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行之陕西小吃


标签:
陕西小吃抿节饸饹干炉千锤花生酥美食 |
分类: 咀英嚼萃(饮食) |

我自算也是个“吃货”,喜欢吃,而且不挑剔,也算我这出生在上海的人“海纳百川”吧。对于陕西的吃食,我还是特别钟意的,因为各种面食我是百吃不厌的。
以前去过西安,那时图书发行的一班朋友带着我遍尝陕西风味的名店名吃,什么老孙家的羊肉泡(人家省略了个馍字)呀,贾三的灌汤包呀,永明岐山面呀,老樊家的肉夹馍呀,等等,吃得我大快朵颐,唇齿留香。

后来看了贾平凹的《陕西小吃小识录》,对陕西小吃有了文化层次上的了解,贾平凹介绍了许多闻所未闻的小吃,而且都有来历,有传说,像什么粉鱼、浆水面、辣子蒜羊血、石子饼、钱钱肉、圪坨之类。贾平凹说:
古人讲:君子谋道,小人谋食;在《陕西小吃小识录》的写作中,我几次为我的举动可笑了。却又一想,未必,吃是人人少不了的,且一天最少三顿,若谋道不予食吃,孔圣人也是会行窃的,这似乎就如封建年代里苏东坡所说的,为官并不就是耻事,不为官并不就是高洁一样。更有一层,依我小子之见,吃也是一种艺术。中国的饭菜注重色、形、味,这不是同中国画有一样的功能吗?当物质的一番滋味泛在口中,而精神的一番滋味泛在心头,这又是多么于人生有实益的事情啊!
说得真好!陕西这块浑厚的黄土,因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物产不同,气候不同,构成了它丰富奇特的习尚风俗,而各地的小吃正是这种习尚风俗的一种体现。
传统的风味小吃,是陕西烹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得到了发展和充实,现在对于外来的旅游者们就更具有吸引力了。
这次到陕北,我对陕西的小吃特别留意,也吃了不少平生没有吃过的东西,下面介绍几种,即使是贾平凹文章也没有提及的、确是值得好好吃一通、说一回的。

一是抿节。抿节在陕北方言中读“抿节儿”,所以也写作“抿尖”。是一种粗粮细做的面食。抿节用的是由豌豆和小麦磨和而成的杂面,将和好的面团放在密布筛孔的特制抿节床上,用手掌抿压而下,成一寸来长的小节,呈扭曲状。食时,将抿节下锅煮熟,浇以素汤,汤内有豆腐丁、土豆丁、豆角丁等,并佐以韭黄、芝麻、辣酱、香菜等,其味清淡可口,带一股豆香味。此乃陕北面食中的佼佼者,尤以子洲的抿节最为著名。我们在米脂和延安都吃了,很过瘾。

二是饸饹。多用荞麦面制成,比较固定的叫法是荞面饸饹。据有人考证说此食物在元代已经有了,根据是元人王桢著的《农书·荞麦》节中有“北方山后,诸郡多种,磨而为面或作汤饼,谓之‘河漏’。” “河漏”、“饸饹”,两者在读音上无论按普通话还是陕西腔都很相近,所以也可能是一种另外的写法吧。我们在延安吃的是“荤汤饸饹”,是用羊肉汤煮的,很好吃。饸饹细滑如粉,像古代穿铜钱的绳子,也称为“钱串子”,民间习俗在腊月三十下午吃饸饹,意谓吃了钱串子,来年财运亨通。

三是干炉。我们是在米脂吃的,米脂有许多卖干炉的店。干炉是用温水和面,讲究面硬,以面剂包一撮干面粉(加盐),手压成形,置炉鏊上先烙后烤而熟。其形贺面鼓,中拓小红印。内空外脆,吃着带劲,最宜贮存或上路作干粮,久之不坏,我们还带了一些回上海,让朋友也见识一下这种又酥又脆又有咬劲的食品,当地的顺口溜说:“吃着香,咬着脆,饱嗝上来干炉味”,确是风味独特。

四是千锤花生酥。又名叫“贡糖”,雍正年间在西安回坊上有一位回族糕点师,把炒熟的花生与白糖等原料,按照独特的配方掺和在一起,经过你一锤、他一锤,几个人不停地抡锤捶打,将花生碾碎,加上麦芽糖,再切成条形块状,它的口味香甜、甜而不腻、酥而不黏牙,含到口里自化,是一种独特的传统民间食品。我们在西安的回民街上看到一家店门口有两个人在抡着大锤捶打的,就是著名的五味坊千锤花生酥,你站在旁边,还没吃,已经是馋涎欲滴了。
大凡做过都城的地方,似乎都有品种丰富,种类繁多,风味各异的小吃,像北京的小吃,多带有满族特色、皇家风味,重油重糖重口味;而南京的小吃,则洋溢着江南风情,新鲜清淡,工艺精细;成都的小吃,蒸煮烘炸,甜咸麻辣,风格多样;陕西的小吃,则由于陕西地处黄土高原,风沙大,冬天温度较低,所以小吃多以面、粉加工为食材,油多肉腻为特点,品味偏重酸辣鲜香。换句话说,陕西的小吃与陕西人一样,实在得很,不花哨、经咀嚼、耐回味,色香味形也一点不差,也正是各种口味的人群喜爱的原因吧。
然而,我还是没能吃尽所有的陕西小吃,我还想吃,我想,总有机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