的融资能力实则对提升企业的经营活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并且有利于优秀公司做大做强,实现转板,进入到更高的发展阶段。
四、主业服务领域已经开始分化,并各有专注
在当前行业发展速度放缓,纯设计类的需求日益减少的行情下,中小公司保持专注是最重要的经营策略。
为此,我特意翻阅了各家公司年报里对发展战略部分的阐述,从而欣喜的发现,各家公司的目标基本开始锁定一些细分领域,并且形成了跨产业链的综合经营管理模式。
表4:各家新三板公司上市后的战略定位简要分析
公司名称 |
所在地 |
战略重点 |
易城股份 |
上海 |
智慧社区、旧城改造板块、城市运营及招商板块的新业务拓展,促进公司在城市全产业链上的布局。具体业务包含提供策划、设计咨询、智慧运营、资产管理的服务 |
华源股份 |
江苏 |
工业建筑设计、主题公园类建筑 |
陆道股份 |
上海 |
集咨询、规划、设计、实施、资本为一体,将业务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拓展了策划咨询、商业招商运营、园区招商运营等业务并迅速整合资源快速落地 |
天友设计 |
天津 |
目前阶段的主要核心竞争力是以“低造价”“节能环保”“健康舒适”“文化创意”为特色的绿色建筑全面交钥匙服务以及项目经济性设计(通过设计阶段控制项目建设成本)。公司已形成了从绿建策划到咨询、设计、申报、运营等全产业链的服务能力,奠定了在国内低碳城市及绿色建筑领域的先发优势 |
鸿图建筑 |
上海 |
明确研发方向为“低碳绿色建筑研究和新型城镇化研究”。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能力,开展以研发为支撑的策划、规划业务等服务内容,从而提升公司在建筑设计市场的差异化竞争能力。 |
中景股份 |
山东 |
未明确 |
易兰设计 |
北京 |
公司凭借其优秀的设计创意,环保的设计理念,绿色的规划经验,积累了深厚的经验基础和优秀的品牌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先发优势。公司所倡导的“大景观”理念,主张用生态景观体系来构筑城市的骨架,强调城市发展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共生,切合行业发展趋势 |
从上表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公司在公开披露的年报里,都已突出强调了各自的主业发展方向。
对于一些新的领域,比如全产业链的设计咨询服务、资产管理等,以及绿色节能、智慧城市、生态城市等方向,都成为各家设计公司争夺的焦点业务领域。
这是一个大变革的年代。当我们还在为行业变化一筹莫展的时候,我们应该更多学习那些已经跑在行业前列的领先者们,他们如何应对形势?采用了怎样的策略手段,如何搭建自身的战略格局以及为此做出了怎样的尝试和并获得了怎样的经验?
未来必将属于那些勇于进取、及时调整策略、创新奋进的经营者们!
邹毅个人微信号:brian378183884,提供最尖端的咨询服务。
《房地产观察家》所属上海领易LinkEase投资顾问有限公司。
领易投资旨在打造中国最前沿、最跨界、最具创新精神的综合性投资顾问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