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于何处读


标签:
读书择处而读入厕读书读禁书躺着看书 |
分类: 浮光掠影(艺文艺评) |

前人读书,非但择书而读,亦择处而读。读书本是件雅事,故而讲究场所,追求氛围,是毫不为过的。近来披阅诸家读书之说,颇有收获。虽各有不同,却皆言之有理也。
课堂不是读书处

林语堂说过这样一段话:“……读书时,须放开心胸,仰视浮云,无酒且过,有烟更佳。现在课堂上读书连烟都不许你抽,这还能算为读书的正轨吗?或在暮春之夕,与你们的爱人,携手同行,共到野外读《离骚经》,或在风雪之夜,靠炉围坐,佳茗一壶,淡巴菰(香烟)一盒,哲学经济诗文,史籍十数本狼藉横陈于沙法之上,然后随意取之,取而读之,这才得了读书的兴味。”他对课堂上的读书极不以为然,他写道:
现在你们手里拿一本书,心里计算及格不及格,升级不升级,注册部对你态度如何,如何靠这一本书骗一只较好的饭碗,娶一位较漂亮的老婆——这还能算为读书,还配称为 ‘读书种子’吗?还不是沦为‘读书谬种’吗?
的确,课堂上的读书大都出于功利,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干扰下,是很难体会读书之乐的。

书本应于静处读
那么,什么地方读书最适宜呢?应该说,凡是安静的地方,都是可以用来读书的。
古人就很喜欢在寺院读书。因为寺院远离市廛,杜绝喧嚣,环境清幽,人可以心无旁骛,专心苦读。如宋代的范仲淹,少年家贫,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醴泉寺每天供粥一顿,范仲淹待粥冷凝,划成三份,早午晚各食一份,刻苦攻读,终成大器。这就是“划粥断齑”的故事。
我们熟悉的白居易、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徐文长、纪晓岚,这些大才子年轻时都有过在寺院里长期读书的经历。
如果安静,哪怕是不太干净的地方,比如厕所,也是许多读书人选择的地方。周作人写过一篇《入厕读书》的文章,他写道:
其实我的意思是很简单的,只要有屋顶,有墙有窗有门,晚上可以点灯,没有电灯就点白蜡烛亦可,离住房不妨有二三十步,虽然也要用雨伞,好在北方不大下雨。如果这样的厕所,那么上厕所时随意带本书去读读我想倒还是呒啥的吧。
宋人欧阳修也写过一个钱思公,此人“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欧阳修于是说:“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厕所没有人打扰,容易集中精力,这恐怕是利于读书之一大优点吧。
当然,雅室闲庭、明轩静斋,更是可读之处。唐诗人王维写过一首与覆釜山僧人夜读的诗,颇可品味。诗曰:
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将候远山僧,先期扫敝庐。
果从云峰里,顾我蓬蒿居。藉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
燃灯昼欲尽,鸣磬夜方初。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
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
这两个禅中知己,坐在草团上,以松子为食,袅袅的烟篆飘浮着,闪烁的灯光跳跃着,读经悟道,交流禅理,彻夜长谈,这是何等身心超脱,豁达愉悦的境界呀!

书之不同读处异
明人吴从先说到赏心乐事时有一段精彩的论述,认为“遇境既殊,标韵不一”,他认为,“读史宜映雪,以莹玄鉴”,读历史的书应该到雪地里,才能借雪之莹光取史之鉴;而“读子宜伴月,以寄远神”,读诸子百家就要在月光下,才能让自己的神思遨游于无边的月夜中;至于“读《山海经》、《水经》、丛书、小史,宜倚疏花瘦竹、冷石寒苔,以收无垠之游而约缥缈之论”,一些地理、游记等闲书之类,那就要在园林庭院中体会游兴与思考的驰骋;“读《骚》宜空山悲号,可以惊壑;读赋宜纵水狂呼,可以旋风”,阅读离骚之类的悲壮文字,适宜在山壑之中,阅读长赋适宜在大川之侧,才能在山水的映衬下读出文章的内蕴。这种人在不同的际遇情境中,会因环境的影响而有不同的美学接受认知,应该是不无道理的。
当然,还是一些特殊的不易找到的书,也是需要有特定的场所来读的。对读书、藏书颇有研究的黄裳先生有一段妙论:
不记得是谁曾经说过,‘雪夜闭门读禁书’,算是人生一乐。我想这是说得不错的。要选一个下雪天,还得是晚上,外加关门上锁。这样的典型环境实在刻画得好,没有切身体会,怕是万万想不出的。因此读禁书也就被赋予了一重浓重的神秘色彩,寥寥七字,包含的内容实在丰富得很。
现在,许多禁书已经解禁了,读时亦不必关门闭户了,但那种独特的阅读情趣也随之消失了。因为,没有尝禁果的快感了。

天下无处不读书
虽然,读书是需要选择地点的,但那是我们的前人追求一种读书的境界,对于生活在现代的一些痴迷于书籍的人来说,有什么地方不可以用来读书的呢?林语堂先生说:“古所谓‘书淫’之人,无论何时何地可读书皆手不释卷,这样才成读书人样子。”


我们现在如果细心观察一下,到处都可以看到读书人的身影:地铁里的年轻人,飞机上的乘客,书店坐在地上的读者,胡同路灯下的孩子,公园草地上的读书人,有人喜欢在家中读书,浴室、书房、客厅,无一不是读书的佳处。
即使是在乡村,坐在田埂上可以读书,骑在牛背上也可以读书,斜倚在小船上可以读书,树下草垛旁都可以读书。
而对我来说,我认为最好的还是躺在床上看书。我们从小家长、老师、医生都会对我们说,不要在床上看书,对视力很有伤害。但是,我们还是喜欢躺在床上看书,因为这真是太舒服的一件事了。你浑身放松,拿着一本喜欢的书,比如金庸的《天龙八部》,在灯光下,一页一页翻过去,欲罢不能的情节让你毫无倦意,如果感到脖子有点酸了,就翻个身,换个方向继续看,有时会一直看到天亮。
当然,后来家里有了沙发,那么靠在沙发上看书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美事。加上旁边的茶几上放一杯醲酽的香茗,不时呷上一口,这种感受,我相信许多同道中人都会认同的。

请让我用叶灵凤先生一篇文章中的几句话来结束这篇文章吧:
对于我,书的钟爱,与其说由于知识的渴慕,不如说由于精神上的安慰。因为摊开了每一册书,我不仅能忘去了我自己,而且更能获得了我自己。
在这冬季的深夜,放下了窗帘,封了炉火,在沉静的灯光下,靠在椅上翻着白天买来的新书的心情有,我是在寂寞的人生旅途上为自己搜寻着新的伴侣。
(图片来自网络,谨对提供者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