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圣贤论吃

(2011-09-01 08:49:18)
标签:

圣贤

孔子

孙中山

李渔

袁枚

分类: 咀英嚼萃(饮食)

圣贤论吃

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中国人所创造的文化,最具特色与最伟大的我以为是饮食文化。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把“吃”视作物质生活之首。中国人的老祖宗圣人们都是以“吃”上的发明而奠定其伟大的地位的。

最早有位圣人叫有巢氏。《三坟书》曰:“有巢氏生,俾人居巢穴,积鸟兽之肉,聚草木之实。天下九头咸归有巢。”他的贡献是教人猎取禽兽之肉而食之,采集草木之果实而食之,于是成了统治者。

另一位圣人燧人氏,他处在“上古之世,民食果蔬、蚌蛤,腥臊恶臭,而伤腹胃,民多疾病”。于是他“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他发明了熟食,所以称王天下。

后来,伏羲氏创立了渔业、畜牧业,神农氏创立了农业,中国人吃的领域便大大拓展了。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李太白这酒后之言,未免有失偏颇。实际上,圣贤本多饮者和食客,自然不会寂寞,评论吃喝就够干的了。别的不说,就说中国人信奉多年的圣贤先师孔老夫子吧,他对“吃”的研究,可算造诣颇深哩。

据统计,孔夫子编纂的《论语》一书中,“政”字出现了41次,可“食”字也出现了41次,其中有30次是当“吃”字讲的。在《论语·乡党》篇里,孔子讲到吃,真是眉飞色舞,先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总原则,然后滔滔不绝地历数了十三个“不”食(饮),请看:

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夫子是讲究饮食卫生的,他知道变质的食物吃下肚是要拉肚子的。

不时不食;——夫子讲究时令,吃新鲜上市的时令菜。

割不正,不食;——还须考究部位,恐怕就是今日猪肉肥、瘦、骨分别出售之滥觞。

不得其酱,不食;——佐料很重要,没有高级调味品是不行的。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悠着点儿,别吃多了,要不然不消化。

唯酒无量,不及乱;——喝酒不可过量,否则会出乱子。

沽酒、市脯不食;——零打的散装酒和小摊子上卖的食品不吃,不够档次。

不撤姜食;——男人不可一日无姜,夫子爱吃姜。

不多食;——君子淡尝滋味,小人胀死不休。

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那时没有冰箱,肉放了三天非坏不可,不能再吃了。

孔老夫子这一大套食经,即使在今天仍不无可借鉴之处,只可惜研究者不多。

也许受孔子的影响,中国的文人都津津乐道于吃。西汉的刘安谙熟饮食之道,他主张吃甜食,“味有五变,甘其主也”。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李渔则主张在烹调时保持主料的本色与原味。他“以蟹为命”,他的吃法是“只宜将蟹蒸熟,贮于水盘之内”,放在餐桌上,让客人自取自食;而吃鱼贵在“鲜、肥”二字,一定要现杀、现烹。在他稍后的袁枚更是饕餮高手。袁枚著有《随园食单》共十四个部分,可谓集美食之大成。他不赞成什么“十六碟”、“八大碗”、“四点四果”之类的套式菜,也不喜欢菜肴满桌,叠碗垒盘,认为那是“目食”、“耳餐”,不是口腹之享,这倒是很实惠的观点。

不过,圣贤们论吃,都是较高层次的,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几千年的第一要素是吃饱,饥不择食,还管什么品味呢。林语堂先生说:“饥荒是不会让我们去挑肥拣瘦的,人们在饥饿的重压之下,还有什么东西不可以吃呢?没有尝过饥饿滋味的人是没有权利横加指责的。”

然而中国的吃,无论如何是一门艺术,圣贤们作如是观,老百姓在温饱以后也会作如是观的。

 

(图片来自网络,谨向提供者致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我的托斯卡那
后一篇:常做白日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