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于老师讲课


标签:
感悟卡夫卡老鼠猫末世观念荒诞细节布拉万文化 |
分类: 浮光掠影(艺文艺评) |
于老师像往常一样走进课堂,在黑板上写下两个大字:感悟。于是开言:
感悟是我们经常接触的一个词,什么是感悟呢?应该是先有感而后有悟。感,即是我们以自己的感官去接触事物,比如看书,就是用眼睛阅读;看电影电视,就是用眼睛与耳朵同时观看;再如旅游,则是用眼看,用耳听,甚至用手脚接触了。于是我们有了感觉,再通过思考,琢磨出其中的规律或道理,得出的结论,那便是有悟了。
感悟的基础是感,而悟的关键在思。有人只感而不思,便没有所悟。
这样吧,我给大家读一篇卡夫卡的小文章,也可以说是一篇寓言,大家感悟一下:
“天哪,”老鼠说,“世界变得一天比一天狭小了。开初,它还大得令我害怕,我向前跑呀,当我终于看到远处一左一右有两堵墙时,我还挺高兴呢。但是,这两堵墙飞快地靠拢起来,以致我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那边角落里有一只鼠夹子,我正要撞上呢。”“那么你只要改变方向就行了,”猫说着,一下便把这只老鼠吃掉了。
给你们十分钟,大家思考一下,想好了可以发言。
学生甲:这个充满危机的世界上,只要你稍不留意,就会误入歧途而走投无路,我认为作者在批判这个世界的丑恶,而那猫,是最大的恶人。
学生乙:老鼠的下场告诉我们,人生苦短,当你发现阻碍,再回头已经来不及了,正应了那句古话: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作者是在劝导读者珍惜人生,早图进步。
学生丙:任何社会中都有如同那只猫一样的伺猎者,它们设下了陷阱,用两堵墙把猎物逼到自己的股掌之中,猫是在暗示统治者,而老鼠就是可怜的百姓,作者的矛头是指向万恶的统治者。
学生丁:我觉得虽然作者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但写出了事物的规律,老鼠就应该走投无路,最后被猫吃掉是必然下场,我们不应该同情老鼠。
于老师比较满意地笑了,看来你们都动了脑筋,而且思考也有一定的深度。卡夫卡往往让自己的人物颠沛于孤独、忧愁、恐惧和绝望的轮回之中,体现了一种末世观念。他用自己的“显微镜式的眼睛”从日常生活中捕捉一些貌似荒诞的细节,在整体结构中经过变形,转而合理化,体现了思维中的辩证思想。其实对于作品的理解,没有固定的千篇一律的所谓标准答案,每个读者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去诠释,这也是对作品的一种再创作。而每个时代的人也会因社会的状况产生自己的带有时代色彩的感悟。这种感悟就建筑于一种深层的思考了。你们能不能再想一想呢?再给你们十分钟。
学生甲:我想到,寓言中的老鼠是主动到处奔跑的,但在危机四伏之下就会丧命于猫之口,其实生活中即使你处于被动,不到处短跑,也不一定是安全的。最近发生在美国丹佛《蝙蝠侠前传3:黑暗骑士崛起》首映现场的枪击事件,数十人死伤,这应该是无佞之灾了。在今天的世界大多数人只能是老鼠而不是猫。
学生乙:7月21日,北京市遭遇61年来最强降雨,交通瘫痪,540多次的航班取消,死亡77人。处在大雨中人们只能是走投无路的老鼠,而那深可没顶的积水就像逼入死地的移动的墙。但我觉得,市政建设的严重缺失就是那张开血盆大口的恶猫。
学生丙:我觉得现在造假严重,毒奶粉、地沟油、毒豆芽、假绿色猪肉、染色馒头、苏丹红、石蜡大米、敌敌畏火腿、硫磺蜜枣、硫酸铜木耳,这些问题食品就像把我们逼入死路的那两座墙,可我们不是老鼠呀,而金钱利益的驱动正是那贪婪的猫。
学生丁:我觉得最近的钓鱼岛事件——
于老师立即打断了该学生的发言:“这个问题比较敏感,最好不谈,我的一个朋友今天在博客上发表一篇文章,完全是正面的观点,就还是被删除了。我们还是不谈为好。”
学生戊:那个管理员就像一只蛮不讲理的猫,博客的文章已经像夹在墙中的老鼠了,活动的空间真是少之又少了,可还是把你给吃了。我不明白,为什么猫和老鼠不好搞好关系,和平共处,创造美好的和谐世界呢?我相信这不是没有可能的。
听到学生丁的发言,大家都笑了,有人还发出了嘘声。于老师立即制止了大家,说:
我觉得你们的感悟是你们认真观察与思考的产物,因此不无道理,我不对你们的叙述与阐释予以具体评价,作是非媸妍的判断,因为感悟是没有统一的答案的,我相信如果卡夫卡听了你们每个人不同的感悟,他也会很欣慰的,因为这是你们的创见。我们的世界需要我们的感悟,因为只有感悟,才能真正认识世界,从而改造世界。
这时窗外起了风,据说是今年第十五号台风“布拉万”的影响,是从关岛海面生成的,可能要达到十七级,将可能从日本危害到中国。这时,于老师才想起来,还有衣服晾在外面呢,赶紧下课了。
(本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为巧合)
(图片来自网络,谨向提供者致谢)
我的相关文章还有(可直接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