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前赴后继”

标签:
前仆后继前赴后继随大流自信力 |
分类: 灯下觅华章(随笔) |
人老了,会忽然想起一些往事,几十年前的往事。我想起了“革命样板戏”《红灯记》,想起了后来增添的一些唱段,有一段由殷承宗钢琴伴唱的,其中有两句是:“革命的道路再艰险,前赴后继走向前。”
我想起了“前赴后继”这个词语。
我们小时候只知道有一个成语叫“前仆后继”,而且这个成语历史久远了。宋代王楙《野客丛书》中有“情欲之不可制如此,故士大夫以粉白黛绿丧身殒命何可胜数,前仆后继,曾不知悟”,更早的唐代孙樵《祭梓橦神君文》中也有“跛马愠仆,前仆后踣”之句,是说前面的马倒了也引起后面的马倒了,但屡踣屡起。
起先是用在马身上,后来用在知识分子身上,再后来用的就更广泛了,但基本都是在革命者了。鲁迅有一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其中也用到了这个成语:“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可是在“文革”中这个成语被写成了“前赴后继”,好像是伟大领袖的文章中出现了,于是有些咬文嚼字的文人疑虑了,是不是笔误呢?记得是立刻有一位大学问家站了出来,说这是一个创举,这个字改得好。原来是前面的人倒了下去,后面的人才跟了上去,而现在是前面的刚往前走,后面的就跟了上去,没等前面的倒下,后面已经上来了,显示革命浪潮的风起云涌。于是这个“新成语”便流传开来。前面说的作为样板的钢琴伴唱《红灯记》就写了进去。
现在,前赴后继可能更为流行。
仔细想一下,这两个成语有什么区别呢?一个是倒下了,再向前;一个是你前面走,我后面跟。
我又想起了《刘海砍樵》里唱的:“(男)胡大姐你是我的妻罗,(女)刘海哥你是我的夫哇。(男)胡大姐你随着我来走罗,(女)海哥哥你带路往前行哪,(男)走罗嗬,(女)行罗嗬……”那是一种夫唱妇随,是一种爱情与信任。
但前赴后继决不仅是夫妻间的跟随,好像那个年代(我说的是“前赴后继”产生的年代),只要有人一挥手,就会有成千上万的人紧跟的;而如果有一部分人先走了,大喊一声,也会有更多的追随者蜂拥而至。或者是多数人前面走了,剩下的人就更急不可待地跟了上去。
其实,前赴后继不就是有点随大流的味儿吗?不管是跟多数还是跟少数,反正是跟着走,没错。是不是思考一下,权衡一下,不重要,跟潮流,跟形势,才能不掉队,不落伍。
所以,在中国,前赴后继是有传统的。直至今日,仍然如此。只要网上曝个料,立马铺天盖地,骂上前去。你买什么保健品我也掏钱,你砸日本车我也砸,你抢韩国超市我也抢,你怼冯小刚我就开骂戏子……
我觉得,前赴后继的人不一定是英雄,很可能走到一半就回家了,或者拐弯上了别的路了;前仆后继的人才值得歌颂,如果前面是乌黑的枪口,是隆隆而来的坦克,你再敢向前冲,以命相搏,我就佩服你。
如果有人鼓励你前仆后继,相信你还是会想一想的,因为你可能送命;而提倡前赴后继,则是无须你思考的,因为大家都这样,你还想什么?
只有一字之差,可境界有霄壤之别。只要是人,思考、独立而认真深入地思考,永远是需要的。鲁迅所说的中国人的自信力,也需要通过思考才能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