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观察家微信号:realestatereview
关于社区商业怎么做的话题,相信很多人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因为2014年的商业地产开发趋势即将转向邻里型、区域性、小体量、有特色的商业地产品类。在这里,有四个基本问题一直困扰着多数开发商决策人:1、社区商业能不能做活?2、体量怎么配置?3、业态怎么规划?4、未来如何运营?这几个基本问题一直以来是业内讨论的焦点问题。
然而今天跟大家推荐的文章,却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待社区商业,即社区商业的空间感受。本来敝人认为这是个战术的层面的话题,却被这位观察家定位成战略层面的焦点。仔细看看该文,颇有几分道理。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研究社区商业,的确是一个重要的思考社区商业开发根本问题的维度。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美国城市规划大师简·雅各布斯的名著《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以及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所著的《街道的美学》,都有深刻的、从美学到心理学方面的分析。
需要明确的是,千万不能指望所有的社区商业都有中心商业区的繁华与喧嚣,社区商业的成功,更需要的人情味、舒适温馨的环境空间,社区商业是“家”延续,是我们的会客厅和后院。同时,在某种意义上,它更像是大学校园内的商业街,它是放松与社交的场所,是每天都会去的“食堂、开水房、洗衣房、浴室、球场、图书馆”,它是构成我们所迷恋的“家”的温馨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请看正文。
社区商业街的迷乱与正解
作者:朱洲
今天想说一个很具体的话题:新社区商业街。
为什么想谈这个,原因有三:1,如今的房地产开发,商业正红,即便是做住宅十之八九也离不开社区底商,社区商业街是一道绕不开的试题。2,有的社区商业街做得很棒。3,有些社区商业街死得很难看,或者正在奄奄一息中衰亡。
为什么不讨论城市型商业街(比如春熙路)?原因很简单,这类型的街区价值争议和变数小,人流基数大,决定其兴亡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地段。越是占据更多的城市人流和交通资源,越容易火。就算你不玩什么技术含量,也能活得下去,甚至活得很好。拿得到好地段就是王道,不需要我啰嗦。
社区型商业街就不一样,尤其是新兴社区的商业街,因为绝大多数都是先天人气不足,所以其前期定位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是一项相当考验手艺的活儿。我们经常会走入一个误区,就是把开发商的企业实力和社区型商业街的打造能力划上等号,然而现实很骨感。市场才是检验品牌的唯一标准,管你什么大牌开发商、工艺血统,只要忽视了市场规律,一样玩不转。
什么叫市场规律?放在社区型商业街这个研究对象上来说,核心就是一点:人的感受。只要你真正重视了顾客身处商业街的切身感受,你就一定会成功;否则你就只能自己拉自己一把了。那么究竟逛商业街的人需要什么样的心理感受呢?这得往细了说。心里进化论的观点告诉我们:“人类对大自然所作出的最表层、直接、第一的反映是情感上的,而不是认知上的。在情感反映的基础上,才有了思维与记忆、意识与行为。”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具体到街区上,它必须完成的首要任务不是商业功能,而是景观意境,这才是你真正和顾客内心互动的有效手段。
边界效应理论指出过:林中空地(可以引申出商业街中的小广场)、建筑广场的边缘、建筑的凹处、廊柱下等区域,是人们最喜爱停留的区域。不难想象,如果在社区商业街的这些地方设置休息的座椅,给顾客提供驻足,停留,停下来休憩或交谈的动作诱因,同时提供具有审美体验的双重效果,带来愉悦的视觉、触觉甚至听觉、嗅觉享受,那么这样的商业街势必可以成为城市水泥丛林中一抹难得的亮色,吸引人流前来徜徉流连,放松心情,品味生活的滋味。
我见到过不少的新兴社区商业街,却愚蠢而粗暴地抹杀了“构筑景观意境”这个最重要的商业前提。在那些开发商的眼里,街区已经不是一条完整的空间,而是一个又一个可以变成厚厚钞票的商铺,硬生生把商业街区做成了买卖市场。这种买椟还珠的做法还相当流行,一些大牌开发商亦未能幸免。在他们的经济天平上,商业街是否平直单调、冗长枯燥不重要;是否有巧妙的空间变化和重组不重要;生活氛围和尺度感受也不重要,怎样节省出最多的空间来修建商铺卖出去才最重要,典型的急功近利杀鸡取卵。
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试想一下,对于社区型商业街来说,如果这条街区缺乏了可以令人们徜徉放松的生活情趣和愉悦的消费心情,人们在这里感受到的只有刻板的商业交易,把买卖成为唯一目的。那么,不到购买行为必须发生的时候,他们会来吗?会把这里当做日常生活中愿意反复到达、多次消费的目的地吗?没有人气和人情味的街区,那将是多么的冰凉,萧索!里面的商家就算是三头六臂,也玩不出个花来。
所以,请恕我直言,如果你准备打造社区型商业街,请不要再迷信什么品牌商家入驻、引进超市主力店、业态搭配之类的神符,这不是你的核心竞争力(你有的别人也有,业态和品牌雷同化的问题早已在商业街区、城市综合体和购物中心泛滥)。在最初设计定位之际,如何尊重和最大程度地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才是正解。真正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在于铺地、雕塑、喷泉、小品、植物等元素所共同营造出来的风格意境;在于空间划分、动线梳理、街面宽窄所带来的人体与建筑和街区之间的尺度对比,以及由此所造成的心理距离。相信我,抽空去翻翻爱德华?霍尔所写的《隐匿的尺度》,比光听所谓品牌景观设计公司拿着流水线方案忽悠来得靠谱多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