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乡间行路——乡村回忆(4)

(2011-11-18 08:07:46)
标签:

插队

乡间

行路

夜行

辛弃疾

分类: 流云易逝日犹光(回忆录)

乡间行路——乡村回忆(4)

在农村那会儿,距离30公里之内,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走路。自行车是凤毛麟角,有一辆上海凤凰牌加重的自行车,不亚于现在开宝马。

山阳是水网地区,但除了下湖捞水草、上柴滩、运输粮食要用船,其他就是步行了。我们去公社开会,去相邻大队与其他知青串门,去其他公社办事,到县城看电影,等等,统统是步行走路。步行的速度大概是一小时五公里,即一般说的十里路,当时,走上个二三十里是家常便饭。

在公社大队内走路,基本走的是田塍小道,那窄窄的田埂也就五六十厘米宽,中间被人踏出一条坚硬的泥路,两边长满了小草。

有时会经过有人劳动的田块,农民在劳动时一个戏谑的内容就是针对过路的行人。比如来了个回娘家的小媳妇,低头走得挺快,两个胸脯一跳一跳的,促狭的小伙就会对旁边的人说:“这两个大馒头,够你吃的了。”小媳妇红了脸,走得更快了,赶快逃离这是非之地。

我们这些城里来的知青也是农民们调侃的对象。我一次经过妇女栽秧的田边,一个妇女对我说:“学生,晚上到我家拉磨吧。”引起一阵大笑。我听不懂她的意思,也不回答。同行的大队支书对我说:“这是把你当成驴子了,看你戴个眼镜,驴子拉磨时就把眼睛蒙上。”我说:“那我该怎么回答呢?”支书教了我一个法子。

过了几天,我又经过秧田,又有妇女对我说:“什么时候来我家拉磨呀?”我便答道:“拉磨我不会,我会舂碓,到你家舂碓吧!”田里笑声四起。有人对那妇女说:“学生也学坏了,要和你舂哩。”舂碓是用一个石头做的圆盆,把稻子放在里面,用一根粗木棒直立着上下撞击,将稻子外面的糠皮去除。在农村,舂碓也是性行为的一种隐语。其实我说的时候并不知道,那时还是个不懂人事的毛孩子。

山阳的许多村庄是建在湖堤上的,走路就会经过村庄。如果你是在吃饭时经过的,坐在门前空地上吃饭的人都会用筷子敲敲碗边,说一句:“吃饭了,您咯!”我不知道这句话是用问号还是感叹号,如是感叹号,那是一种提醒,该吃饭了;如果是问号,则是询问,意思是你如没吃,就来吃。其实那就是一种打招呼。听到这话,你如果吃过饭了,应该笑笑说:“偏过了,您咯!”如果没吃,也应该说:“请便了,您咯!”这种对话挺古雅的吧。

如果是夏天,你走得满头大汗,在村前大树下休息一会儿,擦把汗,吹吹风。发现有人拉你的衣服,一看,是个小孩子拿了一碗水递给你,真是雪中送炭。那孩子太小了,光着屁股,但笑容可掬。等你喝完了,他拿着碗屁颠屁颠地走了。你顺着他走的方向看,门槛上坐着一位满脸皱纹的老婆婆,正摇着芭蕉扇,朝你微笑呢。你除了言谢,还能说什么呢。

在乡间走路有时得走夜路,那得需要些经验。如果在月黑之夜,看到前面出现发亮的一块,千万注意,那是水面,一不留神就会掉进水里。最好是带个手电筒,遇到不熟悉的路段或感到有可能是水面的地方,就照一照。

走夜路最怕的是狗。一般经过村庄时,村庄的第一户人家,也就是最村边上的人家,肯定是要养狗的。一有人经过,狗便吠叫起来。有的还跑过来,对着你拼命大叫,好像要咬你一口似的,你千万不要招惹它,即使它咬到了你的裤管,也不必害怕,它一直会跟你很远,才停止吠叫回到家门口。

俗话说:“好狗不叫。”最可怕的是,那狗先不叫,等你走到近前,唿地窜了上来,可能就是一口,那你就倒楣了。我们一般经过村庄时,如果知道有恶狗,就拿着手电筒照着,看到狗跑上来,就用手电对着它的眼睛,它眼睛花了,就呆在那儿不动了。

在乡间走路,如果你有兴致,其实真有一种趣味哩。正是辛弃疾《夜行黄沙道中》词中所写的: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乡间的小路不但给了我亲切的留恋,还赐予我创作的灵感。我第一首发表的诗作,便是1979年在《人民日报》副刊上的《乡间小路》,写的是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发展的主题。可惜时已久远,原稿已经难以寻觅了。

乡间行路遇到的那种纯朴之风、自然之景、古道热肠,现在难以寻觅了,只能留在记忆中了。

 

 

(图片来自网络,谨向提供者致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