盎然邮趣林霏开


标签:
编辑生涯林霏开李德铭集邮邮趣 |
分类: 流云易逝日犹光(回忆录) |
——我的编辑生涯之林霏开和他的《邮趣》
按:我做编辑已经近三十年了,从读书到教书到编书,反正是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回顾自己的编辑生涯,接触了不少的作者,也学到了不少东西。我将陆续把我做编辑时的作者和他们的作品向大家介绍,让大家分享这些学人、作家的风采和他们著作的知识菁华。

林霏开,是一个专门用于写邮品欣赏文章的笔名,取自宋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日出而林霏开”一句,其真名叫李德铭。
我认识他的时候,他任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说起来,也许只有集邮爱好者熟悉这个名字,但他家的另外两个人可真大名鼎鼎:一个是岳父曹聚仁,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一位名闻遐迩的名记者、名作家;另一个是夫人曹雷,颇具盛名的电影配音演员和导演,曾任上海电影译制片厂的副厂长。应该说,这是一个名人的家庭。然而,林霏开之所以扬名,却是因为他的集邮著述。
林霏开不同于一般的集邮家,他的关注不局限于在那形态各异、五颜六色的邮票上,而且热衷于对邮票的研究和对集邮的宣传——一有星点所得便形诸文字。
林霏开1961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步入新闻界,整日接触的是文字,便技痒难熬,加入酷爱集邮,于是合二而一,开始写集邮小品来,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1987年,我在江苏人民出版社文化旅游编辑室当编辑,我也是一名集邮多年的邮迷。那时,全国集邮热降温,可上海一次别开生面的《林霏开珍藏1000种外国小型张邮票展览》引起了极大轰动,数以万计的人排队参观,海内外30多家报纸、电视台、电台和通讯社介绍了这位“小型张大王”的展览。人们羡慕他的收藏实力,赞赏他的收藏眼光,更多钦佩他的卓越邮识。他所崇尚的格言是:惠我邮票,不如惠我邮识。
我不由眼前一亮,这可是一个很好的选题呀,我向出版社领导提出,但结果出人意料被否认了。原来几年前,林先生已经在我们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有关集邮的书《集邮与欣赏》,但销路不尽如人意。

我首先找到了那本《集邮与欣赏》,发现原来是封面设计过于死板,没有吸引力。于是我说服领导,换掉封面,再推向市场。我们出版社的美编室主任潘小庆与我一拍即合,由我提供邮品,他亲自为书重新设计了封面,结果此书发行很好,打开了市场。这样,新的选题就顺理成章地通过了。
这时我又通过一位与林霏开先生相熟的老编辑的引荐,去上海和林先生见面,向他约稿。因为我也是集邮爱好者,和他谈起来很是投机。于是我请他将自己新的集邮文章整理成一本新书。他工作很忙,但还是答应了。这其间,除了书信来往,我还多次去上海与他讨论书稿与编排的方案。
集邮书有两类:一是专一而精的收藏家把自己的成果印成图录或研究报告;二是综合性集邮知识介绍和邮品的评述。林霏开所写的大都为后者。他有自己的写作风格,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十年集邮写作,我发展了一种散文欣赏式的集邮文体,各地自有一批‘邮迷’与我共鸣。”“写作是有秘诀的。我愿意毫不吝惜地公布:我从不想好题目、为了文章而去搜寻邮票;相反,我总是先集邮品,激发灵感,文章就油然而生。”

终于在几年后,由我任责任编辑的林霏开先生新作《邮趣》出版了。这是一本熔邮学知识、中外文化知识、赏美知识于一炉文笔生动的集邮小品集。近八十篇文章,一题数票,图文对照,娓娓道来。文字中自有一番自得其乐的真情与高雅的赏美韵律。一篇篇精彩的千字文或道邮品之渊源,或评印刷之得失,或就其内容旁征博引,或记叙自己收藏艰辛的乐趣。毫不夸张地说,品读这本印刷精美的书,可为初涉邮坛的青少年指明捷径,而有一定集邮基础的朋友则查从中得到更多的鉴赏知识。
林霏开在这本书中还第一次公开了他的“集邮窍门”,这便是十二字诀:限定(必须选中目标,持之以恒)、果决(不宜锱铢必较,错过机会)、宽容(不可吹毛求疵)、悦目(整理编排是一种再创造)、赏心(要懂得邮集的知识内涵)、会友(以邮会友、以信会友、以文会友、以展会友)。这是他四十年集邮之精髓,也是他成功的奥秘。
这本《邮趣》也成了当年集邮爱好者求购的一本畅销书。
去年,我从网上看到一篇介绍李德铭先生与曹雷女士的文章,知道他们现在都退休了,也生活得很好,只是不知“林霏开”还有没有新的邮学著作了,他的邮品应该更丰富了吧?毕竟又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我们没有再联系过。
我真希望他能看到这篇短文,通过这篇短文带去我对他伉俪的衷心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