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汤乡学院”正式启程

标签:
乡村振兴乡学半汤乡学院农村电商乡建 |
http://s2/mw690/001DjnOYzy7hzoaCn2Vc1&690
2018年1月20日,在农村改革发源地安徽,半汤乡学院正式启程。
半汤乡学院的前身,是半汤商学院,它成立于2016年5月20日。整整20个月,商学院为乡学院今天的启程,做好了各种必要的准备。
同一天开幕的“第二届半汤论坛”,就是半汤乡学院为大家献上的一份见面礼;“半汤乡学院丛书”之“乡建系列”首批三本书,是又一份礼物。我们承诺,未来会有更多。
在论坛主旨发言中,我用“以乡学温暖乡村,助力乡村振兴”为题,向大家报告了对乡学、对乡学院、对乡村振兴的看法。
一、中国的乡村需要乡学,乡村振兴需要乡学
乡学,顾名思义是关于乡村的学问。
中国是一个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农业部韩长赋部长说:“当前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中农办主任韩俊说“如果单纯的忽视农村,认为通过城市发展就可以把农村的问题都解决了,这是非常天真的。”
我们知道,中国的农村问题有自己的特殊性,农村的发展有自己的特殊规律。如何认识、把握和顺应这样的规律,把乡村建设好,需要有专门的研究、专门的学问。所以,我们说,中国的乡村需要乡学。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需要乡学。从“农业现代化”到“农业农村现代化”, 凸显了乡村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意味着中国未来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时候,不能以农村的凋敝为代价去换取农业的增收,而要实现农业和农村同步的现代化。
乡村振兴,是一项非常有针对性的重大的战略调整,是“三农”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要求。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对乡村的前世、今生、未来如何认知?对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关系如何认知?乡村振兴,在器物层、制度层、文化层有何种要求?如何处理三农之间的关系、三产之间的关系、城乡之间的关系、区域之间的关系?在乡村振兴中,如何把握规律、积累知识、形成策略?……这些都是今天乡学发展要回答的问题,也是今天乡村振兴要解决的问题。总之,实现国家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乡村振兴“20字”总要求,离不开乡学。
二、乡村振兴,匹夫有责
一年半以前,正是看到我国乡村发展中存在的挑战和机遇,抱着挽救乡村、修复乡村、建设乡村、改变乡村的梦想和使命感,我们来到乡村,进驻半汤,扎根于此,成立了这样一所学院。
从2016年5月20日成立商学院,在整整20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在各方面伙伴的关心、参与、合作和学院全体同仁的努力下,克服了新建学院的各种困难,开展了富于成效的工作,为今天乡学院的启程奠定了基础。
――我们明确提出鲜明的办学理念,并付诸于实施。即以“做有体温的现代乡学”为办学宗旨,以“电商+乡建”为业务主线,以“面向实践、问题导向、探索规律”、“开放的学术、致用的学术、有体温的学术”为学风要求,以“崇学、求真、融合、致远”为校训,以“开启乡学新的百年传承”为学术愿景。
――我们创新和探索了“新物种学院”运作所需的体制机制。形成了校董事会、监事会、院务会和学术委员会“四会合一”的体制,形成了与三瓜公社相互依托、相互支持、有效合作的关系,形成了半汤讲授、实地游学、县域定制、公益讲堂、学员共创等培训方式,形成院内专家、特邀专家与合作专家相结合的专家队伍。
――我们紧跟实践前沿,开发并实施了具有特色的培训课程体系。包括:电商进农村示范县、电商扶贫、电商园区与传统企业转型、农产品上行、县域公共品牌营销、农旅结合与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投资建设运营等专题培训板块,在院本部开办培训班33期,在地方办班10多期,培训来自全国28个省区、160多个县的学员近3千人次。
――我们主持、组织和推动开展了相关的研究活动,已经出版和待发表《农村电商100问》、《第三只眼看县域电商》、《中国乡村民居设计图集》、《怀远模式研究报告》等重要学术成果;此次论坛上又推出系列丛书新作三本;学院的专家在各种综合媒体、专业媒体和新媒体上发表了大量论文、报道和观点,就电商、乡建和其他三农问题发声。
――我们建立了高层次的交流平台,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的政策咨询。我们创办和成功召开了“首届半汤论坛”,组织了“首届半汤沙龙——综合示范工作后的农村电商战略思路”,积极参与相关的研讨会、政策咨询会,就电商与乡建发表我们的意见。
――我们还应地方政府的邀请,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深度服务。一年多来,我们已先后为河北、湖北、甘肃、贵州、安徽、山西、西藏等省十多个县市,提供了县域电子商务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专家咨询、规划设计和运营指导服务。
――有鉴于此,学院已在业内和社会上形成了初步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积极的影响。学院的工作多次得到国家部委、地方政府、业内同行的肯定,安徽、甘肃等省市的主管部门已将学院列为重要的合作支撑机构,一些地方提出在当地开办分院、合作基地等邀请,此次论坛一批合作伙伴在乡学院成立了合作机构,还有一些合作伙伴提出合作研究、联合办班方面的要求。
三、为什么更名?
除了顺应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从我们自己的角度来说,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理由:
1、更名为“乡学院”,更能体现我们的办学宗旨。其实,从“半汤商学院”成立的第一天起,我们就明确提出要办一所“有体温的现代乡学”(而不是“商学”)。这一办学宗旨没有改变,因此,以“乡学院”为机构名称,更恰如其分;
2、更名为“乡学院”,更符合学院已有的业务内容。“半汤商学院”成立以来,我们开展的实际业务,也是以“乡”、而不是以“商”为中心。我们在电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不是城市大中型企业电商,所有的培训都是涉农的,农村电商、农产品电商、电商扶贫、农旅结合的电商等等,是为“乡”而“商”;
3、更名为“乡学院”,更能反映我们的价值追求。我们这群人有不同的年龄、经历、职业背景等等,大家能从四面八方聚在一起,就像我20个月前在学院成立大会上所说,乡村情怀是“标配”,否则我们聚在农村干什么?!我们聚在半汤,合作共事,为的就是乡村。现在的乡村振兴战略,让我们觉得自己的追求得到了更大的认可,有了更大的作用空间;
4、更名为“乡学院”,更能彰显这个学院融入乡村的特色。当今社会,商学院很多,有几个是建在乡村的?我们与他人的区隔,是我们成立于乡村、扎根于乡村、服务于乡村,业务也聚焦于农村。这样的学院不多见,因此,我们也更配得上“乡学院”的名称。
所以,更名为“半汤乡学院”,其实是实至而名归。
四、“乡学院”的“变”与“不变”
更名后,乡学院会在此前商学院一年多有效运作的基础上,沿循以往成功的做法,并对学院学术工作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努力使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如何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乡学院专门召开了学术委员会,听取了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大体形成以下意见:
1、学院以“做有体温的现代乡学”的办学宗旨不变、“崇学、求真、融合、致远”为校训不变,“面向实践,问题导向,探索规律”、做“开放的学术、致用的学术、有体温的学术”的学风不变,“开启乡学新的百年传承”的学术愿景不变;
2、在学科体系上,将此前“两条主线(电商+乡建)”,调整为“一条主线(乡村振兴),按“四纵一横”为方向,经过持续努力,以期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四纵,即乡村经济学、乡村社会学、乡村生态学、乡村治理学;一横,即互联网+);
3、在业务重点上,除了继续做好涉农电商、乡建、农旅、扶贫等此前的业务板块,适时推出“三生一智”、新农人与入乡创客、乡村治理等新的业务内容;
4、在工作方式上,我们从最早提出的“三个抓手(培训+研究+论坛)”,增加了一项“定制服务”,即应学员县市的邀请,提供深入的决策咨询、规划设计、运营建议等定制服务。未来还应加大传播工作,包括利用新媒体手段进行传播;
5、在团队建设上,我们将坚持“四会合一”的体制,酌情增设学院的顾问;坚持开放办学,整合学界、政府、企业、社团“四个资源”;努力打造学术、传播和实操服务三支队伍。
半汤乡学院,新名称,新起点。
以“商”为用,以“乡”为本,由“商”及“乡”,实至名归。
2018年1月20日,我们启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