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间天堂西藏自治区原创摄影山南物交会藏族旅游 |
分类: 杂谈·感悟·其他 |
拍摄地点:西藏山南乃东县
拍摄主题:山南雅砻物资文化交流节
拍摄时间:2011年12月3日
12月3日,怀着激动兴奋的心情来到了西藏山南乃东县参观第三十一界“雅砻物资文化交流节”(简称“交流会”),来到西藏没有参加过什么物交会,对物交会十分好奇。藏族人的物交会与汉族的物交会有什么区别吗?带着这份好奇心一早直奔了这次物交会所在地。
物交会确实热闹非凡,场面宏大,交易商品琳琅满目,充分反映藏民族风俗文化的手工艺品等,完全没有辜负几天来的急切的期待,就感觉它汉族人的大“庙会”。西藏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口稀少的地区,特殊的地理条件和不便的交通条 件决定了农牧民居住特别分散状况,村与村之间的距离较远,农牧民之间的交流沟通没有内地便捷,因此,每年举办一次集中的“物资文化交流”平台就显得比内地更加必要,“雅砻物资文化交流会”就这样诞生了,同时,也决定了,除了盛大的朝佛圣事,在西藏遇到像这样热闹非凡的场面非常难得,可以说是可遇不可求。
说到山南,不得不向读者介绍下雅砻文化,山南地区是臧文明的发祥地,“雅砻文化”就是集中体现,此次物交会命名“雅砻物资文化交流节”也正是基于此。山南有“八个第一”的说法,即西藏第 一块农田(索当、百日、谐萨),西藏第一位国王(聂赤赞普),西藏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西藏第一座村庄(雅砻索卡),西藏第一个池塘(美朵池),西藏 第一部经书(邦贡恰加、朵底萨玛朵),西藏第一座寺院(桑耶寺),西藏第一部藏戏(琼结卡卓扎西宾顿)。从沉甸甸的“八个第一”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山 南对于藏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和对西藏发展的重要意义。拉萨的崛起发展才仅仅700多年历史,当年藏王发现拉萨有两山夹道,一河环绕(拉萨河)认为拉萨 市一块祥瑞之地,才把行政中心从山南移到拉萨。据说,唐朝文成公主到达的第一站并不是拉萨,而是山南,山南地区行政中心所在地泽当镇雕刻有文成公主以及随 从们的塑像。
介绍那么多,只是让读者明白一个道理,如果想感受地地道道的藏民族风俗文化,来山南是一个正确选择,山南所积淀的文化底蕴,是西藏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此次山南举办的“雅砻物资文化交流节”正是一个难逢的机会。
我有幸亲身体验感受了此次盛会,拍摄了很多图片,拿来与大家,希望给读者搭建一个窥探藏民族风俗文化的一个窗口。
山南“物交会”于12月1日10点正式开幕,为期10天。据说,12月1日那天,人潮涌动,熙熙攘攘的人群和排长龙的车辆把现场堵的慢慢的,毫不夸张的说,车辆连续排列长达两公里,经历过那次堵路的出租车司机都不敢再拉乘客到“物交会”,这样人声鼎沸的盛况在西藏真是可遇不可求。幸好,我是在开幕两天后来参观,交通稍微有所缓解。
今年的“物交会”不论在参加人数和地域范围上都是历史性突破,不仅西藏本地,青海、陕西、宁夏、四川等地的商家也不甘示弱,纷纷在“物交会”上吆喝自己展列商品,形成了一种融洽、大同的场面。不过,还是西藏本地的手工艺品比较抢眼,销售最好,藏毯、藏靴、氆氇、唐卡等反映藏民族文化的手工艺品独占鳌头,在“物交会”上占尽风头。
其他的不多说,请读者欣赏我精心选出的36张图片,如果能给您带来视觉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冶,多么辛苦也是值得!
这是开幕式一景,精彩的文艺表演也给这次“物交会”增添不少风采。不过,很遗憾,12月1日盛大的开幕式场面没有一睹为快,拿此图片来宽慰下吧!

“物交会”入场门口旁边,有很多车辆,越野、轿车、四轮车等等,各领域、各阶层的人士都来参观,或者体验热闹场面,或者购买自己所需商品,大家都在欣赏着、忙碌着。

或说无凭,眼见为实,看看参加演出的人群,就知道表演有多么精彩,就能想象到“物交会”中心地带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热闹场景。再次强调,在西藏出现如此人群集聚,很难得!
卖家焦急的数着钱,买家焦急等待,因为可选择的机会太多了,真不想在一个地方浪费时间!
这些大都是西藏本地产的农产品,包括藏族人民最重要的食量糌粑以及核桃等。这些核桃一般都是产自山南的加查县,加查盛产核桃以及有几千年的历史,田间地 头、房前屋后都是核桃树,七八个人合抱的大树比比皆是,而且品种多样,是历代大官显贵们的贡品,因此,加查是西藏名副其实的核桃之乡。读者千万不要犯认为 西藏不产核桃的错。我亲口尝了尝,味道就是与众不同。
这些看似小工艺品的壶壶罐罐,其实是藏民家里的日常用具。我来西藏工作一年多,最真切的感受是藏民族是一个天生拥有艺术细胞的民族,把艺术渗入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房屋建筑、家居摆设、穿着打盼等等各方面都是经过精心的设计,展现出浓厚的艺术特点。
上面花花绿绿的布包也不是艺术品,而是日常盛放糌粑的包,从颜色搭配到图案的设计都让我们感觉到这完全可以是一个艺术品,可见,文化真的渗入到了藏民生活。看到如此精致的“艺术品”,我不得不买了一个留作纪念。
看,琳琅满目的都是生活用品,但对于我们都可以当做“艺术品”珍藏起来!
一个很帅气的小伙很大方的接受我们的拍照,可是,不要忽视身后的商品,您能猜出是什么吗?待会有个特写,给读者详细介绍。
这是一家卖藏装的店铺,藏装能较深入的反应藏民族文化。因地区不同,藏装在用料、工艺上差别较大,但样式上大同小异。一般来说,藏装有藏袍、便装和衬衫等。藏族服装具有悠久的历史,对藏族服饰的研究必然促进、加深对藏族的形成及文化发展史的研究。 据史料考证,早在公元前11世纪前后,藏族的服饰,可能就已具备了现代藏族服装的基本特征了。后来由于居住在西藏各地的部、族的互相交往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藏族服饰又在不断演变、发展和丰富了。
上面就是能够很好反映藏民族文化的手工艺术品—唐卡,最明显的一副是布达拉宫画像。唐卡,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化 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传世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苯教作品。
这些水壶多是用黄铜或者红铜制造,壶面刻画着很精细的花纹,这些花纹对于研究藏民族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让我不禁想起了礼仪之邦的周朝,出土的“周鼎”等历史文物也大都刻有这样的花纹,二者根源上有什么联系就不得而知了,有待研究。
这些就是西藏很著名的“牦牛肉”,牦牛肉营养价值高。作为三大高寒动物之一,牦牛肉被誉为“牛肉之冠”,味道非常鲜美。古人也有记载,据《吕氏春秋》,“肉之美者,牦象之肉”。在西藏也流传一句话“牦牛吃虫草,我吃牦牛肉”。牦牛肉味美营养丰富,可以说,牦牛肉是上天对雪域高原上农牧民的“恩赐”。
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不过估计应该是盛放针、线等的盒子吧,制作很别致,颜色搭配也和谐。
这些不同款式的藏族都是藏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研究藏装就研究藏文化的重要手段和突破口,此言不虚。
这就是藏族歌舞中不可缺少的乐器—藏鼓。西藏可谓是歌舞的海洋,这里的男女老少几乎个个“能歌善舞”,天籁之音处处飘荡在世界屋脊的有人迹的角落。藏族的 歌舞文化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图中的藏鼓更是西藏歌舞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有了藏鼓,就能把气氛活跃到顶峰。
这是盛放日常用品的木盒,日常小物件都可以放到里面。木盒周围都雕刻有花纹,藏民家里的各式家具都离不开这种人工加工的花纹,是藏民族文化的一个鲜明特点。
这些是碗可不是普通的碗,不菲的价格一定会让您瞠目结舌,有些高达4000多,上万的也有。据说是用什么珍贵木材制作。这种碗谁还用来吃饭?放到保险柜里还担心腐蚀了,对一些人而言,买过来反而会成为累赘。
一个喇嘛在专心的讨论手上的碗,不过左边的喇嘛就不那么淡定了。
这就是刚刚等待介绍的狐狸毛制作的帽子。在西藏,这种帽子很流行。狐狸毛除了和貉子毛一样具有粗旷奢华感之外,更比它多了一份类似于兔毛的柔软与细腻,所以狐狸毛也是这几种毛皮中售价最高的。狐狸也分狐狸的身上毛与尾巴毛,身上毛的价格高于尾巴毛的好几倍,因其价格昂贵只有在一些非常高档的品牌及名牌服饰中,才会运用到整张的狐狸身上毛。而一般的品牌通常会运用到狐狸尾巴毛来装饰棉袄的帽檐。
一位在购物中体验快乐的老阿妈
这三位尼姑是在“物交会”中心遇到的,看到我给他们拍照,都立刻严肃表情,转动手中的锣鼓,极力配合,很感谢她们!
这位年轻帅气的小伙很友好的对着我们微笑,并很乐意配合我们的拍摄。从笑容中也可以看出他也沉浸在“物交会”热闹非凡的气氛之中。仔细的读者能够发现他耳朵上的耳环,看来是一位赶时尚的年轻人。
两位老阿妈在认真仔细的挑选着簸箕,出来一趟不容易,的确应该好好选选,免得后悔。
这个店铺买的东西真全,吃的、用的都有了。
这是在买东西还是在卖东西,您能看出来吗?留个悬念吧
这就是有名的藏毯。藏毯分为三种:一是用牦牛绒毛线和羊毛线合织而成的,图案较鲜艳复杂,质地轻柔;二是用绵羊细毛线编织而成的,式样较简单素淡,但也有用彩线编织成花样较 多的薄毯;三是“卡垫”,即垫子。用帆布或牛皮装着獐子毛、青稞秆或干草等,质地结实。配搭得宜的话,可成为家居理想的装饰品。
这位参观者的表情和发型一样,让人捉摸不透。
如此多的藏毯!
我不知道这些叫什么名字,但是知道什么用处,常常在里面放上小麦、青稞、酥油等用来接待贵宾。
款式和数量一样多的女性藏装!
本博所有内容均属原创,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使用,如有欲收藏者,请给博主留言。确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博主力争打造一个介绍西藏、宣传西藏的窗口。如有关注西藏的朋友,请不吝加关注,以增强学习交流的机会。愿与君共同关注西藏发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