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山阳客何平
山阳客何平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0,516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厕的说法小考——宝应方言札记

(2011-08-15 17:28:26)
标签:

如则

解手

出恭

一号

方便

分类: 灯下觅华章(随笔)

如厕的说法小考——宝应方言札记

首先,您先别觉得这个题目太粗俗或有点腌臜,这里边还是有点学问的。请您耐心看下去。

我插队的苏北宝应方言中对于如厕的说法,是分为雅俗两方面的。

文雅的说法有“解手”、“出恭”、“上茅厕(这里的“厕”读sī)”等。

“解手”的说法由来已久,据说在明朝初年即有此说法,来源于当时的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宝应也有从苏南迁徙来的移民。当时的老百姓总是感到故土难离,很多人在途中逃跑。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押解的官吏就用绳索将移民捆绑串连,而在途中需要大小便时,则把绳索解开。所以这些被押解的人在要求大小便时,就呼叫:“解手!”于是这种说法沿用至今。其他地方的解手是不是也是这个原因,待考。

还有一种解释是“解溲”。“溲”即指排泄粪便,更多的是指小便。而“解手”比“解溲”更趋文雅,自然广为流传。宝应与高邮临界的界首,还被以谐音设计成谜语。

“出恭”的说法也比较常见。其出于明代科举考试。当时考试时设有“出恭入敬”牌,防止士子擅离座位。士子如要大便,先领此牌。俗因称大便为“出恭”。并谓大便为“大恭”。小便为“小恭”。盛粪便的马桶则叫“恭桶”。《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一日早晨,行至陈留地方,偶然去坑厕出恭。”《红楼梦·第九回》:“二人假出小恭,走至后院说话。”后来“恭”渐有了“屎尿”之意。我插队在农村时,是实行的劳动记工分制,每天由队长评定工分,生产队里农民与队长经常为所记工分的多少发生争吵,说话尖刻的农民就说:“反正我的工(恭)在你的嘴里,你说多少就多少!”这就是利用谐音在骂队长为所欲为。

比较直接通俗的说法有“上茅缸”、“上马子”、“尿尿”、“屙屎”等。

北方话大都说“上茅房”、“蹲坑”,这是由于厕所的建造方法不同,宝应地区以前由于农村的厕所是在地下放一口缸,辅以茅草、苇秆等遮挡,称之为“茅缸”,所以上厕所就称作“上茅缸”。农民流传的口头文学有:“亮月亮堂堂,大姑娘上茅缸;……”而城市里则用马桶,也称“马子”,故叫“上马子”。放马桶的地方便称“马子巷”。扬州评话传人王丽堂的评话《石秀》中有:“‘不好了,爷哎,你速点个去望啊,娘在马子巷里头上吊啦!’杨大爷听说老婆上吊了,手一捺,身子朝起一拗,赶紧下床,跑到马子巷面前,把帘子一掀,就朝里望,看老婆是不是真的上吊了。”

“尿尿”指小便,但有几种读法,一种是suīsuī,另一种是niào niào,还有一种是niàosuī,但不读成suīniào,前一个字是动词,后一个是名词。农村里小便一般是随处可行,俚语说:“尿尿不望人,望人尿不成。”小孩子小便还说成“嘘嘘”,这可能是在引小孩子小便时,大人发出的类似吹口哨的嘘声。“屙屎”则指大便,小孩子大便也有一个特别的说法,叫“屙bábá”。

解放后,在城区还流行一种说法,叫“上一号”,尤其在女性中较普遍。有的还以手势表示,竖起一根手指,表示去“一号”。据说,发现这个诙谐而文明的专用词当属南京人。50年代后期,南京市健康路的邮局对面有一座厕所,朝街的墙壁上用水泥刻着一个编号“001”,该厕所的样式新颖、设计美观,这让困难时期的南京市民们感到惊奇而自豪,并伸出拇指大加称道,尤其是那醒目的“001”编号,更使人觉得耳目一新。因此,许多人把这座厕所称为“一号”,渐渐地,“一号”就发展成所有厕所的代称。由于这个妙不可言的隐语不但文雅、而且幽默,其中还包含着要去办一个“天字第一号”的事的意味,所以,首先在喜欢新生事物的女性同胞中间流行起来,后来,男士们也被潜移默化地照用了。

而现在,随着厕所设置的进步,人们的说法也在进步,更习惯用“方便”或“上洗手间”更为隐晦的说法了。

 

(图片来自网络,谨向提供者致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