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山似水 是草犹花——古典诗词中愁之妙喻浅析


标签:
诗词中愁的妙喻以山水喻愁贺梅子愁的喻体阅读之乐 |
分类: 浮光掠影(艺文艺评) |
本篇作品选入2013年第5期《溪流》网络文艺月刊“高谈阔论”栏目
感谢《溪流》的支持!
尤其是对一些难以捉摸、难以直接言表、难以准确说明的情感,更是需要借助于比喻来体现,比如说人的哀愁、忧愁、愁苦。本身这种感情就是无形的、无色的、无味的,也没有重量的,是很难表达的,所以诗人们便通过各自奇特的想象,将愁赋予新的特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感受。
一
诗家词人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澒洞不可掇。”赵嘏云:“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以山喻愁,是极言其程度之沉重,像山一样压来,让人透不过气来,让人难以喘息,更是无法摆脱。
亦有以水喻愁者,李后主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秦少游云:“落红万点愁如海。”以水喻愁,一是取江水流之不断,喻愁之连绵不绝;一是取海水之深广,深陷愁中难以自拔,且茫茫无涯,无休无止。而欧阳修的《踏莎行》有句“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分手之际,渐行渐远,看春水迢迢,说的是离愁别绪;而贺铸《江城子》中的“漫将江水比闲愁,水尽江头愁不尽”,又说的是百无聊赖的闲愁;到了秦观的笔下“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那就是愁多悲多,一言难尽了。

二
被称作“贺梅子”的贺铸一连用三个比喻形容闲愁,成就了词坛的一桩佳话,他的《横塘路》云:“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空虚的愁绪被这三个新奇而形象的景色而跃然纸上。一川烟草,无垠的原野上烟雾沉沉的衰草,是何等地漫无边际;那春风舞动着柳絮,纷乱而令人心烦;而江南的梅雨淅淅沥沥,整日不休,阴云密布,不见阳光,让人极度地压抑;这种情景交融的比喻恰如前人所说“不特善于喻愁,正以琐碎为妙”,是“真绝唱”也。
其实还有用柳叶来喻愁的,晏几道云:“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样”,是取柳叶如愁眉的形状;冯延巳的“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则把春天之愁与春天之柳两相联系,而似乎都不如贺方回的“满城风絮”更具动感。
秦少游也曾把愁比作雨,他说:“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但不如贺铸的“梅子黄时雨”更为郁勃岑寂,也不如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梧桐雨更有意境了。

三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可以用来比喻愁的喻体真是层出不穷,而且都各有千秋,与他们本人的性格则与诗词的风格颇为相似。
李白把愁比作白发,比作随风飞舞的雪花,他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的白发,那是一种极度的夸张,而诗人之愁却恰似这飘然的白发铺天盖地而来,这样的虽形容忧愁具有恢宏的气势,非李白豪放洒脱的个性与富于浪漫想象的诗风而莫属。
李清照把离愁搬上了船,使无形的愁有了重量,且看她的《武陵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的物化,愁重舟轻,随水漂流,这极其悲苦的词情,与李清照处在国破夫亡、流离异乡的境遇中是紧密相连的,也体现了女词人思维的细腻入微和她一贯的凄凉意绪。
同是宋代的陆游把客愁比作茧丝,他有一首《好事近》:“客路苦思归,愁似茧丝千绪。”把愁抽丝剥茧般呈现出来,将思念家乡的心情直接地坦露无遗,这位被后人称为“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的爱国诗人的艺术风格在这里也得到了体现。
唐末寄情诗酒慕李太白之高致、诗风受李白影响很深的张碧把愁比作酒,“一窖闲愁驱不去,殷勤对尔酌金杯”,满窖装的都是愁,既然挥之不去,那就一杯杯喝将下去吧。同样是豪放词风的宋代贺铸也有这样的情怀,他说的是“万斛闲愁量有剩”,所谓借酒浇愁,而他们则是以愁为酒了,这样联想如果不是嗜饮之人,又如何想象得出?
张籍把离愁比作长线,“离忧如长线,千里萦我心”,极言其长;罗隐却把它比作疟疾,“春色恼人遮不得,别愁如疟避还来”,以示对其之厌恶;薛逢用雨中的草作喻形容忧愁之潜滋暗长,“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张炎则云:“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以落叶喻愁,正合触景伤情的氛围;朱敦儒的“莫将愁绪比飞花,花有数,愁无数”,飞花之轻,愁绪之繁,无处不在,充分反映了诗人的复杂心境。这些喻体都与愁这个本体之间有着相似相近之处,所以我们会觉得新奇而准确,颇耐咀嚼。而也因为这些妙喻使整首诗词焕然生色,堪称点睛之笔。
忧愁是陪伴人最多的一种情绪,无论是登高怀远,离情别意,还是闺中之怨,临老伤春,一个很小很细微的景色变化,一句不着边际的话语,都可能让人产生忧愁,然而,“无物似情浓”,这种忧情愁绪是历代诗词的重要内容,也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珍篇佳什、精典名句,徜徉在这些文学宝库中,咀英嚼华,沉浸在这些妙喻之中,忧愁会离我们而远去,欣喜会随之降临,这也正是阅读之乐吧。
(图片来自网络,谨向提供者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