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一次成功组稿

标签:
徐铸成吴明墀八十自述曹辛之宜兴 |
分类: 流云易逝日犹光(回忆录) |
三十年前的1987年,我时任江苏人民出版社文化旅游编辑室的副主任。那时编辑室的老主任吴明墀先生即将退休,他对我很赏识,希望我能好好编一些高质量的文化图书,所以带着我到北京、上海出差,拜访一些他熟识的文人、学者,用他的话说,一个优秀的编辑必须结识文化界德高望重的作者,才能组到有影响、有品位、有文化含量的书稿。
大约是八九月间,我和吴老在上海拜访了新闻界的耆宿徐铸成先生。
在拜访徐老之前,我听《文汇报》一位记者朋友说起,徐铸成先生正在撰写一本编年自传体的回忆录,已近杀青,已经出版了他《报海旧闻》的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风雨故人》的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报人张季鸾先生传》的三联出版社都青眼相加,向徐老约稿,而徐老还未决定给哪个出版社。我就动了心思,想把这本书稿抢到手,于是做了一些功课。
我了解到,从1929年初夏到太原采访冯玉祥,披露反蒋大联合局势情况的新闻起,徐铸成的名字便和全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民办报纸联在了一起,主笔《大公报》,创办《文汇报》,六十年来他写了多少篇文章,采访了多少人,恐怕是难以尽数了。仅1978年以后,他写下的回忆录、游记、传记和新闻理论专著已逾280万字,分别由三联和浙江、福建等地的出版社出版了17本书。
在和徐老见面时,我就从他一发而不可收地出版著作说起,我说,真佩服您旺盛的精力,写出这么多的书,徐老很风趣地说:“我是记者出身,写作是记者的天职,甚至是嗜好。一个老记者,如果不记、不写,那不只是剩下一个老者了吗?颓然老者,与世何益呢?”
谈话中,我们将我社刚出版的大型画册《江苏旅游大观》样书送呈给徐先生,这本画册是介绍江苏全省的旅游资源,每个市都由当地籍贯的文化名人写一篇介绍当地山水风情的散文,而宜兴则由徐老撰稿。看他对《江苏旅游大观》的编辑设计和印刷装订都很满意,赞不绝口,我就单刀直入,提出正题:
“听说您的一本自传体回忆录接近完稿,您这些年出版了十几种书,您是江苏人,可我们江苏的出版社却没有出一本,这是我们工作不到之处,这本自传,叶落归根,该给我们出了吧?”
徐老想了一下,没有直接说可否,说到前几年有一家出版社出版他的一本书,印装比较粗糙。我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我接着说:“我们出版社一定作为重点书来做,我自己来做责任编辑,打算请您的宜兴同乡、全国书籍装帧的权威曹辛之先生设计封面,保证让您满意。您也看到了,我们社的图书印刷质量还是可以的吧。”
徐老笑了笑,点点头同意了。他告诉我,稿子才完成一半左右,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稿。我说,没关系,您什么时候写完,我们就什么时候开始编辑。后来说到这本书的书名,是叫《徐铸成自传》,还是《八十自述》,他还在犹豫。他说胡适曾经写过一本《四十自述》,该书讲述了他童年、少年与青年时代的人生经历,回顾了前四十年的心路历程,不过那是一个中年人和自己心灵的“对话”;而他这本书,则是对自己八十年来求学工作生活的全面回顾,将自己一生的经历、掌故、轶事,尤其是在新闻界近六十年所见所闻的第一手史料,写出来。我说:“我觉得,《八十自述》作为书题非常好,八十,能体现一个人走过的八十年历程,很明确;而自述,是自己对自己一生的回顾,比别人写更真实、准确、可信。”徐老说:“我也倾向于《八十自述》,你们也觉得好,那就叫《八十自述》吧。”
我们回到南京,过了不久,徐老来了一封信:
明墀、何平同志:
承枉顾敝庐,倾谈甚欢。
蒙约定拙著《八十自述》由贵社出版,身为苏人,和家乡出版社出书,无任欢忭。现该书稿已写成十七万字(写至49年由港到新中国),以后将写解放后之经历,估计有十余万字即可写完。解放后三中全会以前一段,主要写个人经历,“宜粗不宜细”,不多写路线斗争。总之,今年十二月内必可交稿,请列入明年之出书计划。
因稿纸厚重,邮寄不便,届时最好请派专人来沪,携陈足下,请予斧正,不胜企幸。
专此奉牍,即颂
撰祺
徐铸成
10、5
收到这封信以后,我释然了,因为这本厚重的书基本可以确认给我们出版社出版了。在几个出版社的竞争中,我们占有家乡之地利,也契合了徐老想出一本精品书的心理,我们成功了。
徐老是1907年生人,我们去拜访他时,他刚过八十寿辰不久,他的客厅里有一副民盟《文汇报》支部敬贺他八十寿辰的龚定庵的诗句:“著书不为丹铅误,中有风雷老将心。”丹铅指点勘书籍用的朱砂和铅粉,亦借指书籍校订之事。我觉得作为一个年轻的出版工作者,能组到像徐老这样的作者、《八十自述》这样的著作,真是一种幸运、一种骄傲。我颇有种“编书岂畏丹铅累,中有风云小将心”志得意满的感觉。
1988年1月,我到上海从徐老手中取到了这本书的书稿。开始编辑这本徐老的“搁笔之作”。编辑过程中,我和徐老不断通信,也去过几次上海,我们成了忘年之交。
可是接下来的事情却出乎人意料,1989年《八十自述》在印刷好以后、正准备发行时,却因为我至今都不懂的原因,被禁止发行。这一段公案,个中玄妙,孰是孰非,以后慢慢再说吧。
今年是徐铸老诞辰110周年,谨以此文表示我对徐老的衷心怀念,同时也对未能实现对徐老的承诺、出版好他的最后一本书表示深深歉疚。
(文首照片1987年摄于徐铸老上海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