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些年,我们是怎样“把钱”的

(2013-11-08 09:00:00)
标签:

把钱

买单

算账

筹子

菲子

分类: 流云易逝日犹光(回忆录)

那些年,我们是怎样“把钱”的

说起“把钱”,可能只有苏北人和在苏北生活过的人懂,这个“把”就是给的意思,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上收录了这种用法。不过,现在可能年轻的苏北人也不说“把钱”了,代之以“结账”、“买单”等时尚的说法了。

说法改变了,方式也随之变化了。现在最常见的结账方式是刷卡,即使用不同类型的银行卡支付。你在商场选中了货品,营业员给你开了一张交款单,你便去收银台,掏出你的银行卡,在POS机上一刷,输入密码,一张小纸条便悠悠地吐出来,你签上自己的大名,便OK了。


那些年,我们是怎样“把钱”的
而三十年前的商场不是这样,那时即使是名列全国十大百货公司的上海中百一店、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南京新街口商场等大型商场也是没有刷卡的,都是柜台直接收款或是收银台收款。

那时,许多商店的收银台通常设在每层大堂的一隅,而且比周围柜台高很多,收银员高座在上面,可以看到店内各个角落的情形。从收银台里朝四周的柜台辐射出一根根铁丝,大约像自行车钢丝那么粗,这些铁丝被磨得亮晶晶的,绷得很紧。每根粗铁丝上面悬挂着一个或几个铁夹子,有的是一小块木板上钉着铁夹子,这便是当时的收银设备了。

顾客选定了商品,营业员就开出一张收款单,写明物品、数量、单价及总金额,并向顾客收取钞票,如果没有零钱,也没关系,把单据与钱都夹在铁夹子上,然后抓住铁夹子一扬臂,一蓄力,便将抛将出去,只见那铁夹子 “嗖嗖”带响地顺着铁丝飞向收银台,速度极快。很多布店的营业员还会用量布的竹尺做为工具,将铁夹子像击球一样击出。在等候找头的时间,营业员便开始为顾客包装、捆扎,卖布的开始量布、剪下。不一会儿,那铁夹子又挟着风声倏然而至,夹着盖了收款章的收款单和找零的钱,即使是硬币,也不会在中途掉落。

置身这样的店堂,看到在头顶上一根根如蛛网状的铁丝,看着穿梭往返“嗖嗖”飞来飞去的铁夹子,那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呀。只是这种风景线再也没有了,我从网上搜索照片,也是无功而返了。

如果说百货店的这种付账的方式是一种视觉美的享受,那饭店的付账方式则可以给你带来抑扬顿挫的听觉愉悦。

那时的饭店,尤其是北方的饭店,跑堂的伙计都练就一身过硬的心算本领和洪亮的嗓音。你吃完了叫他来算账,他眼瞅着桌子上的盘子和碗,然后开始报你所叫的菜名和价格,并迅速地用心算加着,等到一连串地报完了,应付的总金额也出来了,这叫“唱收唱付”。一般是这样报的:“红烧鲤鱼,干炸里脊,木樨肉,海带萝卜汤,三碗米饭——一块二,八毛五,六毛八,四毛,一毛二,一共是三块二毛五!”稍作停顿,“收您五块,找您一块七毛五!您稍等!”真是利索而精准,没有一定的真功夫,还真是不行的。


那些年,我们是怎样“把钱”的
不过那时许多小的饭店、小吃店都是先付钱再吃的,现在许多国营的小饭店也还沿习这样的做法。你先要排队买“牌子”,再到另外的地方用牌子换食品。这种牌子是用厚的马粪纸做的,上面用毛笔写着不同的名称,如“馄饨”、“光面”(即阳春面)、“锅贴”之类,由于是循环使用的,往往被油得很光亮,也很污糟。也用竹子做的,叫“筹子”,两三寸长、手指宽,筹子上也写字,也有用竹子上端漆上不同颜色的油漆来区别的。不仅是小饭店用,洗澡堂、烧开水的老虎灶也都是先买筹子的。有的饭店用纸条,叫“菲子”,上面印着不同食品的名称,有的也用不同颜色的纸来印,都是非常薄的纸,是一次性使用的,往往是放一个大碗,里面有水,收下的“菲子”就淹泡在碗里,表示作废了。有的店为了节约成本,也会改用各种塑料的牌子作为替代,因为可以多次使用。

现在更方便的付账方式又逐渐进入了人们的生活,那就是网银。在电脑前通过鼠标和键盘就可以付账了,订机票、订酒店、团购餐饮、网店购物,都可以用网银结算。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改变,一些老的生活方式逐渐消亡了,退出了人们的视野,一些新的方式又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想起那些过去的事儿,眼前立刻浮现出许多曾经熟悉但如果不提起已经淡忘的情景,有时想想,变化真快呀!


(图片来自网络,谨向提供者致谢)

衷心感谢新浪博客衣食住行栏目博乐想念中的孤独将本文推荐至草根博客及博客首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