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乒乓球情结——奥运随笔之三

(2012-08-06 09:57:10)
标签:

奥运会

中国乒乓球队

国球

容国团

庄则栋

分类: 流云易逝日犹光(回忆录)

我的乒乓球情结——奥运随笔之三

(26届世界锦标赛的中国乒乓球队,中间的是容国团,左一是庄则栋)

 

我的乒乓球情结——奥运随笔之三

(中国乒乓球队出征伦敦奥运会)

 

奥运的羽毛球比赛结束了,中国队囊括全部金牌。中国的另一个小球比赛还没有全部结束,相信团体的冠军非中国莫属,中国囊括乒乓球全部冠军也是早晚毫无悬念的事。

应该说,我是一个乒乓球迷。我是在1959年容国团夺取第25届世界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后的乒乓球热中,开始打乒乓球的,当时我只有十岁。

我们那时打球,条件是很简陋的,一般的人只有一块胶皮拍或厚厚的海绵拍,我当时是一块胶皮海绵拍,那足以让我的伙伴们羡慕嫉妒恨了。

我在的宝应县体育场有一张标准的乒乓球桌,放在一个大殿里,谁都可以去打。中午吃完饭到下午上课的二个小时和下午放学后的一个多小时就是我们打球的快乐时光。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我渐渐成为一个颇有实力的小选手。小学毕业那一年暑假,在全县青少年乒乓球比赛中(高中生以下都可以参加)我是打入前十名中年龄最小的选手。升入县中后的初一,我取得了全校单打亚军、双打冠军的成绩,成为校乒乓球队的成员。

乒乓球成为我的第一爱好。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北京举行,那年的暑假我去了北京,到处是乒乓球的气氛。我还有幸与那一届的女子单打安慰赛(当时单打所有第一轮被淘汰的选手再进行淘汰赛,最后得出冠军的比赛)冠军狄蔷华打过一次球。当然输得一蹋糊涂,不过我很引以为自豪,毕竟人家也是世界冠军呀。

每逢世界锦标赛,我都会在收音机旁收听比赛实况。记得第2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庄则栋已经蝉联了两届单打冠军,只要再拿下这一届成为三连冠就可以有一个复制的圣·勃莱德杯。所有人都关注庄则栋在单打中的表现,他在四分之一决赛中遇到了日本选手高桥浩,而在团体赛中庄则栋曾经败在高桥的拍下。比赛在南斯拉夫举行,我彻夜未眠,一直守候在收音机旁听比赛实况。当庄则栋以3:0漂亮地击败高桥浩,我兴奋无比。当时天还没亮,我就跑到学校,在大门口的黑板上用粉笔写下这条新闻,我这时才明白成语“欣喜若狂”的含义,才明白快乐是需要大家分享的。

可是我与乒乓球还是缘分太浅,接下来的“文革”和插队,我没有机会打球了,一直到现在,虽然我在14岁时就成为国家乒乓球三级运动员和三级裁判员,但我已经四十多年没有打球了,对于乒乓球完全生疏了。

可是我还是关注着乒乓球,我的一些球友他们还在打球,他们又打了四十多年的球。听他们介绍,我才知道现代的乒乓球是怎么一回事。

他们用的球拍的底板已经是近千元一块的,还不是顶级的。他们使用的反贴胶皮是每天要涂胶水的,胶水有很多型号,涂的方法也是很有讲究的。用他们的话来说,现在的乒乓球是运用高科技了,现在训练小孩子都有发球机,不断地吐出球来,不同的旋转,不同的落点,不同的力量,人在与机器的对抗中,可以强化训练的效果。所以外国怎么可能打得过中国?

我觉得,现在他们打得乒乓球好像和当年我打的乒乓球不是同一种运动,而是贵族化的一种平民难以企及的运动了。现在小孩子们打球都是参加所谓业余体校,都在进行系统训练,起码可以算是半专业化了。

我敢肯定,中国打乒乓球的人数一定没有当年我打球时的多,普及程度没有当年广泛,但水平当时与现在当然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中国业余体校、省市代表队淘汰下来的运动员到了外国都成了绝对主力,所以就连日本的福原爱也完全在中国训练,能够说得一口标准的东北话,所以与巴菲特和比尔盖茨打球的美国乒乓球队的“天才少女”邢延华也是华裔,所以我们在世界比赛中看到的许多其他国家的选手比如新加坡、西班牙、德国、香港地区等都是中国人的面孔,有人统计过 “海外兵团”超过20个国家与地区,我想有一天,可能乒乓球比赛参加的人都是中国人或华侨。

乒乓球被称之为中国的“国球”,完全是名副其实。中国人经常是包揽世界比赛的全部冠军、甚至团体以外的全部亚军。乒乓球真是中国之球。

起源于1881年英国,流行于欧洲的现代乒乓球运动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变成了中国人的“专利”,我不明白这是一种独霸天下的骄傲,还是一种孤单无朋的悲哀?

我虽然不打乒乓球了,但我还是喜爱乒乓球运动,还是关注中国乒乓球队的比赛,还是希望中国队赢。

我的乒乓球情结,是挥之不去的。

 

(图片来自网络,谨向提供者致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