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智慧城市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2014-01-13 13:51:03)
标签:

it

信息化

智慧城市

趋势

政策建议

    12月18日,“2013中国智慧城市与智慧园区发展高峰论坛”在广州举办,我在会上应邀做了总结点评。根据讨论的情况,我在点评中重点讲了智慧城市发展中的7对矛盾或7个问题。

    第一,目标和手段。这是今天很多发言专家、嘉宾谈到的一个多次被重复的问题,可能他们使用不一样的词儿。比方,我的同事姜奇平在“意义互联网”的语境下,讨论目标时用的词是“宗旨”,他还重申他自己讲了多年的要变“为人民服务”为“为人人服务”。不少发言者在强调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目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什么要建设智慧城市?这其实是当前,在埋头做事、在更多偏向于考虑手段的时候,特别容易被遗忘的大的战略问题。这主要不是智慧城市建设操作层面的问题,而是决策层面的问题。真是应该好好想一想,我们建设智慧城市为什么和为了谁?在这个问题上,大家发言见仁见智,我不再重复了,总之目标和手段是今天我在听了一天发言后,最有感触的一点。

  第二,政府和公众。我们考虑目的和宗旨时,这是避免不了一个战略选择,智慧城市和智慧园区的建设到底是为了谁?今天,很多嘉宾就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们有的人在讲“以人为本”,有的在讲“政府2.0”,还有的讲不能为单一主体,比方说为政府、为企业、为市民,而是要兼顾多元社会主体的诉求。大家的观点并不一致,这样的讨论未来仍会继续。也许有人说二者不矛盾,但其实从电子政务的实践中,大家可以深切地体会到二者的差别。一项具体的应用是为政府机构自己方便,还是让公众方便是很不一样的。我想强调的是,就智慧城市建设来说,政府和公众的选择,其实是一个带有“源问题”意义的重大选择,以人为本,服务公众必须成为贯彻智慧城市建设始终的根本原则。

  第三,路径和模式。月初,我们在无锡也开了一个智慧城市的研讨会,规模没有今天这么大。但我个人觉得,那个会议讨论问题更充分、涉及问题更前沿、观点之间的分歧更明显。多数嘉宾认为,在当今中国现有条件下,人们对智慧城市目标的认知,对于迈向智慧城市路径和模式的选择,其实存在很大的模糊的空间。我们对路径和模式并没有想得很清楚,还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比方说,以后5年、10年我们的智慧城市会通到一个什么地方、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我们并不清晰。就算那个点能看到也能定下来,我们也并不完全清晰,通过什么样的路径,运用什么样的模式走到那个点上去。今天有发言者指出,特别现在下面在做的时候,政出多门已经是个很大的困扰,不同部门对智慧城市有不同的要求,让下面无所适从。这是什么问题?这其实就反映了大家对目标,对路径和模式的认知,没形成共识。从积极的意义说,我们在目标和模式上存在着巨大的探索和创新的空间。

  第四,平台和生态。智慧城市建设需要需求导向。而在现实中,需求又是分层次的。有一些是共性的需求,有一些是差异化、乃至个性化的需求。共性的需求,需要通过一种平台化的思路和原则来满足;而差异化的需求,应该是在这个开放平台上通过构建丰富多彩的生态,让大家去服务大家。刚才,卢总提问平台顶层设计问题时问到了点子上,我真的是很有同感。说到平台,我认为它应该是一个平台体系的概念,即多平台、多层次平台的概念。这个概念之所以存在和成立,是因为人本身、公众的需求本身就是如此,共性和个性都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你在什么层面上,归纳、分析、把握分属不同层面的共性是关键,这是应该和可以去设计的;至于真正个性化、差异性的东西,那不是你可以设计的,你设计不了,你不是上帝,就是这么一回事。

  第五,资源开放与配置机制。智慧城市的建设,其实不是哪一个主体自己的事。今天讨论时,冰之在问嘉宾,说假如在座的是市长,你有什么建议。这个问题当然有意义,不过,我还想说的是,智慧城市不仅仅是市长的事,智慧城市将来要做的是一个影响在这个城市范围内的所有人、是所有主体都和它有关系的事。如果把智慧城市建设的未来,押宝押在哪个市长和书记身上,那这个事就有点悬了。其实,我们所有的人都应该为智慧城市的发展,为它将来的状态、为它怎么去实现,来出谋划策、来出力。只不过,在现有我国强势政府的体制下面,市长对城市未来发展有更大的话语权。也是上次和今天的会议上都有嘉宾谈到的,为什么国外理念很先进,但实际动作上并不怎么样。今天,有嘉宾指出,这和他们政府预算有关,跟他们政府可以动用预算的权限有限有关。虽然我们现有体制下,市长比之国外有更大的话语权、决策权,但,归根结底,我们的智慧城市建设,也不单单是政府的事。

  这个过程还涉及到资源开放、数据开放问题。今天发言中,有嘉宾谈到说,用数据开放倒逼什么什么。我个人很赞成这个观点。但回过头来想,数据资源除了关系到政府,还关系到市场,关系到政府和市场间机制的创新,关系到制度安排。比方说一个城市,市场主体开始做了一个打车的信息化应用系统,既造福出租车司机、也造福打车者,结果政府去叫停。你连市场都不开放,人家建个平台让大家服务大家,你都不让,你自己的数据能开放?如果说智慧城市的发展、建设,需要多元主体都来参与,那么,用什么样的机制去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配置资源,使它更好地满足公众的多元需求,其实这还是一个远远没有解决的问题。我们今天听了很多经验介绍,是在现有的条件下,他们对这个问题所提供的各自的答案。这些答案非常有参考价值。但是动态来看,智慧城市建设刚刚开始,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探索也刚刚开始。

  第六,规划和执行。今天讨论中,这也是被不少发言者涉及的一个重要内容。一些专家提到了顶层设计问题、有限目标的设计问题,资源禀赋与本地客观条件等问题,还有专家提出智慧城市既要考虑到系统性,又要聚焦等等。这些讨论其实都涉及到当前和长远的关系。路肯定是要一步一步走的。那么,首先方向要能够把握得对,把握得住,即使那个目标点我们还在看,还不能完全看得清晰,但大的方向对,我们就可以往前走,边走边完善。第一步怎么走、第二步怎么走,这些讨论涉及的,都是规划和执行的问题。很多实践中的探索,值得大家相互借鉴。

    最后一个,对象和方法。毫无疑问,智慧城市建设所面临的对象很复杂,从测评上看,这个测评对象是多层次的、多侧面、多类型的。这次测评团队做了60个城市、100个园区。他们的状态、条件非常不同,尽管测评过程中分了类,还是感觉有很大难度。我知道,国脉的测评团队很努力,希望从理论和方法上尽可能地做好,我也很欣赏他们不仅把测评结果公开,同时也把测评方法公开,把测评过程公开的做法。不是说最后出个结果,谁都不知道这个分是怎么打的,标准是怎么定的,既然一切公开,那么,你的理论和方法就要经得起大家品头评足。应该说,国脉的智慧城市研究团队非常棒。但回过头来说,由于对象的复杂性,由于这件事本身的难度,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进一步去完善的地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