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削发宗佛诚有因——我与宗诚法师的交往

(2013-08-17 08:15:10)
标签:

宗诚法师

古鸡鸣寺

智者

佛法就是世界法

因果

文化

分类: 流云易逝日犹光(回忆录)

削发宗佛诚有因——我与宗诚法师的交往

1986年,我在出版社文化旅游编辑室时因编辑出版南京鸡鸣寺的宣传折页而结识了宗诚法师。

宗诚法师六岁时因家境贫寒,被送往常熟草圣寺剃度为小沙弥尼,十八岁受具足戒。“文革”期间,被迫下山蓄发,替亲友当保姆。1978年以后,继任古鸡鸣寺住持。

当时宗诚法师七十多岁,个子不高,面目清癯,总是带着一丝平和的微笑,是一个很健谈的老人。从折页的设计到后来的收款,我拜访过她多次,和她有许多的交谈。

林语堂说过,“正如李笠翁所说,凡是真正的智者都拙于言谈,而善谈者则又罕见是智者。所以在高山寺院中忽然发现了一位深解人生的高士,而同时又是善谈者,则其愉快自不亚于一位天文学家发现一颗新行星,或一位植物学家发现一种新植物了。”

与宗诚法师的接触,让我感受到佛教智者的慈悲大度和超凡脱俗,油然而生敬仰之心,确实获益匪浅。

削发宗佛诚有因——我与宗诚法师的交往

宗诚法师是一个非常忠于佛教事业、热爱国家的人。她给我的感觉就是全身心为鸡鸣寺而奔忙。我们帮她出版鸡鸣寺的折页,以扩大对寺庙的宣传,她一方面对我们非常感谢,每次都热情地接待我们;一方面又精打细算和我们讨价还价,尽量节约开支。寺庙不是没有钱,她的另一个重点项目是筹集建立佛塔的资金,为此到处游说化缘,说是呕心沥血一点儿都不为过。

有一次,我看到寺院里有许多年轻的身着僧服而又长发披肩的女子,就问她,现在想出家的女子挺多的吧?她说,确实有许多来这里想当尼姑的女孩,但我的原则是,情场失意、夫妻反目的不收,高考落榜、招工未取的不收,家庭不和、离家出走的不收,看破红尘、愤世嫉俗的不收,因为寺庙不是避难所。当然,佛家以善为本,我让她们住上一段时间,为她们解开心结后,再送她们重返家门。你看到的那些就是“临时僧尼”,她们大多会离开的。

法师告诉我,出家人的生活是很清苦的,穿得朴素,吃得简单,每天早上三四点钟就要起来做早课,然后洒扫庭院,照看香火,既要念经学法,还要接待施主游客,晚上还要做晚课,一天下来是很劳累的。如果没有真正皈依的决心,没有对追求佛法的诚意,是难以坚持的。

我好奇地过她,鸡鸣寺地处南京的繁华地段,游人熙攘,那些年轻尼僧能安心修炼吗?她们的业余生活都有哪些呢?她们能接触外界吗?法师笑笑说,“佛法便是世界法,我觉得僧人也应该了解世界呀!”法师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进了佛家门,修行在各人。我们不提倡她们看小说、电视剧这些牵涉人感情的文艺作品,但可以看报纸,看新闻。要知道世界上发生的事情。”是的,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都在佛光的普照之下,也许只有在在滚滚红尘之中,去体味人生,领悟世界,才能明白人生的真谛吧。

19966月我已经离开了出版社,陪一位从美国回来的友人去鸡鸣寺礼佛。那时,宗诚法师悉心竭力筹资建造的佛塔已经竣工了。我走到后殿,竟然发现一个侧殿挂着一幅挽幛,是悼念宗诚法师的,原来法师已经圆寂了。我忽然感到一阵心酸,即走进灵堂去祭拜。门口的僧尼说,我们不接受外人的吊唁。我对她们说,我是宗诚法师多年的朋友。她们让我进去了。我为法师上了香,叩首膜拜,回忆起十年前与法师的交往,不禁悲从中来。不过,我最后赶上了为她送行,这也是缘分吧。

 

寺庙给人的感觉总是肃穆庄严的,高大的佛殿,参天的松柏,身着袈裟的僧人,礼佛的善男信女,把心静下来,抛弃一切杂念,在敬仰的同时,怀着并无所求的心态去礼佛,在神像前祈祷,为自己也可以为别人;慢慢地在庙里到处走走,看看,想想;没有得失心,说不定反而会有所得。

一切都在不经意中进行,可能没有什么固定的目的,只是一种体验。但就是在这种“无心插柳”的过程中,你有了收获。你理解了原先不理解的人和事,你忽然明白了某种道理,懂得了做人的准则。有时会是一种顿悟,当你刚走出庙门,就会觉得自己颇有所获。这也是一种因果吧。

——每次去鸡鸣寺,每次与宗诚法师交谈,我都有这种感觉。而这最后一次去鸡鸣寺,却有了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照片来自网络,谨向提供者致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