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扶贫,电子商务可否发挥作用?
(2012-08-13 17:11:29)
标签:
农村扶贫电子商务电商扶贫网商创业新三农 |
分类: 电商扶贫 |
然而,驶入这条隧道,21世纪则渐渐消失在汽车后视镜中。
隧道的另一头,就是山西晋城关爷坪村,这里大约只有100户人家,且都是贫穷的农民,世代靠自己种植的小麦、玉米为生。在一个炎热的早晨,几只鸡在石头和泥土堆砌起来的院子中闲逛,很多房子已经岌岌可危,很多看上去是空置已久的。村里的人口一年年减少,年轻人都离开了村子,出去找工作和更好的未来了,这里没有手机信号覆盖,水暖设施简陋,互联网也仅仅是当地人听闻过的东西。
尽管没有电脑、手机信号发射塔和光纤,电子商务还是渗透到了关爷坪。几年前,就有河南的企业家在淘宝上开店,销售从关爷坪村的农户手里收购来的野生草药和天然银翘。银翘也是中医50种基本药材之一。为了贴补微薄的农耕收入,关爷坪村的村民们从很早以前就开始在村子周围寻找一些可以做草药的野生植物,比如银翘、山楂等,把他们卖给山下的中医院,补贴家用。但是周边医院的需求非常有限,中间商收购的价钱也低的可怜,跟他们在收集过程中付出的努力远不成正比。如果收集的太多却卖不出去,他们只能看着这些药材烂掉。
随着网上药材店的开张,这个情况开始得到改善。一夜之间,中国1.93亿网络购物者成了这些草药和野生食品的潜在买家。随着网店数量的不断增长和需求的增加,这些原本积压的药材和野生植物开始供不应求,很多抢手的商品价格翻了一翻还多,比如野生核桃,而野生山楂的价格翻了六倍。
价格的增长,给这位48岁的关爷坪村民徐冬玲带来了更多的收入。她从村周围的丛林中拾来的银翘每公斤多卖了两块钱。“我们是非常穷的家庭,地里种的那些东西也卖不了更多的钱了”徐冬玲告诉我们,她有3个儿子,从19岁到23岁,都离开了村子,留下她一个人守着这片地。她说“邻居们有的会养些猪啊,羊啊,他们的收入都比我的多一些”她已经没有能力再去饲养这些。所以,几乎每一天,只要她不下地,都会进山,爬上那些陡峭的山路,在丛林中找些银翘和野生的果子,把它们卖给开网店的人去卖,来补贴家用。
每个人都在谈论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她的摩天大楼,她日益庞大的消费人群和充满活力的网络文化。却越来越少的去关注这个国家有6亿农民,他们像徐冬玲一样,在很大程度上被中国经济和技术的大踏步增长所忽略。这个占中国总人口三分之一的农业人群,靠双手耕种来养活自己,他们种出来的农作物收购价格,要受到经销商、和无法预见的市场供需关系的影响,一年的收入勉强糊口。
然而,也有少数的企业家和学着认为,互联网可以改变农民生活的现状。电子商务,可以扁平化供应链,消除中间商环节,让农民享受到更多现代化商务的优点,让农民可以直接参与到市场中来,面对广大消费者,根据市场需求给自己的农作物定价,享受更高的利润率,打破传统农业批发商和分销商的垄断行为。如果他们认为的这套计划可行,将会很大程度上缓解贫困、消除贫乏差距。
“电子商务有可能让农民做到他们曾经无法做到的事”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的汪向东教授说。“电子商务,可以让他们成为待在家里的企业家,让他们能够直接与成千上万的买家直接沟通、平等议价,让他们给自己的商品定价,在交易中发出他们自己的声音。”
这个目标可能需要很多年去实现。汪向东,长期关注互联网对中国农村影响的专业人士,说最近在与淘宝进行的联合调查中发现,中国有几十万的农村卖家在网上开店销售商品。这个数量还不如淘宝总卖家数的十分之一,淘宝目前的总卖家数量达到了六百万。汪向东说:“农村电子商务,还处在起步阶段。”
杜千里是农村电子商务经济大潮中的佼佼者,他开办了淘宝首家有机野生食品店,太行山“山之孕”土特产有限公司,所有产品都是由太行山里的村民采摘而来。在2008年夏天成功拿到郑州大学的工商管理学位前,杜千里还是个当地中学的老师。毕业之后,他一边开始找新工作,一边思考下一步该怎么走。回忆起那段时间,他说,有一天骑摩托去老家附近的新乡兜风,“我当时四周闲晃,碰到一位86岁的老人家在山里摘灵芝。”他回忆称。当杜千里知道那位老人摘的灵芝每斤只能赚到一两块钱的时候,感到很惊讶,因为同样的灵芝(珍贵的中药材)在城市里卖的贵很多。他在那位老人的家里睡了一晚,同样来自贫苦农村家庭的他萌生了一个想法。“我决定自己创业”,他想把当地村民采摘的药草、有机谷物、野生核桃、枣子、山楂和其他产品都通过网络卖出去,同时也可以帮助村民们获得更多收入。
杜千里开店的那段时间,中国的广大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与日俱增,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都热衷于有机、天然的农产品。杜千里回忆道,“一开始我们的订单并不多,因为没有人相信我们会有这么多的真正天然的产品,但在寄出许多小样后,买家们真的看到并品尝到我们的东西,才觉得是可靠的。”自此之后,订单大量涌入,顾客远至香港,我们的销售也不断攀升。截至2011年底,年销售额已达到100万人民币。
现在,杜千里又做回了老本行,在家乡一所小学教书。他解释说,“没有人愿意来这么偏僻的山区教书”。除了在学校教书,他的业余时间都贡献给了自己的生意。杜千里说,在他小的时候,村子里连自行车都很罕见,现在他开着新款的SUV。公司有六位员工,今年四月,他在新乡开了三家零售店,出售自己公司的有机和野生农产品。他的成功让许多淘宝商家都争相模仿,这个市场再也不是一家独大,但是杜千里说,“我们的生意还是不错”。
宋海根是帮杜千里采集农产品的村民,他平日不需要忙农活,种玉米、小麦和花生的时候,就会骑着辆残破的摩托车到山里,从10来个农户家里购买一些农产品,然后用麻袋装好捆在车后座,送到杜千里那里。宋海根把车停在去关爷坪村的路上,双腿跨着摩托说,“这个比种田赚钱多了”。另外他提到,因为山路崎岖不平,他的车很快就会磨损,每年都要换,这也变相增加了他的成本。但是他赚的钱足够去买一辆小卡车,在运送那些药材的时候更加轻松。他还说道,“我的收入确实增加了,因为杜先生给的价格比较好。”
毋庸置疑的是,太行山里的这种贸易模式还是很原始的。但是中国社科院的汪向东教授认为,这种自下而上的私营经济模式涉及到的层面更广,相比中国传统的由政府和大型机构控制农业,由上至下的模式,能够更好的缓解农村的贫困。汪教授说道,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改革主要是为了增加农民的收入,而后来有些公司便开始想法设法压榨农民的利润。虽然中国的农民现今已开始摆脱封建传统的思想,但仍然较无组织,也没有能力去决定出售给批发商和经销商的粮食价格。
政府一直试图通过在农村推广互联网的应用,来改善农民对接市场时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为他们明白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越丰富的农民才懂得最大限度的提高自己的利润。政府在这方面主要着重于推广市场信息、帮助农民提升对价格、效率以及生产效益的重视。汪向东教授指出,政府实际上并没有做出什么行动来改善农民的收入,而互联网,除了解决信息对称的问题外,还可以解决更多问题。他提到,“凭借电子商务,农民们可以直接跟市场互动,真正从中获益,赚取更多利益。这不仅仅是让农业发展更加科学化,更重要的是给农民创造了更好的生活。”
目前,许多开始参与电子商务的农民,仍然和太行山里的那些村民一样,需要将一部分收入交给中间人,也就是网店店主。汪教授认为,虽然困难重重,农民们最终还是需要通过自己开网店来掌控绝大部分利润。物流一直是中国有待发展的一个行业,尤其是在道路和仓储都不完善的农村地区,如何将易变质的食品从偏远地区寄到消费者的门前仍然是个挑战。
虽然现在上百万的农村居民都能用电脑上网或者通过较为便宜的手机上网,但是他们未必明白用科技手段开展网上生意的价值。汪教授提到,“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去激发农民,让他们相信电子商务可以真的为他们创造财富。”
目前看来,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更多的是由淘宝网在推动。以往淘宝网主要集中在服装和电子消费品领域,现在正在探索农产品在平台上的发展。6月1日,淘宝的新农业频道正式上线,以有机农产品交易为主,希望能够满足中国消费者对无污染无化学成分的食品的需求,这种需求的出现,正是由多起食品安全危机引发的。
淘宝新农业发展部高级产品专员徐剑说,目前这个农业频道共有11家商户,他们销售的商品全部来自位于上海和杭州的30个国家认证的有机农场。“有机食品在中国还是个比较新的概念,很多商家还在依赖于传统的分销方式,我们希望他们能把销售渠道搬到网上,并且给他们提供一定的帮助,让他们具备基础的客服和物流能力。”
网站上现在大约有400种商品在销售,并且目前主要销往的区域都是农场附近的城区,这样就简化了物流。徐剑强调说,目前这个项目还在实验阶段。他说“这是个切入点,由此我们可以鼓励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了解和接纳。”
现在还没有农民在网上直接销售的。“在网上销售还是很难完全消除中间商的”,徐剑说,“但是在我们的平台上,在农户和消费者之间,最多只有一道两级的中间商,已经大大缩短了供应链”这样可以使农民获得更多的利润。
最终,淘宝计划在物流、客服和仓储方面向农民们提供援助,借此他们可以在网上开店并直接卖给消费者。徐剑说,“我们未来的总体目标,是吸引更多种植有机产品的中小型农民企业到平台上来。”
考虑到要改变习惯用锄头和铲子种地的农民们的心态,要让他们适应鼠标和电话还需要一些时间。“变化是循序渐进的,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汪教授说。
前一篇:我的声明与自辩
后一篇:“小即是美”,那“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