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蒙楼悟禅

标签:
南京鸡鸣寺豁蒙楼张之洞宗诚法师 |
分类: 四海任徜徉(游记) |
说起金陵古刹鸡鸣寺,最负盛名的人工杰构莫过于清光绪年间张之洞所建的豁蒙楼了。当时的这位两江总督题了匾额并记跋云:“余创议于鸡鸣寺造楼。尽伐丛木,以览江湖。┅┅用杜诗‘忧来豁蒙蔽’意名之。”大约是登斯楼眺望山水,可以心旷神怡,排遣忧虑吧。
豁蒙楼上最初的题联为何内容,已无从查考,前人黄建管曾撰一联,恐怕是流传下来较早的题联,其曰:
此联笔墨酣畅,写尽豁蒙楼周遭的旖旎风光。我原蒙蔽得很,从未登楼“豁然”一番,有一年夏天有幸陪友人在豁蒙楼小憩,身临其境,才深味这梵刹之绝佳妙境。
登上楼来,确是窗明几净,凭窗临风,画图入眼。清凉山自是无法看到,其间有无数高楼遮挡,北极阁也已空留其名,只是近处十里台城残垣依旧。城墙上,杂草长得很繁盛,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有些萎靡,虽说业经修复,毕竟露出衰败的气象来,与“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的景象似又差了不少。只是偶尔走过偎依着的艳装打花伞的恋人,给古老的意境里凭添了几分青春的气韵。倒是那一顷碧波的玄武湖叫人心爽神清,飘浮在绿波中的五块陆地形状各异,桥桥相连,错杂湖间。湖边翠柳摇青,宛若一条条缭绕的烟带;水中芰荷曼立,那顶顶绿盖好像是一把把精致小巧的伞密集在一起。倏尔吹来一阵微风,送来缕缕清香火炉似的南京,夏天是没有风的,不知这鸡鸣山上风是从哪里钻出来的真令人溽暑全消,忧烦偕忘。
我更喜欢的是这儿的氛围。远眺九华佛塔,背景是蓝天白云,雄踞山下,倒影湖中,阳光明灭,真令人豁然开朗。豁蒙楼的确能“豁”去蒙蔽的。这幅图画中,有青山,有绿水,有绵亘蜿蜒的城垣,有掩映浓阴中的楼阁,可谓闹中取静的“城市山林”。说它静,更是因为楼旁殿堂中不时传出几声清越的钟磬之声。清幽脱俗的雅致令人油然而生。可惜的是,前人所见的“环眺烟峦,拱揖竹鸡,松鼠出没其间,鵁鶄鸂鶒,自青溪飞来”的野趣已全然不见了。即便如此,我以为,豁蒙楼仍不失为清心换骨的佛家胜地。我似乎自己已经潸然而生超俗之念。
鸡鸣寺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尼僧寺院。当年接待我们的是鸡鸣寺主持宗诚法师。她是一位年逾古稀、佛学精深的长者,面目清癯而精神矍铄,多年的修行生活使她具有一种洒脱出尘的气质。
我与宗诚法师谈起当代青年女子出家这一敏感话题。我忽然想起电影《少林寺》中李连杰饰演的那个小和尚出家时方丈那一连串“能持否”的问话来,不禁好奇地询问法师,在这地处繁华世界南京城里的寺庙中,年轻的尼姑们“能持否”?宗诚法师很健谈,她笑着说:“‘能持否’要看为何原因而削发为尼。有人把寺庙当成逃避现实的庇护所,一遇挫折就说看破红尘,出家修行。其实,当好一名僧尼又谈何容易。”
法师告诉我们,离家出走投身寺庙的女子不少,不过一般经过法师半个月一个月的“普渡”,解除了忧虑,绝大部分又释然而归了。至于能够坚持的,也有人在。有一位名叫“愿恒”的尼僧,出家前是工人,家族也是幸福的,人生得面貌端庄,也没遇到过什么挫折,只是笃信佛教,对“佛”的一切充满向往,她抱定探求佛学真谛的心志,皈依佛门了。我想起登楼前路过经堂,曾看到二三十位尼僧正合十诵经,清一色的僧衣,虔诚的神态,似乎觉得与她们青春的风韵,显得那么不协调。
坐在窗前,把盏品茗,是很惬意的。我记起黄裳先生在《金陵五记》中曾提到两次到鸡鸣寺,印象似乎都不佳。一次是约在抗战胜利后,那时鸡鸣寺劫后复苏,修葺开放,豁蒙楼曾悬一联,曰:
据黄裳先生记,此联为周钟岳的手笔。当时虽战事已平,但前途未卜,令人预感有一番风雨欲来。1979年黄裳先生又一次来鸡鸣寺,正值“文革”之后,当时被占用为工厂,已准备迁走复建寺庙,但还是关着门。黄先生有一段很精彩的文字:
┅┅这时我就顺便提出让我们进去看看的请求,同时摸出了证件。那人为难地一笑,
委婉地谢绝了。他说: “还是不看的好,看了┅┅”
我是懂得他的意思的。不知怎的,忽然想起《红楼梦》第三回写林黛玉初到贾府去拜见贾赦,“一时回来说,‘老爷说了,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伤心,暂且不忍相见。┅┅’”的这几句话。我并不熟悉《红楼梦》,这几句在整部大书中也并不占重要地位。可我偏偏记得清楚,又偏偏在这时想起,┅┅真是不可思议的事。┅┅
黄先生虽有此遭遇,但他是有思想准备的,“试想在那十年动乱之中,如果鸡鸣寺竟得安然无恙,那就简直是违反了常规。不过弄得如此干净,却是始料不及的。”
我却想到,今日之鸡鸣寺,恐黄先生也不会料及。那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的殿堂,那金碧辉煌的泰国赠送的大佛,那礼佛的香客,那川流不息的游人,还有我们呆着的清嘉妙处豁蒙楼,显现出一派安泰和平的气色来。鸡鸣寺给我的感觉实在是好。遐思之余,我的目光停留在楼壁上佛界泰斗茗山法师撰书的一幅对联上:
人心清静无私念;
世界自然现大同。
这联语对我不啻黄钟大吕,顿有所悟。我自谓是迟钝的,这时却似得禅机。善哉善哉,人心与世界相连,无私方能大同。同是这豁蒙楼,时代却赋予它不同的色彩和情调。
从豁蒙楼走下来,经过殿堂时,我又去看了正在做晚课的尼僧们,那喃喃的诵经声,那木鱼有节奏的敲击,听起来是那么入耳;而她们心神专一的模样,与面容慈祥的佛像又显得非常融合。我忽感觉这一切与整个寺院安谧清幽的环境是如此融洽。我也融洽在这境界里。
豁蒙楼的内蕴是何等丰富!是秀丽山水的钟毓,还是佛陀无边法力的荫庇,抑或是其他?
(图片来自网络,谨向提供者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