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的程乃珊——我与名人(13)

标签:
程乃珊蓝屋梁凤仪金融家程慕灏文化 |
分类: 流云易逝日犹光(回忆录) |
能有这个机会与程乃珊会面,是因为当时我已经在由梁凤仪创办的香港勤+缘出版社供职,而程乃珊与梁凤仪这两个女作家之间有着较深的渊源。那一次是梁凤仪去上海公干,程乃珊去宾馆看望。我也在场,因此为她们拍了照片。
梁凤仪的作品是1992年打入大陆市场的,而最早对梁凤仪的作品推崇有加的便有程乃珊。1992年8月程乃珊利用她在上海文学界的影响,组织了二十几位上海的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学者对梁凤仪的作品进行了研讨,上海的各大报刊都对此进行了报道。她还将研讨会各位与会人员的论文编辑成辑,1993年2月出版了梁凤仪作品专题评论集《上海人眼中的梁凤仪》。而这是大陆第一本评论梁凤仪作品的专集。应该说,程乃珊对梁凤仪打开自己的作品大陆市场,功莫大焉。

当时的程乃珊已经去香港发展,我曾问起过她怎么能由大陆去香港定居呢,这在那时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据她介绍,她还存有香港的出生证和身份证,而香港的法律,只要在香港出生就可以在香港定居。最近我在一些资料上看到,她是在上海出生的,这就令人莫衷一是了。
我也曾在内地出版社工作,程乃珊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天鹅之死》就是我曾工作过的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而她最有影响的中篇小说《蓝屋》则是在江苏的《钟山》杂志发表获首届“钟山文学奖”而奠定了她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在交谈中我问起她在香港的情况。
程乃珊虽然表现得很豁达,但也说起去香港后的艰辛。大家知道,她的祖父程慕灏先生是原中国银行总行常务董事、香港中国银行原总经理,曾长期在香港金融界服务,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中国金融界的前辈。正因为程乃珊因为有祖父在香港这层关系,才有她毅然告别上海幸福温馨的家和安定舒适的生活,只身去香港定居谋求更大发展的举动。她当年即将赴港时,曾对记者说:“我祖父的一生,是一部历史,也是一部多卷集的长篇小说。我一直在搜集、记录他的传记资料,想好好地写出来。”但当她来到香港,与为之深深敬爱的老祖父一起生活后不久,这位94岁的老人却驾鹤西行、离他的孙女而去了。
所以,程乃珊的闯荡香港的生涯并不轻松。她要在香港定居就必须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但在香港置业谈何容易。程乃珊告诉我,她当时打了三份工,晚上还要到报纸做夜班编辑,奔波于港岛之间,辛苦的程度是在大陆时所无法想象的,但程乃珊凭着自己的自强不息,总算在香港站住了脚。
惺惺相惜,梁凤仪对支持和帮助过自己的这位来自大陆的同行也十分敬佩,她邀请程乃珊到她的出版社担任社长助理(算起来我和她还是前后同事呢),并出版了程乃珊以自己祖父的经历为原型、反映民族资本家拼搏创业长篇三部曲的第一部《金融家》的香港版。梁凤仪希望尽自己的力量对程乃珊有所帮助。
程乃珊在勤+缘出版社工作时间很短,她也时常奔走于沪港两地之间,得知梁凤仪来了上海,便登门拜访。
两个女性作家、两位在香港拼搏的知己能有这样一个机会促膝谈心,是非常难得的。据我知道,好像后来几乎没有了接触,各自都在各自的事业中忙碌,而这难得的一次会晤,也成了我写这篇文章的契机。
谨以此文深切悼念我十分崇拜的只有一面之缘的作家程乃珊,虽然距离她的去世已经过去了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