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读书笔记之 1 2 3

标签:
禅摩托车维修艺术it |
分类: 书虫 |
这书买了好久了。最早买了一本《万里任禅游》,后来又在豆瓣书店(万圣对面的小书店)掏到一本《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到家一翻,原来是同一本书。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个人认为,翻译成“禅与摩托车保养艺术”可能更好呢。
这本书的全球销量,竟然达到500万册,堪称70年代年轻人的圣经,和《挪威森林》、《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个量级。
不过,这书比村上和塞林格难读多了。作者不是省油的菜,文理双修、中西贯通!罗伯特•M.波西格(Robert M.
Pirsig),1928年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双子城。15岁进入明尼苏达大学主修化学,后又学习哲学,之后在该校攻读传播学硕士;他曾到印度伯纳雷斯印度大学学习东方哲学,并担任修辞学教授。
不过,脑汁过剩的波西格,最后被理性的现代文明搞惨了。1961年他被诊断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和临床忧郁症,被多次送进医院,接受多达28次的休克疗法。(我想到山东临沂的网瘾治疗杨教授,看来40年前的美国人和他一样野蛮)
在治疗期间波西格的妻子与他离婚。后来他终于不再执着于自己的理论,出院了,开始写书。1968年,与长子克里斯一起骑着摩托车从双子城出发,在中西部旷野、洛矶山区和西海岸从事心灵探险。于是有了这场横跨美国大陆的万里任禅游……
我是怎么和《禅与摩托车》接上头的呢?大概是乔布斯吧。
这书买了好久,一直搁在书架上。为什么现在看它?我也说不清楚。很多时候,一本书和你之间,存在某种神秘的六度关系。通过村上,我发现了保罗·奥斯特和雷蒙德·卡佛。或者说,如果没有前者,我和后者无法连接。即便有人推荐卡佛、奥斯特,我也可能提不起兴趣。
那么,我是怎么和《禅与摩托车》接上头的呢?
或许是乔布斯吧。他去世之后热销的《乔布斯传》,让我更多关注乔布斯和东方神秘主义比如禅的关系。
迷幻药、印度、鲍勃•迪伦、甲壳虫是那个年代的标签。乔布斯入学的里德学院,曾是嬉皮士的大本营。乔布斯当年最好的朋友叫科特基(Daniel
Kottke)。两人一起通读过那个时代的必读书,比如《一位瑜伽行者的自传》、《宇宙意识》、《突破精神唯物主义》。还有一本,叫《禅的初心》。
受到蛊惑,我也买了一本《禅者的初心》,但好像没啥收获。倒是苏静主编的《知日》Mook,最新一集为《日本禅》,给我颇多启发。
总的看来,禅虽是中国老祖宗对印度佛的改造。但在美国和西方,禅的传教士却来自日本。最有名的是两个铃木——铃木大拙和铃木俊隆。前者和胡适有过论战,而后者则在1959年到达美国旧金山,担任曹洞宗桑港寺住持,并且专门为西方人写了一本入门书《禅者的初心》。
后来铃木俊隆请乙川弘文到美国传播禅宗,乔布斯就是乙川的弟子,他与鲍威尔的婚礼也是由乙川主持的。
有个细节很有意思。在创建苹果公司之前,乔布斯曾思考自己的余生应该怎么度过,其中一个选择是把自己完全投入禅的事业。而乙川却建议他别这么做,他说应该追随内心。
“当你带着热情把自己投入你最喜欢的事情时,你也会找到禅。即便是从事商业,也可同时追随一种精神生活。”乔布斯听了这一席话,后来也就有了苹果传奇。
下一次,我们可以回到《禅与摩托车》了。上面这段话,也是波西格想要说的一个意思。
对我而言,接近和阅读波西格的时机到了。
--------------
一看标题《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人们会以为这是另一个嬉皮士流浪故事,和垮掉派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达摩流浪者》一个路数:人物众多,到处撒野,欢乐英雄……不过,摩托车之旅与此相反,人物稀少,色彩灰暗,它不属于荷尔蒙过剩的青春期,却属于中年人和内向自省者。
此书有两个故事,平行交叉,不断推进。一个故事讲的是“我”和儿子克里斯在美国中西部的摩托车旅程,另一个故事的主角叫斐德洛,一个神神叨叨、执着于抽象和理论思考的家伙。
第一个故事讲述了风餐露宿、摩托车保养、顽固父亲与别扭儿子的冲突与和解。而第二个故事里,忧郁的斐德洛长篇累牍地讨论美国大学教育的弊端、道德经、彭加勒、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哲学,还有他执著的一些抽象理论。最核心的概念是肖陶扩(Chautauqua,野外教育集会)、良质(Quality)、浪漫VS古典,当然还有禅……
斐德洛的人生注定悲剧收场。他在大学里教修辞课,却一心想推翻传统教学体制,还顽固地反抗西方哲学的正统观念,最后把自己弄得精疲力尽。最后一个场景,斐德洛盯着墙壁看了三天三夜,妻子问他是否生病了,他没有回答。他要妻子跟小孩一块走,管好自己就够了。
“他的尿液流满了房间的地板,他也不觉得讨厌和羞愧。香烟一直烧着,烫到了手指,然后手指起了水泡。”最后这人当然是被送进了疯人院。
在前面,我曾提到作者波西格的简历。想起来了吧,斐德洛不是别人,就是波西格自己,就是被关进疯人院、遭受电击疗法之前的他自己。(斐德洛也是柏拉图《对话集》中的一个人物。)
一个人被电击之后,或许遗忘了过去的自己,或许已经脱胎换骨成为另一个人。所以,这本书是波西格在漫长的摩托车身体之旅和时间的心理之旅中回忆过去,给自己疗伤,和自己和解。
甚至他与儿子克里斯之间,也是这种关系的投射。因为他发现儿子越来越像年轻时的自己了,他不希望儿子也像斐德洛那么古怪。
在旅途中,“我”做了一个梦,一个玻璃门让“我”和妻子、儿子相互隔绝。这其实不是梦,而是某段丢失的记忆。克里斯有个心结,他以为父亲不要他们了,所以关上了玻璃门。但实际情况是,疯人院不让“我”出来。
故事的最后,克里斯问“我”是否“真的精神错乱过”,“我”当然回答“没有!”克里斯笑了,“我就知道嘛。”这一次,克里斯终于和“我”站到了一起。
作者坚信,精神失常的不是他,而是貌似理性实则疯狂的现代体制以及它的维护者(疯人院、大学教授……)
下一节,我们将进入此书带给我们的启示,关于科技、关于过程和目标,当然还有“平常心是道”的Zen:
先送一句箴言:
佛陀或是耶稣坐在电脑和变速器的齿轮旁修行,就像坐在山顶和莲花座上一样自在。
--------------
前一篇:比特币在中国掀起淘金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