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评论随笔 |
还是那条路,匍匐的尘
依旧可以四处走动
我们始终坚守
这片看似凋敝的草原
一览无余的寂静里
西风入你胸怀,便
低下头去
诗人将理想坚守,但取“青草”的意象,又传达出一种无奈和柔弱。面对着命运诗人看到了人类的渺小。所幸的是诗人也找到了一条生存之路那就是面对巨大冲击时的一个谦卑的姿态,这恰好是青草的生存之道,迎风“低下头去”。在《收获》一节里,诗人压抑的情怀开始直接暴露:那就是眼见着理想和报复在一个标准中一个号令中被扼杀,而打着“收获”的旗号,这是多么可悲。在一个集体的价值判断中,个性无从彰显。在《苹果的切入方式》里,诗人完全用象征的手法表达着欲望与理智的较量和面对诱惑的坚强决心。
第二章以《天上之水》为题,又和第一章的起句“水”的意象暗合。如果第一章主要指“历史”,那么在第二章里,水主要成为“现实”的象征物,她就如同镜子照耀着“我”的梦想和现实,看见了我们的生生死死,看到了悲欢离合。在诗人眼中一切上升的过程就是向死亡迈进。当看到这个残酷的现实时,多少会有些沮丧,因为无论人类怎样思考和奔跑似乎都在别人设定的路线上。正如诗人说言“唉,伟大的上升/无奈的囤积,一双奔跑着的/双脚,钉在/别人的历史 ”
第三章诗人提名为《大地》,通看此章主要以对现实日常生活的叙述为主要内容。诗人在这章的《记叙文》里采用了诗剧的写法。给我们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一下子就将诗歌放到了特定的情景中,让我们进入了一个病在诊所吊液的人内心的独白。他想到的是童年的溺水经历,想到的是自己刻骨的爱情,“一条世上最瘦的河,从我微凉的手臂缓缓/流淌。她说痛吗”自然而然流露的内心世界将精彩的句子一一呈现,让人看到诗歌灵感的迸发和闪烁。同时也在不知觉中感受到温情的力量。在《陆》这节中,诗人表达着海水与陆地分割之苦。犹如灿烂的少年和沧桑后的成年,如同记忆中的故乡和像母亲一样老去的故乡。在这样想的时候,那已经到天国的母亲不能不让他流下伤心的泪:“睡在山丘上的母亲/该添一床新棉被了”
在第四章里,诗人以《春天,或者黎明》为题,但诗人还是表达了对春天和黎明的恐慌,在他眼中那是奢华的,因为要分享这些就会有人倒下。生命中这样残酷的现实太多。他提到了一个叫“叶子”的女孩,提到了母亲。懂得海啸的人都知道,在他生命中有两个人深深影响着他的生活,一个是他在中学时代收养的弃婴,她给她起名叫叶子,收养了8个月就去世了,给他打击很大。另一个就是生养他的母亲,出车祸。他长久地在缅怀中度过,感受着生命的脆弱和无法言说的悲哀。就如同诗歌中说的“分享是残忍的,况且饥饿/会不期而至,没等到席宴开始/有人就已倒下。有一个叫叶子的女孩/就是这样,这样拒绝与你们/端座在狼藉之上”
第五章:飞翔,整个基调突然很向上,轻松点了。紧接着到了第六章,如同音乐的急促节奏,诗人连喊出了28个“我是王”,然而这样急促的呼喊和有力的呼喊证明什么呢?证明自己就是万物之王吗?不,在这一章的最后,诗人清醒地意识到,当众人都称王的时候,就没有了王。真正的王就不存在。在这一章的《污点》一节里,我看到诗人再次将沉重的思考和对自我的拷问进行下来。他看到了幸福和不幸更看到了自己的悲哀,在人群里他是一个属于流亡的人,是个不合格的人,是个相对整体社会的坐标来说:一个异类。但社会公认的合格就是真的“合格”吗?
你必须前行,必须走过一座桥
接下来天空昏暗,有车在你面前
停下,有人向你招手
想载你回家,你必须小心回避
你必须记住,这都是陷阱
其实每条溪流都引邻着暗示
回家的路,并不孤独
并不悲伤
远山无泪
松风不歇,月色饱满
轻轻守候着、守候
你入睡的墓床
一切都已经准备好,诗人看透了人间的荒凉和生离死别,看透一切后的淡泊,让他的心如止水,静看一切的发生和降临。因此,他骨子里是坚强的是无法屈服的。因此,他用几乎是不容怀疑的圣经的语言告戒自己,其实也在启发来者,一切都将发生一切都将归于平静甚至荒凉。
在长诗《击壤歌》里,我读到宣言似的声音,决绝而孤独,有惠特曼的硬朗和叛逆,有刀刃的锋芒和坚持的态度。
“我并不赞成植物们
慢条斯理地拔节在时间的
盲肠之中,倒是一只只雀鸟
在暮霭中满腹疑虑
坚持着真理,黑暗和
光明之歌
是蚂蚁的宫殿,蚯蚓的性器,鼠辈们的
粮仓,是着露的苹果
诗歌的耳朵。空白的书签
一些道听途说的流言以及
利斧抽身的男人,在某个夜里
被月光洗礼,爱呵
从窗口,静静碾过”
大量的意象一层又一层,叠加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令人不堪的图景。所有的世界都是动物的世界是写满了欲望的世界,充满了猜测和流言,而谁又能读懂鸿鹄之志,谁能阻挡一颗躁动的向善的心灵。少年的得志和突然的失意,让一个少年过早地感受到了命运的莫测和转向,也过早地品尝了什么叫苦难。在近乎死亡的阴影里,寄托和抚养他复苏的是故乡,贫苦的故乡,是亲人,是父亲,赶路的父亲。这一切让他坚强而放弃绝望,
“于是你重整江河,面对
一场雨,沦落成谎言
一旦拉上窗帘,也同时在拒绝
一张脸。有万千虫鸣
从歇脚的异乡客栈
盲目造次,弹动的,无须再弯曲的
灵魂,迷失在金属的钟声里
七月尚未飞翔,我却随同落叶下坠
而风静止,今夜被雨
淋湿的梦呓和眼睛,在光明的提醒下
变得沉稳。我们活着
是有福的,我们看见,如何倚靠
山顶凿字,来人纷纷仰目
几个鸟屎般的污点悬挂在
石头的上面
若我牵着你的手,走过一条越来越
寂静的山径,若我以另一种方式聆听
你完整的疼痛,若岭上栖息的
凤凰,拒绝飞行
你说,还有
荒芜的倒影”
那还没有飞翔就下坠的梦,似乎一直缠绕在作者心头,成为一个心结。然而故乡的力量亲人力量让一个几乎跨掉的人没有忘记站起来,即使有着完整的疼痛已经拒绝了飞行,但他还要重整山河,重新来过。是的,不能飞行,但我仍旧是美丽的凤凰,我可以涅盘再生,我即使一切都失去,但我还能留下我前行的身影:荒芜而强大。
总体上看《击壤歌》是一首悲哀的歌,是一个风华正茂者沧桑后沙哑嗓子的歌唱。他表达着一个失落的灵魂不屈的追问和上下的求索。是一个失落到振作到永不放弃的心灵发展过程。
“于是,我从北往南,从南向北
涉过两条河流,然后靠近
广场。薄暮时节,我枯坐于此
倾听一滴水的行程,比一个名字或许持久”
凄楚的句子,失落的心情。忧伤,又怎能仅仅是忧伤。
“如今
赖以取暖的故乡褪去了一个少年夸张的色彩,他们看不见
我蛰伏枝头的累,甚至
陈年积雪。”
心灵的负累已经让他不能在思想不能再行动了。但又什么力量驱动着你狼一样前行。甚至要用文字堆砌的堡垒为自己喝彩,为自己迫不及待。在命运的选择面前,在前进与倒退,在生与死,在飞翔和停止的悖论中,诗人选择了不断飞翔,举起翅膀。
在第四节《乡村日记》中,诗人是这样写的:
第一天
空白
第二天
空白
第三天
空白
第四天空白
第五天
空白
第六天
空白
第七天
我从炊烟的舌头上醒来
如同一台戏剧中情节的过渡,使得压抑无奈的情绪有了些许的调整和放松。而且这一节即使单独拿出来也很精致。他直观地表达着一个游子终于在故乡的洗礼中获得重生的状态。一切都可以空白,但故乡终究挽救了自己的孩子。
所以到第五节《艳舞》中,诗歌一改悲哀的情调,色彩一改暗淡而等多了亮色。即使是有些无奈也是充满希望的。在这里诗人动用了自己发现美的眼光。一个人注意到周围事物之美时,他的心里一定藏着幸福。这幸福来自朋友、来自情人、来自未来的美好憧憬。他好像突然豁然开朗找到了方向。我不清楚这时期,诗人的生活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但我至少,从第五节里,我们发现振作起来的诗人形象。他可以忘却一切悲痛,充满了幸福地歌唱起来,也许是他说的美人,可以做杂志封面的美人;也许是他遇到了心灵中的知音,我们似乎可以舒口气:诗人得救了,他找到了自己的得救之道。
“不在乎鼓起的浪花,凝成冰霜
我亦履冰求鱼,以一支笔凿开
透明的岩层。若你接近沉默的沙砾
或裹着心的卵石,海面将浮现斑斓的
蝴蝶。如同脖颈受伤的鱼
爱恋你垂直的浮钩,在你双手的牵引下
完成最为绚美的跳跃”
美丽的意象和精致的语言都掩饰不住此刻诗人的喜悦和突然而来的幸福。古典的抒情和象征的笔法,那些原型表述,都让我们不能不意识到爱情正走近,只为了“我”这个男人,一个受难的男人而来。蝶恋花,那美丽的蝶恋的是大海翻腾的浪花。如同那深海的鱼恋着浮钩。而这些原型意象背后的文化含义自然离不开男女相欢和一见钟情。
苦难之后的诗人见到的彩虹,见到的是爱情的力量,也许诗人还有其它的影射。他经历了人生大苦难后得到的是温馨,而我宁可认为这不仅仅是诗人自况,而更多的是对苦难的理解和良好祝愿。祝愿天下一切向善的灵魂。
“我并不赞成植物们
慢条斯理地拔节在时间的
盲肠之中,倒是一只只雀鸟
在暮霭中满腹疑虑
坚持着真理,黑暗和
光明之歌
是蚂蚁的宫殿,蚯蚓的性器,鼠辈们的
粮仓,是着露的苹果
诗歌的耳朵。空白的书签
一些道听途说的流言以及
利斧抽身的男人,在某个夜里
被月光洗礼,爱呵
从窗口,静静碾过”
大量的意象一层又一层,叠加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令人不堪的图景。所有的世界都是动物的世界是写满了欲望的世界,充满了猜测和流言,而谁又能读懂鸿鹄之志,谁能阻挡一颗躁动的向善的心灵。少年的得志和突然的失意,让一个少年过早地感受到了命运的莫测和转向,也过早地品尝了什么叫苦难。在近乎死亡的阴影里,寄托和抚养他复苏的是故乡,贫苦的故乡,是亲人,是父亲,赶路的父亲。这一切让他坚强而放弃绝望,
“于是你重整江河,面对
一场雨,沦落成谎言
一旦拉上窗帘,也同时在拒绝
一张脸。有万千虫鸣
从歇脚的异乡客栈
盲目造次,弹动的,无须再弯曲的
灵魂,迷失在金属的钟声里
七月尚未飞翔,我却随同落叶下坠
而风静止,今夜被雨
淋湿的梦呓和眼睛,在光明的提醒下
变得沉稳。我们活着
是有福的,我们看见,如何倚靠
山顶凿字,来人纷纷仰目
几个鸟屎般的污点悬挂在
石头的上面
若我牵着你的手,走过一条越来越
寂静的山径,若我以另一种方式聆听
你完整的疼痛,若岭上栖息的
凤凰,拒绝飞行
你说,还有
荒芜的倒影”
那还没有飞翔就下坠的梦,似乎一直缠绕在作者心头,成为一个心结。然而故乡的力量亲人力量让一个几乎跨掉的人没有忘记站起来,即使有着完整的疼痛已经拒绝了飞行,但他还要重整山河,重新来过。是的,不能飞行,但我仍旧是美丽的凤凰,我可以涅盘再生,我即使一切都失去,但我还能留下我前行的身影:荒芜而强大。
总体上看《击壤歌》是一首悲哀的歌,是一个风华正茂者沧桑后沙哑嗓子的歌唱。他表达着一个失落的灵魂不屈的追问和上下的求索。是一个失落到振作到永不放弃的心灵发展过程。
“于是,我从北往南,从南向北
涉过两条河流,然后靠近
广场。薄暮时节,我枯坐于此
倾听一滴水的行程,比一个名字或许持久”
凄楚的句子,失落的心情。忧伤,又怎能仅仅是忧伤。
“如今
赖以取暖的故乡褪去了一个少年夸张的色彩,他们看不见
我蛰伏枝头的累,甚至
陈年积雪。”
心灵的负累已经让他不能在思想不能再行动了。但又什么力量驱动着你狼一样前行。甚至要用文字堆砌的堡垒为自己喝彩,为自己迫不及待。在命运的选择面前,在前进与倒退,在生与死,在飞翔和停止的悖论中,诗人选择了不断飞翔,举起翅膀。
在第四节《乡村日记》中,诗人是这样写的:
第一天
空白
第二天
空白
第三天
空白
第四天空白
第五天
空白
第六天
空白
第七天
我从炊烟的舌头上醒来
如同一台戏剧中情节的过渡,使得压抑无奈的情绪有了些许的调整和放松。而且这一节即使单独拿出来也很精致。他直观地表达着一个游子终于在故乡的洗礼中获得重生的状态。一切都可以空白,但故乡终究挽救了自己的孩子。
所以到第五节《艳舞》中,诗歌一改悲哀的情调,色彩一改暗淡而等多了亮色。即使是有些无奈也是充满希望的。在这里诗人动用了自己发现美的眼光。一个人注意到周围事物之美时,他的心里一定藏着幸福。这幸福来自朋友、来自情人、来自未来的美好憧憬。他好像突然豁然开朗找到了方向。我不清楚这时期,诗人的生活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但我至少,从第五节里,我们发现振作起来的诗人形象。他可以忘却一切悲痛,充满了幸福地歌唱起来,也许是他说的美人,可以做杂志封面的美人;也许是他遇到了心灵中的知音,我们似乎可以舒口气:诗人得救了,他找到了自己的得救之道。
“不在乎鼓起的浪花,凝成冰霜
我亦履冰求鱼,以一支笔凿开
透明的岩层。若你接近沉默的沙砾
或裹着心的卵石,海面将浮现斑斓的
蝴蝶。如同脖颈受伤的鱼
爱恋你垂直的浮钩,在你双手的牵引下
完成最为绚美的跳跃”
美丽的意象和精致的语言都掩饰不住此刻诗人的喜悦和突然而来的幸福。古典的抒情和象征的笔法,那些原型表述,都让我们不能不意识到爱情正走近,只为了“我”这个男人,一个受难的男人而来。蝶恋花,那美丽的蝶恋的是大海翻腾的浪花。如同那深海的鱼恋着浮钩。而这些原型意象背后的文化含义自然离不开男女相欢和一见钟情。
苦难之后的诗人见到的彩虹,见到的是爱情的力量,也许诗人还有其它的影射。他经历了人生大苦难后得到的是温馨,而我宁可认为这不仅仅是诗人自况,而更多的是对苦难的理解和良好祝愿。祝愿天下一切向善的灵魂。
第一章《白天鹅》好像大幕拉开后的静谧和温馨。美丽而高贵的天鹅、落荒而逃的蚂蚁、补丁的院落、鹭鸶等大量密集的意象将读者马上带入到了一种神秘而安详的境地,而在貌似安详的意境里,自然界万物似乎都在经历着一种悖谬的选择。是上岸还是继续漂流?是现实的事实还是虚幻?是留还是走?这样的矛盾和两难的选择,一下子借助意象涌现在读者面前,也将一个不安分的心灵袒露出来。正如诗歌中写到
“死去的人才会
心安理得,时光正值英年
在我们必径的路口”
死去的已经死去,而活着的必须面对冷酷的现实和历史的质问,在历史的隧道里诗人看到的是鲜血看到的是不忍目睹和回顾的残酷。那些因此死去的人不会再复活,他们带走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恐惧。在第一章的第三小节里我宁愿以为这是诗人写给天下女性的独白,在那里我们看到诗人从历史的亡魂里寻找着女性生存的理由,寻找着女性生存的悲剧,他似乎有所指,指向一个具体的异性,一个死亡中的女子,她的一生;也有可能只是一个象征的符号,表达着一代中国女性在家庭中悲剧性的角色,在丈夫的声色犬马中,等待他的归来;在冷清的闺房里,无人诉衷肠的哀怨;也有可能是诗人自况的隐喻性表述。而中国妇女的历史就是一部哀怨的历史,有着美好愿望的诗人的历史也是哀怨的历史。诗人似乎早已经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写道:
“天鹅濒临
绝境,丈夫声色犬马
此时楼中啊,无人聆听
黑夜已经到来
一颗心灵,一次心跳,一行
诗歌,已经足够
桔黄铃声处,留下天才、盲童
和春天。我已
走过死亡,甚至去过
有灯的地方。石头城上的乌云
顷刻之间,无声无响
向你致敬的繁星波浪般
流露哀辞,乳香的酒杯
及火把,铺张大地 ”
是的,还有什么比失去真实的爱而凄凉。触摸到历史的悲歌,诗人不仅想到自己的生命历程,想到了往事中的辛酸境地。面对绝望和孤独面对无可奈何的悲哀,面对自己生命中仰望的美——毁灭和再生,他只有虔诚的期盼和致敬。
读海啸的诗歌有时候你可能会陷入诗人设计的猜谜游戏,如同在读博尔赫斯的小说,进入了迷宫。但这样难度的阅读却给诗歌留下了更多的空间。在第一章第四节里,我们明显地注意到“马”“荒原”“炊烟”“屋顶”等极具象征意味的意象,从这些词语的潜意识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性的欲望表达,对美的追求和征服,以及不可预知的未来。甚至于,未来在诗人心中是恐惧是“死亡”或者“陷阱”,如同飞娥扑火,如同灵柩。
“天空看见你的泪水,于是/你爱上了他。”这样神来的笔法似乎在告诉我们,大自然宇宙万物都充满了爱,充满了可能的爱情。而那最浪漫的莫过于突然间的相遇。莫过于因为相遇而长久的燃烧。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汉语的词语歧义,将一个地名的“青海”移植到这里是,使得青海有了“青色的爱情海”的意味,然后在大量充满激情意味的词语中,诗人勾画出一幅为爱而燃烧的场面,而那刻骨铭心的爱情,好像可以止痛的药水,是通灵者,拯救着相思。诗人不忘记在纵情中又有松弛的表达,在炽烈的感情中,寒冷的冬天里,自然一切都那么肃穆而残酷但,“好像我还醒着/偶尔的光/在异乡,时亮时停”,是的,有爱的心即使再寒冷的季节也四季如春,即使再孤单的异乡也会找到温暖的回家之路。
到第六小节,诗人用舒缓而激情的词语表达着对幸福的憧憬和对情人的坚贞和感激。一改前几段中密集的意象和澎湃的情绪而有简单的意象表达着朴素的情绪。好像一幅简洁的水粉画,淡雅清新。
“可爱的天使,穿着草鞋
倚靠在栅栏之外。显得有些阔气的
青面山坡,让一只风筝晃来晃去
高度从来是虚无的
依靠于眼睛,或你触手即及的
平面
江上有你脱落的
纽扣,在寒流到来之前
你已放弃别人的风景
不过,亲爱的
我将再来。我将再来”
长诗的第二章是写给已经亡故的母亲的。如果第一章是在历史和死亡中寻找美好的记忆和憧憬未来的生活;那么第二章则是表达着对最亲近的亡灵,最感伤的追念。好像母亲的逝去带走了诗人灵魂的一部分。题为《墓地》的第二部分用压抑而沉郁的情感表达着哀思。
“而你知道,我爱着
甚至更早地爱着,我的母亲
那些千秋的纸片,残留在
泥土中的肋骨,也消失了
你把痕迹带走,把光芒的牙齿
镀上木屑。”
一个儿子,每每在黑暗中为母亲守灵为母亲哭泣的声音,突然涌现在我眼前,而这样的诗句又怎么不让我动容。母亲的死带走了一切,原来想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好像突然地灰飞烟灭,即使是希望的光芒也暗淡下来。而每每想到生前的母亲的好,母亲的辛劳,那一遍遍的熟悉场面的重新回放是需要勇气的,而海啸一遍一遍地写着,而每一个细节都足以令人心伤,而写出来的男人必定已经泪流满面,我可以想象那样的写作一定是一次严刑拷打,是用对母亲的回忆折磨自己脆弱的心房。
“她需要早早起床
无论雨天还是霜露,挨家串户
邻居们的早餐还未醒来。整整三年
甚至更多,你卸下肩上的扁担、豆腐以及
硬币,拍拍我光腚的早晨:别忘了作业本,铅笔
还有斗笠。
......我便永远地飞起来
不着边际的云彩绣球般抛上对岸”
而每每在海啸的文中出现的一个美狐的意象,那模糊而朦胧的眼睛可以看作诗人潜意识中对母爱的企恋,和痛苦的记忆。而这样一个敏感的心灵在将母亲一遍遍回忆中,感受到的是痛苦而自由的飞翔。因为母亲活在了他的心底。“你很有力气/用力、再用力。压伤后的骨头/还在上升。” “这样,你独自一人/避开阳光,温度计/尚未抽穗的水稻,避开/天空和落日。” “右,靠右/你提前上路,只是心愿未了 /冰雪消融,而你依旧不醒。”是啊,母亲去右你却留在左,母亲一人上路,避开阳光到了最湿的深处,多么凄凉的抒情,多么悲哀的心才能唤出这样沉重的令人心疼的话语。
“天空看见你的泪水,于是/你爱上了他。”这样神来的笔法似乎在告诉我们,大自然宇宙万物都充满了爱,充满了可能的爱情。而那最浪漫的莫过于突然间的相遇。莫过于因为相遇而长久的燃烧。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汉语的词语歧义,将一个地名的“青海”移植到这里是,使得青海有了“青色的爱情海”的意味,然后在大量充满激情意味的词语中,诗人勾画出一幅为爱而燃烧的场面,而那刻骨铭心的爱情,好像可以止痛的药水,是通灵者,拯救着相思。诗人不忘记在纵情中又有松弛的表达,在炽烈的感情中,寒冷的冬天里,自然一切都那么肃穆而残酷但,“好像我还醒着/偶尔的光/在异乡,时亮时停”,是的,有爱的心即使再寒冷的季节也四季如春,即使再孤单的异乡也会找到温暖的回家之路。
到第六小节,诗人用舒缓而激情的词语表达着对幸福的憧憬和对情人的坚贞和感激。一改前几段中密集的意象和澎湃的情绪而有简单的意象表达着朴素的情绪。好像一幅简洁的水粉画,淡雅清新。
“可爱的天使,穿着草鞋
倚靠在栅栏之外。显得有些阔气的
青面山坡,让一只风筝晃来晃去
高度从来是虚无的
依靠于眼睛,或你触手即及的
平面
江上有你脱落的
纽扣,在寒流到来之前
你已放弃别人的风景
不过,亲爱的
我将再来。我将再来”
长诗的第二章是写给已经亡故的母亲的。如果第一章是在历史和死亡中寻找美好的记忆和憧憬未来的生活;那么第二章则是表达着对最亲近的亡灵,最感伤的追念。好像母亲的逝去带走了诗人灵魂的一部分。题为《墓地》的第二部分用压抑而沉郁的情感表达着哀思。
“而你知道,我爱着
甚至更早地爱着,我的母亲
那些千秋的纸片,残留在
泥土中的肋骨,也消失了
你把痕迹带走,把光芒的牙齿
镀上木屑。”
一个儿子,每每在黑暗中为母亲守灵为母亲哭泣的声音,突然涌现在我眼前,而这样的诗句又怎么不让我动容。母亲的死带走了一切,原来想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好像突然地灰飞烟灭,即使是希望的光芒也暗淡下来。而每每想到生前的母亲的好,母亲的辛劳,那一遍遍的熟悉场面的重新回放是需要勇气的,而海啸一遍一遍地写着,而每一个细节都足以令人心伤,而写出来的男人必定已经泪流满面,我可以想象那样的写作一定是一次严刑拷打,是用对母亲的回忆折磨自己脆弱的心房。
“她需要早早起床
无论雨天还是霜露,挨家串户
邻居们的早餐还未醒来。整整三年
甚至更多,你卸下肩上的扁担、豆腐以及
硬币,拍拍我光腚的早晨:别忘了作业本,铅笔
还有斗笠。
......我便永远地飞起来
不着边际的云彩绣球般抛上对岸”
而每每在海啸的文中出现的一个美狐的意象,那模糊而朦胧的眼睛可以看作诗人潜意识中对母爱的企恋,和痛苦的记忆。而这样一个敏感的心灵在将母亲一遍遍回忆中,感受到的是痛苦而自由的飞翔。因为母亲活在了他的心底。“你很有力气/用力、再用力。压伤后的骨头/还在上升。” “这样,你独自一人/避开阳光,温度计/尚未抽穗的水稻,避开/天空和落日。” “右,靠右/你提前上路,只是心愿未了 /冰雪消融,而你依旧不醒。”是啊,母亲去右你却留在左,母亲一人上路,避开阳光到了最湿的深处,多么凄凉的抒情,多么悲哀的心才能唤出这样沉重的令人心疼的话语。
在长诗的《第三章:河上城堡》里,好像音乐的慢板,诗歌的节奏明显缓和下来,诗人更多了深情和舒缓的回忆。资江成为一个象征符号承载了作者太多的情感,如同对一个女性的依恋。而正是在熟悉的资江上,他才感受到自己青春花年的老去,一切都不可更改。而在故乡的土地上,不要离开耕作收获,生而育女成了他一个梦,这样的梦只能写在纸上,那是他纸上的城堡,诗人知道,现实便只能如此。也只有在纸上,资江水依然清澈和童年一样富饶而生动。那是不老的。而以不老地理空间和逐渐变老的时间做比,心里更多的是无奈和苍凉。
诗人题名为《追魂记》我以为有几层意思,一层是对远去的人事的追忆,另一层是在写失魂落魄的心灵,一代人的心灵历程。在第四章《魂兮魄兮》里,我们明显地看到节奏开始加快,情感的深度和力度在加强,拷问的方式增多
“告诉你吧,善良终受惩罚
而山岭是,他们记录的
罪恶。
自然是回不去了,黑夜板着脸
与冻结的沼池一样,无人上岸
急速行驶在陌生的路上
被俘的人,感觉到冷”
这样的感受,这样的坚定的宣告,不禁令人心惊。原来现实可以如此残酷,残酷得是非颠倒,残酷得可以让价值的天平发生倒错。人们在命运无形的大手中成为俘虏。在寒冷的背景下面,命运好像暗藏杀机随时可能致人死地,人们是无可逃遁的生灵。 在第三节中,沉郁的感情更家沉郁。“不存在,不忧伤”诗人喊出了这样的话。怀疑一切,否定一切,极端的表述让诗歌的现代意味非常明显。而一个“不忧伤”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能不忧伤吗?那说“不忧伤”的人心底里是多么忧伤。那强韧的内心深处是对时世的失望。悲观厌世,这样敏感的情绪字字坚定地透露出来,而这没什么不好,因为他是真实的,而且是历史的。这小节最后的几句甚至有振聋发聩的效果:
“某一天,我同样走在镀银的水面
毫无目的地表明:我站在
倾斜的人世,这些瓦砾、蜕皮的城
这些背离道行的象征
在与过去相互依赖的通道里
你需要遗忘,而历史需要
铭记,无人墙外击鼓
无人日下乘凉。”
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世界成了这样,多么荒凉多么恐惧。那真的是非人间。而还好,这是诗人的一种设想,是对现实生活中一些残酷现实的假设。而这样的假设是有其存在可能的。因而是惊人的。而拯救这样世界的方法是什么?诗人是用心良苦,知道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里,在这样一个近乎审美疲劳的年代里,要想让心灵感受到生存的危机,感受到人类存在的危机,便不能不用极端的方式表达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告诉你吧,善良终受惩罚
而山岭是,他们记录的
罪恶。
自然是回不去了,黑夜板着脸
与冻结的沼池一样,无人上岸
急速行驶在陌生的路上
被俘的人,感觉到冷”
这样的感受,这样的坚定的宣告,不禁令人心惊。原来现实可以如此残酷,残酷得是非颠倒,残酷得可以让价值的天平发生倒错。人们在命运无形的大手中成为俘虏。在寒冷的背景下面,命运好像暗藏杀机随时可能致人死地,人们是无可逃遁的生灵。 在第三节中,沉郁的感情更家沉郁。“不存在,不忧伤”诗人喊出了这样的话。怀疑一切,否定一切,极端的表述让诗歌的现代意味非常明显。而一个“不忧伤”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能不忧伤吗?那说“不忧伤”的人心底里是多么忧伤。那强韧的内心深处是对时世的失望。悲观厌世,这样敏感的情绪字字坚定地透露出来,而这没什么不好,因为他是真实的,而且是历史的。这小节最后的几句甚至有振聋发聩的效果:
“某一天,我同样走在镀银的水面
毫无目的地表明:我站在
倾斜的人世,这些瓦砾、蜕皮的城
这些背离道行的象征
在与过去相互依赖的通道里
你需要遗忘,而历史需要
铭记,无人墙外击鼓
无人日下乘凉。”
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世界成了这样,多么荒凉多么恐惧。那真的是非人间。而还好,这是诗人的一种设想,是对现实生活中一些残酷现实的假设。而这样的假设是有其存在可能的。因而是惊人的。而拯救这样世界的方法是什么?诗人是用心良苦,知道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里,在这样一个近乎审美疲劳的年代里,要想让心灵感受到生存的危机,感受到人类存在的危机,便不能不用极端的方式表达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诗人在第四节中,似乎寄托于宗教,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这是多么一厢情愿。即使自己放弃了内心的欲望和风暴,就能让自己的内心和现实一样从喧嚣和浮躁以及危机中解脱吗?就能看着秋天里的庄稼心安理得吗?诗人在接着的第五节用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理想对未来的憧憬和怀想。
“我将诗歌扎寨安营,与忙碌穿梭的人影
达成某种默契:收割的季节已经来到
满池荷花,经年干涸的河流
徒然萌生羞愧,而我始终质疑
我在哪里?”
是的,农民可以收获庄稼而作为诗人一个大地的追问者和行吟者我想干什么?能干什么?能收获什么?诗人在问自己也替众多的人诗人喊出了最想了解的问题。他们是孤独的,因而他们是锐利的。
诗人似乎看到了这必经的道路是“盲道”,然而圣洁。在这条道路上,注定了要受到更多的挫折和打击,别藐视和讥讽,尊严受到生存的伤害,但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诗人们依然会依然故我地行走,行走在心造的光明之顶,行走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阔绰疆土!其气概是有些无奈的但却是坚定的。诗人用自己的理想造就了十字架,在历史和时间的隧道里摸行,替人类唱心灵最真实的歌,并将人类的尊严和梦想用凡俗的方式表达出来。他们从来不放弃表达和努力的方向。他们注定是文学的殉道者,因为他们,我们在试图找到丢失的灵魂!!!
“我将诗歌扎寨安营,与忙碌穿梭的人影
达成某种默契:收割的季节已经来到
满池荷花,经年干涸的河流
徒然萌生羞愧,而我始终质疑
我在哪里?”
是的,农民可以收获庄稼而作为诗人一个大地的追问者和行吟者我想干什么?能干什么?能收获什么?诗人在问自己也替众多的人诗人喊出了最想了解的问题。他们是孤独的,因而他们是锐利的。
诗人似乎看到了这必经的道路是“盲道”,然而圣洁。在这条道路上,注定了要受到更多的挫折和打击,别藐视和讥讽,尊严受到生存的伤害,但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诗人们依然会依然故我地行走,行走在心造的光明之顶,行走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阔绰疆土!其气概是有些无奈的但却是坚定的。诗人用自己的理想造就了十字架,在历史和时间的隧道里摸行,替人类唱心灵最真实的歌,并将人类的尊严和梦想用凡俗的方式表达出来。他们从来不放弃表达和努力的方向。他们注定是文学的殉道者,因为他们,我们在试图找到丢失的灵魂!!!
前一篇:海啸:由来已久(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