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烟缭绕磬声传——重游报国寺


标签:
峨眉山报国寺瓷佛拜佛参禅 |
分类: 四海任徜徉(游记) |
今年元旦,我们从重庆驱车去峨眉山。可天公不作美,到了峨眉山脚下,牛毛细雨下个不停,看来,到金顶看日出是绝对不可能了,便就近来到山麓的报国寺。
报国寺创建于明万历年间,为全山八大名寺之一,也是山下的第一座寺庙,是峨眉山佛教活动的中心。佛殿依山而建,一重高于一重。寺内正殿原供奉着佛、道、儒三教的代表,曾名“会宗堂”,有“三教会宗”的意思。清康熙帝取佛门“报国主恩”意,改名报国寺,并亲笔题写的庙名。
细雨霏霏,密如牛毛,站在报国寺门前,我想起了二十三年前的往事。那是个颇带有神奇色彩的故事。
我第一次参谒报国寺,是1988年10月的事了。那时我还在出版社工作,那年去重庆开会,先取道成都上了峨眉山。同行的有出版社的总编、旅游编辑室的一位老主任和一位同事共四人。
我对佛教是感兴趣的,虽然不是一个皈依佛门的弟子,但逢庙参禅,遇佛礼拜也是时常为之。那年我们一大早乘车至金顶下的洗象池,然后拾级而下。一路上只要看到有庙,我就进去合什参拜。峨眉山的寺庙给我留下非常好的印象,因为庙中的和尚,只要你去拜佛,无论有没有买香,无论有没有施舍,他们都会敲打木鱼或钟磬向你表示感谢。
下午我们到达了山下,游览最后一个寺庙报国寺。我们的计划是当天赶上最后一班汽车回成都,翌日去青城山。汽车站就在报国寺旁,最后一班车是五点。我们四点半出来,车还没到,车站的人说车到才能买票。
这时,那位旅游室老主任忽然想起,这报国寺中有一尊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高2.4米的彩釉瓷佛,是著名的文物,可我们并未注意到。于是又折返入寺,去看这尊瓷佛。
虽然我们出来还不到五点,但售票员告知,车已经在五分钟前开走了。我们全怔住了,这可如何是好?看来青城山之行报销了,而我们只有在回到附近的小旅馆中再住一夜了。
沿着公路四个人垂头丧气地走着,总编和我开玩笑:“你见佛就拜,怎么佛也不来保佑你呀?”
我本来想说,拜佛是不能有与佛做交易的想法的,而且佛也不可能这样立竿见影地按你的想法帮助你。但我也知道总编是说说而已,就没有应答。只是低头若有所思。
这话说完大约最多两三分钟,我忽有灵感般一抬头,见公路上驶来一辆丰田面包车,车的前挡风玻璃有张纸写着四个字 “带人成都”。我下意识地扬起手,示意停车。
车急忙停了,我跑到车边,问:“能带我们去成都吗?”
天无绝人之路,奇迹发生了,车上还剩四个座位!这是一辆回成都的单位车,司机回程带客捞点外快,就这么简单!
当我们坐上车启程时,远处传来了报国寺的晚钟,清越而悠扬。难道这是佛祖在显灵吗?
事情已经过去二十多年,而我记忆犹新。
这次再来,没有找到那尊瓷佛,我问诸僧人,他告诉我,这尊瓷佛原不是报国寺的,是在十多公里处瓷佛寺,瓷佛寺被毁后才放置在报国寺,现在瓷佛寺已经重修,故瓷佛也回归原里了。
细雨如烟,依然在飘,袅袅娜娜,远望寺后的青山,如同香篆缭绕,而寺中的磬声又响了起来,依然如同二十多年前的清越而悠扬。
我的脑海中闪过这二十多年的世事沧桑,心情格外的平静,一种奇特的空灵而澄明的感觉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