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新西兰:第13天——牧羊人教堂

标签:
提卡波湖牧羊人教堂mackenzie南阿尔卑斯山光影 |
分类: 四海任徜徉(游记) |
5月6日,我们的行程接近尾声了,我们到达了距离基督城三小时车程的提卡波小镇。这个小镇最负盛名的就是牧羊人教堂了。
这个教堂,也称为好牧羊人教堂,英文名Church of the Good Shepherd,是一座漂亮的用石头砌成的建筑,位于提卡波湖岸畔。这座教堂于1935年建造,其设计的哥特式木结构和石结构建筑在新西兰独一无二。
之所以称为牧羊人教堂,是与这附近的一只牧羊犬的雕塑有关,也是对Mackenzie地区的开发先驱者的称颂与纪念。教堂四周没有其他建筑,我们看到的周围是雪山与湖水,从教堂圣坛的窗口望去,便可以看到南阿尔卑斯山最壮观的景色。因此,许多新人选择在这里举办婚礼。
对于这样的经典景点,自然是我们摄影的主要对象。风景拍摄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对于一个具体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欣赏,记录下各个不同的形象;也可以选择一个场景与画面,在不同的时间与光线下拍摄,记录下同一场景的变化。











对于牧羊人教堂这个固定的建筑,我们选取了从它的不同侧面拍摄的方法,一是可以看到各个侧面的风貌,二也可以通过光线不同的角度看到教堂不一样的风姿。我们在天光未明时就来到教堂开始拍摄。
晨光熹微中,云淡风清,教堂似乎安睡在蓝色的梦中;随着天光渐渐明亮起来,天幕越发蓝,而缥缈的几朵云彩映了朝霞的绯红,周围的草木也露出了身影;当一抹朝阳投射到教堂的一面,教堂的玻璃窗反映着光亮,世界变得清晰了;当我们在远处的高台上眺望教堂,则又是一番景象:来这里的人多了起来,而橙色的杨树与蓝色雪山、天空形成一个鲜明的配色,看起来十分舒服。










而对于教堂附近的湖水与雪山,我们采用的是守候其变化的方法。从一抹红光从黯淡的天幕上初露端倪开始,等到霞光映上了云端,而云的形状也是在行走中改变的。有时像一片羽毛,有时像丝丝飞絮,有时像一道信笔的涂鸦,而有时变成了一大团火焰……很奇特的是有时云似乎还与景物十分地协调,在一道弯弯拱形桥上也有一道弯弯的红云,像是桥的拱卫与烘托。
有几张照片我是较为满意的:
一张是湖边一个女孩在摄影。虽然当时的气温在十度以下,新西兰的初冬早晚还是挺凉的,可这位姑娘穿着短裤,却站立湖边许久,很专注地在拍摄。远处的雪山被霞光映红,而湖边却是蓝绿色的,泛着波光。女孩的身上也沐浴在淡红的朝霞之中,像披着透明的红纱。
一张是太阳刚出来不久,阳光照在山坡前的一大簇金黄的杨树林上,而蓝天上的白云微微带着些许红色,整个画面的色彩丰富而鲜艳。
还有一张我把它放在最后,是宽阔的提卡波湖,正前方是雪山,朝着太阳的一面完全是日照金山的辉煌,左边有一溜低矮的山脉,右边伸出的小小的半岛上正是那著名的牧羊人教堂,最难得的是天空Y形的云彩,飘曳而潇洒形成很随意的形状,但上面的色彩却是明丽的,金黄、绯红、淡紫,让天幕变得五光十色,说这是一张“大片”,似乎也不为过。




对一个场景不同方向与角度的拍摄,可以锻炼摄影者对拍摄对象特点的选择与把握,考验运用镜头的能力;而在一个地点对变化着的场景的拍摄,则是可以提高对稍纵即逝的时机、对无时不变的光线的捕捉和对相机光圈速度的选择。——这些,对于我这个初入门的人,收获极大。
摄影的能力与水平,在实战中才能提高,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