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霞浦畲族半月里民俗名模 |
分类: 四海任徜徉(游记) |
2020年的12月18日,我们去了半月里,这是一个畲族人聚居的古村落。
本来我们的行程上是没有这个点的,可是因为连续几日都是阴天,很难拍到晚霞满天,夕照如火的黄昏与日落,于是大家都向领队的王老师建议,能否改换点行程,有没有一些人文的素材可拍,因为拍一些风俗民情,可以在有特色的建筑里,与天气的关系相对比较小。
这样,王老师推荐去半月里,因为这里有一个名满世界的“国际名模”,她是一个八十岁的老妇人,单是她,就可以让人大饱眼福的。
下午,我们到了位于福建省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的半月里。它可是有诸多名衔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务院第一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国家民委少数民族特色村落。一进村,就可以看到有300多年历史的省级文化保护单位龙溪宫飞檐翘角气势不凡,而它旁边的一棵大榕树枝叶繁茂,虬枝探出四五十米,整个树冠的面积不小于两个标准的篮球场。
这里的畲族雷姓是大姓,有关雷家雷氏宗词和雷氏三古宅与龙溪宫一起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我们先去了雷世儒大厝。雷世儒是清朝的武举人,他武艺高强又善于经商,从而积累了雄厚的资金。道光年间建大厝,大小房间38间,占地1300平方米。古宅雕梁画栋,气势非凡,且存文物颇丰,是闽东地区重要的畲族文物古迹。













这户人家现在还有一位年过八十的老妇人,是辈份最长的人了。可是她头脑清楚,行动灵便,只要有人来访,总是她向来宾介绍畲族人的生活习俗,并表演生活的实际情景。我们的导游与她稍作交流,她便一一开始了一系列畲家的表演:在灶下烧火——用烧热的水洗脸——做针线活(从屋里的窗前到廊下堂前)——探身出门——在大门上与人招呼——外出归来在门洞小坐。她的表演拿捏到位,有疾有缓,表情丰富,而且充分照顾到我们拍摄时的机位与用光。
导游向我们介绍她时,说她现在已经上了许多国家的报纸、杂志和网络,是网络名人,又是“国际名模”,我们还有些将信将疑,等拍完才知道,是名不虚传,实至名归。
结束了老妇人的拍摄,我们第二个点是畲族民俗博物馆。这是由热心收藏文物的有识之士村民雷其松自费办起的,他收集了相当数量的涉及畲族人民生产、生活、风土人情的历史文物,可谓蔚为大观。当然这个博物馆也有一位漂亮的畲族少妇为我们表演畲族中青年妇女的生活情景。
















她的表演有:织布——女红——下楼——倚窗——打伞外出——穿行楼阁——大榕树下剪影。这一系列拍摄,足足让我们这些半吊子的摄影爱好者过了瘾,每一个场景虽然给我们的位置不是很宽绰的,但大家轮换上前,变换不同角度拍摄。而这位模特也尽量满足我们的要求,并指导我们在什么位置拍效果更佳,其摄影的专业素质确不在我们之下呀。
一个下午拍摄十多组场景,是够紧张的,可是大家乐此不疲。等到了返程车上,已经都累得够呛了,指导王老师询问大家的感觉,都说不虚此行,真值得一来。
有人说,摆拍没有什么大意思,也许是因为所有人拍摄的都是相同的题材。我却以为,摆拍也没有什么不好,因为它是经过提炼的拍摄题材,同时也是在真实的场景里由真实的人物还原真实的生活情境,而且这种情境随着时代的衍变已经不多见了。我们用镜头记录下这些历史的真实面貌又有何不可呢?
当然,如果能拍出新意,拍出与众不同,那就更好;而再如果能抓拍到真实的带有明显民族特色的情景,那就好上加好,独具一格了。
我还是很满意我的这些没有经过太多修饰的片子的。

最后说几句题外之话。我们在离开半月里的时候,村口有一块石碑,上书“半月里”三个大字,其中的“里”字写的是繁体字“裡”。我倒觉得,这个字是不能简化的。作为地名的“里”,无非是表示家乡、故里,或者是坊里、邻里之意,古代以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古代有里长相当于村长、生产队长,现在的台湾还有里长的设置,像上海的许多里弄都称某某里,广州也有著名的三元里;再者便与表示距离有关,如三里沟、五里河之类。上述这几个意思在汉语中都只能用“里”而不能用“裡”或“裏”。在我的记忆里,作为地名,好像只有哈尔滨的“道里”可以用“裡”,因为它是相对的地理位置,除了“道里”,还有“道外”。如果没有相对的另一个“半月外”的地名,恐怕写成里外的里字的繁体,是不能书之有据的。
很多书法家与头头都曾错写了这个“里”字,其实也许有人认为写繁体字是有文化的表现,可往往适得其反,暴露了文化的不足。当然,我没有深入研究半月里的历史,但愿是我的冒昧与浅尝辄止而错怪了这位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