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昌大佛寺之“色”

(2013-12-16 09:00:00)
标签:

新昌大佛寺

江南风俗

诗僧绍隆

禅寂

分类: 四海任徜徉(游记)

新昌大佛寺之“色”
新昌大佛寺之“色”

初冬的浙东,并不十分寒冷,也许是秋天迟迟不愿离去。

我们驱车经过新昌大佛寺,同行的人都未曾来过,于是驻足参拜。

我是二十多年前曾经来新昌参加过一个关于江南风俗的学术研讨会,后来主办这个研讨会的上海大学历史系的教授们编写了一本《江南风俗》的书,由我担任责任编辑,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被收入《长江文明丛书》,还在华东的图书评奖中获了奖。

现在的寺院比那时大了许多,也添了许多新的建筑,当然被南朝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赞为“不世之宝,无等之业”的那尊具有1500年历史的石弥勒佛依然趺坐着,目视着前来参拜的芸芸众生。


新昌大佛寺之“色”
新昌大佛寺之“色”
新昌大佛寺之“色”
新昌大佛寺之“色”

最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寺庙内外种植的各种树木,与上次来时迥然不同,在这初冬季节呈现出五彩绚丽的颜色。我是很难描写摹状这种自然景色的,所以拍了不少照片。相信看到照片,大家都会有于吾心有欣欣然之感吧。

与其他寺庙不同的是,这里不仅有松柏之青苍,竹林之翠绿,更有枫叶之火红,桐叶之深赭,桂花之牙白,银杏之亮金,腊梅的鹅黄,加上梵刹的黄墙黛瓦、红柱青石,让人觉得目迷五色,心胸也随之豁然开朗。


新昌大佛寺之“色”


新昌大佛寺之“色”


新昌大佛寺之“色”

新昌大佛寺之“色”

我缓缓顺着石阶在庙中信步,凭栏远眺,不禁抚柱沉思。

我想起二十多年前来这里时,一班人都是风华正茂之时,谈古论今,好不潇洒。可后来,当《江南风俗》出版后,却因署名等问题争执不已,以至于对簿公堂,最后两败俱伤,其中参与其事的一两位教授不久也身罹绝症,撒手人寰。现在也不知其他人的下落了。当时我算是最年轻的了,如今我都退休了,他们也许早已是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了吧。


新昌大佛寺之“色”


新昌大佛寺之“色”


新昌大佛寺之“色”

记得北宋诗僧绍隆有首诗:

朱槿移栽释梵中,老僧非是爱花红。

朝开暮落关何事,只要人知色是空。

佛教中的“色”指外界事物,包括了时空的一切现象。诗中所说的朱槿,朝开暮落,所以“色”只是转瞬时空,所谓四大本空,五蕴非有。明白了这个道理,什么名利荣辱,什么辉煌灿烂,真的只是过眼烟云,不必过分强求的。

这寺内外漂亮的景色,也是“色”,也不是永恒的,也是会改变的,也许再来几次寒风,那些树叶便都落去了。当然紫陌红尘的风光还会每年周而复始地出现,而赏景之人,却未必能再作前度刘郎了。


新昌大佛寺之“色”

佛家主张舍妄求真,舍染求净,离苦求寂,所以寺庙都远离市廛,追求所谓“禅寂”。而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当然不一定要隐遁山林,只是让自己有一颗“禅寂”之心便好了。

宋元间有位禅师清珙,有一首诗写得好:

历遍乾坤没处寻,偶然得住此山林。

茅庵高插云霄碧,藓径斜过竹树深。

人为利名惊宠辱,我因禅寂老光阴。

苍松怪石无人识,犹更将心去觅心。

看着寺庙内外的绚烂景色,我更觉得心静了,我爱“色”,我也喜欢“禅寂”。虽然是重游大佛寺,我觉得是不虚此行。


新昌大佛寺之“色”
新昌大佛寺之“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秋叶之思
后一篇:青涩的感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