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圣诞走马磁器口

(2011-12-26 14:55:48)
标签:

圣诞节

重庆

磁器口

糍巴

宝轮寺

分类: 四海任徜徉(游记)

圣诞走马磁器口
1、千年古镇磁器口牌坊

圣诞走马磁器口
2、热闹的古镇街道

圣诞走马磁器口
3、现场捶打做糍巴的米粉

圣诞走马磁器口

4、漏勺做米粉

圣诞走马磁器口
5、深受欢迎的小吃麻辣鸡块


圣诞走马磁器口
6、看这小姑娘吃得津津有味

圣诞走马磁器口
7、这位印度大爷飞饼耍得出神入化

圣诞走马磁器口
8、巧夺天工的宝轮寺

圣诞走马磁器口

9、看起来仙风道骨的算命先生

圣诞走马磁器口
10、华子良脱险处

圣诞走马磁器口
11、当初的豪宅钟家院

圣诞走马磁器口
12、本人留影

今年的圣诞是在重庆度过的,平安夜见识了重庆解放碑的超级热闹的景象,圣诞当日便去了已有1800年历史,素有巴渝第一古镇之称的磁器口。(照片1)磁器口之于重庆,正如城隍庙之于上海、夫子庙之于南京。

磁器口原名白崖场,古称龙隐镇。始于宋真宗咸平年间(公元998-1003年),在明朝成为繁华的商业码头,“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来万盏明灯”,可见是其当时的繁荣。清朝初年,因生产青花瓷,得名磁器口。

磁器口文化底蕴丰厚,巴渝文化、沙磁文化、红岩文化、宗教文化,各具神韵,“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便是其独特民俗风情的写照。

进得古镇,人山人海,两边是鳞次栉比的商店,多以出售传统小吃和具有当地色彩的旅游纪念品为主。(照片2)

路边的一个场景吸引了我,两个男人挥动着大木锤,在用力捶打着石臼里的米粉,那是制作糍巴的原料。(照片3)而旁边则是另一个场景,在制作米线,稀稀的米粉水从漏勺中缓缓漏出,漏到下面的水中,就凝固成了米线。(照片4)这些现场制作的场景,是其他地方难以得见的。

据说,古镇最有享誉四方的毛血旺、千张皮、椒盐花生等饮食三宝,但我们看到的是年轻人都喜爱吃麻辣鸡块等小吃,吃得津津有味。(照片5、6)另外,就是颇有名气的古镇陈麻花,据说,早在清朝末年就凭借其独特的口味在巴渝大地流传开来。因其选料上乘,采用全手工制作,具有香、酥、脆、爽、久放不绵等特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也许是磁器口的人气,把域外的饮食也吸引来了,古街上有两处“印度飞饼”的小店,还真是黑黑皮肤的印度人在表演飞饼的技艺,引得游人围观,生意也不错。(照片7)

除了巴渝的饮食风情,磁器口另一个有名的就是寺庙。现在得以保存下来且较完好的只有宝轮寺了。(照片8)宝轮寺建于唐初,大雄宝殿正梁上刻有“尉迟恭建修”字样。此寺毁于明末清初,张献忠入川时,把庙宇几乎烧尽,仅存大雄宝殿。后经培修川主殿、观音阁、天王殿及禅房。大雄宝殿的殿柱是约两人合抱的马桑树,其余殿宇的柱子直径不过一尺大小。而大雄宝殿的建筑内外结构未用一颗铁钉,且是全木结构。殿中两桩刻有盘龙抱柱,栩栩如生。最奇的是两柱基石,一柱凸出地面尺许,一柱凹下几寸,但两柱平衡,历时千年之久,全殿无歪斜之影,真可谓天工巧匠,堪称一绝。

寺庙旁有许多小摊位,都是各种算命的。照片上这位白发长髯的老者,声称是来自武当山的高人,看起来有点仙风道骨的样子,正煞有介事地给一个小姑娘解说她的命运。(照片9)看来,这个行业市场前景还挺广阔的呢。同行的同事打趣说,您退休后也可以到这儿来开个店。但我觉得那是骗人的东西,毫无兴趣。

《红岩》小说中的华子良,那是家喻户晓的,磁器口留下了他革命活动的足迹。据说,华子良经常到镇上买菜,担盐巴,挑酱油,买完东西就走。我们找到了当年他最后从渣滓洞逃脱的地方,石崖上还镌刻着“华子良脱险处”几个大字,可惜被植物遮盖,也显得斑驳了。(照片10)最近以红色文化著称的重庆,有关部门竟然连这个重要的地方都弃之不管,似乎有点儿不应该。

匆匆在古镇走马观花地转了一圈,收获不小,那还得留个影,有个纪念吧。(照片12)看我这样子,颇有些志得意满吧。

在一个最有西方色彩的洋节,却在最具古朴乡土风格的地方来庆祝,这是一种比照,还是一种融合?还真颇费思量呢!

但无论如何,昨天是一个快乐的日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