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山阳客何平
山阳客何平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0,516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泛舟觅趣

(2011-07-13 13:32:01)
标签:

杭州

西湖

乌篷船

桂林

芦笛岩

竹筏

青城山

渡船

旅游

分类: 四海任徜徉(游记)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如果泛舟碧波,而又可以览青峦翠嶂,收湖光山色于眼底,那该是仙者之享了。我不是神仙,但有过几次出神入“画”的境遇。

 

 

泛舟觅趣



小乌篷船的韵味

 如果你去杭州游西子湖,最好不要在夏天,倒不是夏天的景色不美,而是游客太多;如果你确是在夏天去了,最好不要去西湖中的小瀛洲,因为乘大船排队会把你晒个半死;如果你一定要去湖心岛,我劝你还是乘湖边的小乌篷船。——虽然是个体经营,价钱也并不便宜。

到了西湖边上,到处可见上面撑起深色的布篷顶的小木船。船主在岸边为不停地向游客招呼:“乘船游西湖喽!乘船游西湖喽!”一般要拉到五六个人,凑成一船,但可开航了。

船舱里有三排座位,每排可并坐两人,中间有张小桌子,可放些冷饮或瓜子之类的吃食。船家大都是夫妻俩,在船尾摇橹。那橹摇起来,吱吱溜溜的,和着哗哗啦啦的水声,别有一番情调。

船行起来是蛮惬意的,布篷遮住了太阳,使你感不到日头的毒辣。开阔的湖面,不时吹过来一阵阵轻风,虽然是微弱的,但有一种湿漉漉的凉意。透着阳光看去,湖面上金波粼粼,浮光耀银。但近处的湖水是碧绿如玉的,有一种温润的质感,好像是江南出产的绸缎。远处苍翠的群山倒映在水面上,如画又如歌。

船家会用可以听得懂的带有极浓的吴方言腔调的普通话与你闲聊,告诉你他们是附近县里的农民,现在田少农活不多,于是到城里来赚点钱。他还会给你介绍灵隐寺的菩萨灵,龙井的茶叶好,楼外楼的西湖醋鱼鲜……我是很乐意陶醉在这民俗的歌谣中的。

可惜的是,这种享受只有三四十分钟便结束了。——一踏上小瀛洲的土地,迎接你的便是那熙熙攘攘如蚁如蜂般的人群。

(上面这张照片是绍兴东湖的乌篷船。)

 

泛舟觅趣

玩小竹筏的乐趣

 

桂林芦笛岩旁有一泓清潭,面积不大,湖水的清澈中透出幽幽的绿意。也许是融进了周围的青山,也融进了蓝蓝的苍穹,那绿中泛蓝的调子,好像少女深邃的目光在注视着你,默默无言的对视中,使你感受到一种心灵的震撼。

桂林人也很会招揽游客,湖边上一字儿排开许多竹筏。其实也就是七八根大毛竹并排扎起来,两边用火烤熏得向上弯翘,中间树起四根小竹竿,扯上一方白布作篷,白布周围挂着些彩色的花边作为装饰,竹筏上再放上几个小竹凳――那简陋而古朴的格调会撩拨起你的好奇心。

或许你坐过海里的大轮船,坐过现代化的摩托艇,划过双桨小舟,可大约不会乘过这确实鲜见的竹筏。一行人租了两根竹竿,小心翼翼地踏上去,真是一定要小心,因为如果猛然一跳,竹筏就会倾斜,虽然不至于颠覆,但鞋袜就会完全浸入水中了。当然这也很有趣,姑娘们都喜欢赤着脚站在竹筏上,戏水弄波,叽叽喳喳,笑声如铃。

我仗着插队时的经验,撑开了竹筏,水并不深,竹筏也不轻巧,走得很慢。困难的是,要经常注意躲避其他竹筏的撞击,在这里会撑船的人并不多,我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

撑着撑着,我忽然有一种感觉,无论是哪个竹筏上的人都像喝得醉醺醺似的,在大叫,大笑,撞上去也叫也笑,没撞上也叫也笑,而竹筏则像一条喝醉酒的鱼。世人皆醉,我何独醒?我干脆弃了竹竿让不会撑船的朋友去胡乱点拨吧,“碰碰筏”也别具一格呀!

醉是一种乐趣,其实有时醉无须要酒,玩竹筏的确可以令你无酒而醉。

 

泛舟觅趣



山间渡船的画意

 

四川的青城山是道家的圣地,山比起峨嵋来,低矮多了,但它幽静、神秘,身临其境,你会觉得自己也有点超凡脱俗了。

四川的天气大多数是潮湿的阴雨天,我去青城山也是在蒙蒙的细雨中成行的。在袅袅的氲氤水汽中登山,是一种近乎腾云驾雾似的感觉。于是你在飘飘摇摇中前行,一直攀到山顶的三清宫。其实,这时还没有达到最高的境界,等你由后山迤逦而下,行不甚远,你忽然会大吃一惊——

原来,在重岩叠嶂中豁然出现了一片很大的湖面,说是大当然主要是心理上的感觉,那湖面从这边到那边大约百十来米吧,但这种山与水的完美结合令人如升临仙界。

要好好欣赏这天然图画,必须是在湖中央。过湖有渡船。这渡船很特别,倒不是因为它的造型,——只不过是能载三四十人的普普通通的铁皮船而已;而是它的非常古老的渡法,——湖面上横拉着一根跨湖而过的铁索,船是抽动铁索缓缓前行,当然,时代的进步已经不用人力了,而是靠机械作为动力的了。

我去的那天人不多,渡船稳稳地掠过水面驶向前去。湖面上水汽蒸腾,远处的山色朦胧,泛着青苍的底色,与天空的界限不甚分明,像在宣纸上晕开的淡墨。一侧是一排长廊似的亭榭,伸入湖心,也是影影绰绰的,有些写意的轮廓。背后是青城山的主峰,突兀挺拔,一派苍莽。毛毛细雨洒在水面上,一个个的小水泡恰似一粒粒的珍珠,在水面上跳动。这是一幅大手笔的水墨丹青,构图的疏密,着色的浓淡,都恰到好处。

我忽有所悟,我知道最热衷于羽化而登仙的道教的圣地何以在这青城山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