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乐事|秋分,瓶插嘉禾祈丰年

标签:
秋分嘉禾图岁时乐事朱瞻基物候日志 |
分类: 物候日志 |

今日秋分,又是中国农民丰收节。古代帝王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夏至祭地,冬至祭天”的传统礼俗,当年新收的五谷是秋祭时主要供品,本期物候日志的话题就以明宣宗朱瞻基所绘《嘉禾图》说起。

这幅明宣宗朱瞻基所绘《嘉禾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画中一枝长出五穗的谷秸,端正直立于蓝色贯耳琉璃瓶中央,茎叶壮茂谷穗饱满,画面简洁直观,右上角款识“宣德丁未九月廿九日御笔戏写嘉禾图赐太监莫庆”。一位帝王赐《嘉禾图》于太监的用意是什么?
我们先了解一下“嘉禾”何意?汉代王充著《论衡·讲瑞》中道:“嘉禾生於禾中,与禾中异穗,谓之嘉禾。”《宋书·符瑞志》载:“嘉禾,五谷之长,王者德盛,则二苗共秀。于周德,三苗共穗;于商德,同本异穗;於夏德,异本同秀。”所以,嘉禾是象征丰收的祥瑞之兆。画中一秸五穗则是象征着五谷丰登,蓝色贯耳琉璃瓶寓意为平安吉祥。太监莫庆是一个下情上达上情下达的中间人角色,帝王赐画之意就在此画中。

在中国绘画史上,瓶花清供是一大创作题材,明清时期的瓶花清供多为岁朝清供。像此幅《嘉禾图》这样以五谷入画的比较少见,传世还有一幅明代佚名画家所绘《丰稔图》,这至少说明,在明代,五谷嘉禾还是绘画创作的题材之一,这类作品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观赏,还有祥瑞寓意。
中国传统的插花艺术最早源于祭祀的摆供,至今流传下来的祭祀常用礼器“五供”就由香炉一只,烛台、花瓶各一对,共五件器物组成。其中,花瓶常以象耳瓶为主,寓意为“太平有象”。而此幅《嘉禾图》中所绘为贯耳瓶,器形源自汉代投壶。

投壶是古代一种游戏,《礼记·投壶》云:“投壶者,主人与客燕饮讲论才艺之礼也。”投壶之戏是掷箭入壶,箭也可能会贯入壶之两耳中。投壶要义有四:“须分主宾,更当饮酒,理论才艺,讲究礼仪”。此画用贯耳瓶,有“纳谏(箭)入耳”的寓意,这样,此画大意就读懂了:唯有纳谏入耳,方有嘉禾丰登之太平景象。这是要太监莫庆传话给大臣官宦们要多多进谏啊!
中国传统插花之所以称瓶花,而不是花道、花艺,与瓶取“平安”寓意有关。清代文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道:“其插花朵,数宜单,不宜双,每瓶取一种不取二色,瓶口取阔大不取窄小,阔大者舒展不拘。自五、七花至三、四十花,必于瓶口中一丛怒起,以不散漫、不挤轧、不靠瓶口为妙,所谓‘起把宜紧’也。或亭亭玉立,或飞舞横斜。花取参差,间以花蕊,以免飞钹耍盘之病;叶取不乱;梗取不强;用针宜藏,针长宁断之,毋令针针露粳,所谓‘瓶口宜清’也……或密或疏,或进或出,全在会心者,得画意乃可。”

起把宜紧、瓶口宜清,看似简单,却藏着“修齐治平”的儒门四事。插花需要修剪形态,此即是修;瓶口的齐整即是齐;摆布造型是为治;造型出奇又要重心稳固此为平。这对读书人来说,修在《大学》,是自修自觉;齐在《中庸》,要三观摆正;治在《论语》,以圣贤言行修治自己的言行;平在《孟子》,心平方看得到天下平。儒门学人的不传之秘竟然也藏于瓶花娱戏之中。
古人从因果的角度认为,气候有常,时风有信,才能风调雨顺天下太平。而气候之常,时风之信则来自于人心的修齐治平。即使这看似简单的瓶插嘉禾,也将修齐治平之理藏于其中。
“尺五城南瑞霭浮,曾陪玉辂祀圜丘。太平礼乐逢昌运,亲见嘉禾屡有秋。”元代文人柯九思这首《城南杂诗》描绘的就是秋祭之礼。一岁之中“二分二至”的祭礼虽已成历史,但作为中国人,不能不懂这四时祭礼中所蕴藏的人文精神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秋分日,瓶插一束金粟木犀置于案头,焚一炷香读读经典,或许会对“天人合一”思想有点新领悟吧。

文末跟读者们分享一个消息:我在新闻晨报连载九年的物候日志专栏将陆续结集出版,其中,《岁时香事》作为“文化传家系列丛书”之一已于今日由文汇出版社出版发行,有兴趣购买的读者可留言与我联系,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是作者为上海《新闻晨报》与《周到》APP物候日志专栏撰稿原创文章,见报日同时在谦言益语头条号、博客、百家号、微信公众号德乐堂中推送全文未删节版。未经许可请勿转载盗用。
题图制作:张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