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清寺的古意

标签:
天台山国清寺李白僧一行智顗法师 |
分类: 四海任徜徉(游记) |
如果你有机会到天台山,一定要去国清寺。
天台山可以不登,李白的名句“天台四万八千丈”,那是言过其实,天台山没有那么高;但国清寺不可不去,宋朝洪适有首诗:
这确实写的是实景。
我虽然在国清寺只呆了半天时间,却好像过了许多年。笼罩着我的是一股浓浓的森然古意。
游国清寺不可心浮气躁,即使有乘车的疲乏,你也需要在下车后微微入一入定,——当然,那盘根错节的古树铺就的浓阴和四周如屏障的群山让你有一种如入井底之感,头顶上的那一方蓝天如染上青苔般的绿意。苍郁幽静的氛围会将你的心神纳入恬淡的佳境。
你是看不到错落重叠的梵刹的,国清寺的设计者将殿宇嵌入了密密的树林。沿着一堵黄色的照壁转过弯去,你才发现到了山门前。然而,此时先别急入庙。寺前有两股流水汇于桥下,这是天台一景,称之为“双涧回澜”。据说唐代高僧一行来此求师,来的那日,出自此山的黄湍与来自灵芝峰的碧流在这座丰干桥下相汇,激流回环,因此涧水陡涨,下游一时难以泄泻,便向西涧夺道而去。于是便有“一行到此水西流”之说,至今桥边石碑上还刻有这七个大字。
国清寺的魅力在于它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可谓源远流长。从隋朝天台大师智顗入天台建草庵讲经始,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享誉扶桑的唐高僧鉴真,也是天台二祖灌顶的弟子。唐代的日本高僧最澄曾来国清寺受学,成为日本天台宗的“开山祖师”。——当你听完这些介绍再步入山门,一种敬畏和崇拜之情油然而生,因为你毕竟是来到了孕育德高望重的名僧、产生博大精深的佛教教义的一个神奇的地方。
国清寺的和尚充满自信的,寺庙的悠久成就了他们的礼佛的资深,诸多的先师濡染了他们膜拜的虔诚,看上去绝不像小庙里的那种架式,完全一派大师风度。看着那些鹤发童颜挂着佛珠的老僧在蒲团上打坐,亦会令你如沐佛光,如入佛国。
听寺里的住持介绍,也是一种聆教,一种参悟。
国清寺的规模是宏大的,三条纵轴线上分布着十四座殿宇,六百余间房屋。然而最具特色的要算是寺中的文物。住持告诉我们,国清寺是天台之宗,却也难逃“文革”厄运之劫,庙里的佛像被毁殆尽。现在的许多佛像是北京来的“下放干部”。那是1972年日本田中首相访华时来此参拜,寺庙整修,陆续从北京运来的。门前的石狮是北京来的,弥勒殿后的韦驮为明代铜像,重二点五吨,与三个香炉宝鼎都来自故宫;大雄宝殿两旁的十八罗汉是楠木雕刻,为元代故宫内物;而大雄宝殿正中莲花宝座上的释伽牟尼像,乃青铜铸成,外贴真金,重达十三吨,是北京明代佛像中的精品。
我抬起头来,看着这京城来的菩萨。菩萨头部稍前倾,作俯视之状,似在审视我辈这匆匆过客;嘴角略上翘,呈微笑之容,又像对世人讲述着什么。我不禁心为之动,世事纷繁,祸福轮回,谁人能预卜未来,避灾趋福?人生难逃劫难,即如这佛,在那些年月不也有一番折腾么?求名,求利,求情,求爱,一生在求,复又何求?大殿内鸦雀无声,没有人回答我,只有笃笃地木鱼在敲。我亦合十,心中默默祈祷,渐渐进入了一种超然物外的轻松之中。
我似得到一个古老的训诫:应该忘我。诚如智顗法师,当年从金陵来到天台开山讲经,建庙宇三十多处,度僧侣一千四百多人,著述经书三十余部、一百四十卷。他为了普渡众生,浑然忘我;然而,他却永生了,永生在这古老的国清寺。这是多么简单而深刻的哲理呀!
返朴归真,在国清寺你是会找到这种感觉的。
无论你是多么现代,追求时髦,到了国清寺,你会感到古朴之美才是最令人心醉的。印入你脑的,有古桥、古树、古碑、古建筑,更有那种可感而不可信的古气息与古意蕴。难怪郭沫若先生这样写:
塔古钟声寂,山高月上迟。
隋梅私自笑,寻梦复何痴。
难怪陈从周先生这样写:
暂别尘寰事,空山叩寺门;
我呢,在这浓浓的难以化解的森然古意中,快要入梦了。
(图片来自网络,谨向提供者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