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饮酒观

标签:
饮酒微醺豪饮酒量酒品 |
分类: 咀英嚼萃(饮食) |

对于不同的人来说,饮酒的目的与情趣是各各不同的。现今社会中,很多人喝酒是用于交际,官场、商场上的应酬,需要饮酒;也有人喝酒是用以排遣生活中的忧虑,所谓借酒浇愁;有的人把喝酒作为一种显示自己本领的工具,以酒量大为自豪;还有人酒精已经渗入了血液,嗜酒成瘾,喝酒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对于不同的人来说,饮酒的量与风格也是迥然相异的。有的人喜欢每日小酌二两,微醺辄止;有人鲸吸豪饮,必欲一醉方休,非喝得酩酊才归;有人喝酒约三二知己,不拘菜蔬,边喝边聊,所谓酒少话多;有人独斟独酌,以书下酒,亦别有情趣;有人则求人多热闹,大声说笑,大碗干杯,大块吃肉;有人必以好酒为求,劣酒则不屑;有人无论白酒、黄酒、红酒、啤酒,只要是酒都饮,而各人之乐趣均在酒中矣。
我的饮酒观是什么呢?这和我受的教育和经历有关。
首先,我是学中文的,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较多。中国古代的文人多讲究诗酒互娱,斗酒诗百篇,吟诵酒的诗篇更是数不胜数。所以,我觉得文人应该饮酒,文人也应该有自己的饮酒方式。其次,我在农村插队过,受农民性格的影响也不少。农民把喝酒当成一种消遣,他们受的苦难太多,生活中的乐趣太少,喝酒可以帮助他们解除忧烦,带来欢乐。我喝酒也是在那些年代养成的一种习惯。其三,我做过许多工作,到过许多地方,喝过许多酒,我喝酒的是很包容很随意的。
基于上述,我的饮酒观是人应该喝一点酒,喝酒可以纵情、适意、悦心。
故而,我觉得喝酒要放开,能喝就多喝些,不能喝就少喝点。我最不喜欢把喝酒当成一种任务,所以在应酬时喝酒是最痛苦的。喝酒不能浅尝辄止,一定要到位,喝到八分数为最好,人有些飘飘然为上佳境界,这样才能体会到酒精给人带来的快感。喝酒不要约束自己的感情,想说什么就说出来(当然不要借酒发疯),把喝酒当成一种享受,一种高尚而特殊的活动。如果有烦恼,可以找一两个朋友喝喝酒,宣泄一下,也许就过去了;有高兴事,也和大家聚聚,分享快乐,可以使快乐加倍。李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即是说饮酒须纵情。
我不太喜欢在正规的场合里喝酒,而最爱在家里和朋友家里开怀畅饮。在饭店,尤其是比较高档的饭店,身边站着小姐,毕恭毕敬地问:“先生,啤酒还是饮料?”你的兴趣就突然消失了,不想喝什么了。而到了朋友家,哪怕拿出最普通的酒,也会喝得谈兴大起,妙不可言。中国人饮酒是讲究饮酒的时机与环境的。即使醉酒,也要醉得其所(这里的醉应是指心理上的而不是生理上的)。一位文人说:“凡醉,各有所宜。醉花宜画,袭其光也;醉雪宜夜,清其思也;醉得意宜唱,宣其和也;醉将离宜击钵,此其神也;……”这就是说,饮酒必须适意。只有对脾气,对路子,对场合才能饮出情趣来。
我喝酒是要挑人的,如果众多宾客中有人让你不愉快,那再好的酒也喝不出味道,我宁可不喝,顶多是略饮即止。面对美酒佳酿,面对知己好友,大家以诚相待,边喝边侃,喝得意气风发,侃得天花乱坠,岂非人生之大乐事也!白居易说“何处难忘酒,天涯话旧情”,陶渊明说“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能给人带来欢乐的酒,为什么不畅饮呢?
我的饮酒,并非是什么“酒品即人品”,而是性格使然,环境使然也。
我的饮酒观还有一条是当醉必醉,不当醉必不醉。因为醉酒毕竟是伤身体的,人也不可能永远靠酒来维持快乐。还是少醉一点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