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节气茶事|小暑,出梅入伏荷香茶21-0707

(2021-07-07 07:11:59)
标签:

小暑

物候日志

茶谱

浮生六记

荷香茶

分类: 物候日志

节气茶事|小暑,出梅入伏荷香茶21-0707


梅雨闷湿,伏天燥热,小暑时节最直接的感受就像从湿蒸房间接着走进了干蒸房间一般不适,所以,消暑茶饮不仅仅需要茶,也需要香与花的陪衬,香通气畅怀,茶祛湿解暑,花悦目怡情。未必需要空调降温,执扇在手,净室闲心中消暑度夏,就不会觉得那么闷燥难耐了。

节气茶事|小暑,出梅入伏荷香茶21-0707


本期题图是元代刘贯道《消夏图》局部,这是一幅画中有画的“重屏”画,画上斜倚榻上的人物背后屏风中还有一煎茶图画,扬之水先生曾在上海博物馆以《物中看画:刘贯道<消夏图>细读》为主题,专场讲座细讲此图,她说到画中“最可注意者为茶事。屏风画中的烹茶之器,是桌旁一具有莲花托座的风炉,炉上坐着长柄的铫子,由此可见这里采用的烹茶方式是煎茶……两宋时代的饮茶方法主要有两种,其一点茶,再者煎茶。煎茶以它所蕴涵的古意特为士人所重,就物质层面来说,煎茶与点茶不过是烹茶方法的古今之别,但就精神层面而言,其中却暗寓雅俗之分。”画中榻上人物与重屏中童子煎茶图相映成趣,正是隐士闲者的日常消夏图景。

“荷花池畔竹凉床,一枕闲消夏日长。燎过水沉天正午,旋移小艇采莲房。”宋代诗人王同祖的《夏日金陵制幕即事》诗中所描绘闲消夏日场景与刘贯道的《消夏图》有异曲同工之妙,画里屏中童子煎茶,诗中荷畔燎水沉香。有茶,有花,有香。

节气茶事|小暑,出梅入伏荷香茶21-0707


明代顾元庆在所辑《茶谱》中录有一“莲花茶”制作工艺,将茶、花与香融于一盏茶汤之中,可谓之妙想巧思,书中载:“于日未出时,将半含莲花拨开,放细茶一撮,纳满蕊中,以麻皮略絷,令其经宿。次早摘花,倾出茶叶,用建纸包茶焙干,再如前法,又将茶叶倾入蕊中。如此者数次,取其焙干收用,不胜其美。”

节气茶事|小暑,出梅入伏荷香茶21-0707


在清代文学家沈复《浮生六记》卷二“闲情记趣”中也写道:“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文中的芸,是沈先生的夫人。

前述两种荷香茶的制法一繁一简,《茶谱》中的莲花茶需反复窨制、烘焙,其性应略温,可贮藏至冬春时品饮。《浮生六记》中沈夫人芸所熏制荷花茶则随制随饮,不宜久贮,胜在其制法简单,皆适用于西湖龙井、安吉白茶、黄山毛峰这类绿茶熏制,可为消夏祛暑的雅趣逸乐茶事偶尔为之,而不宜作为夏令的日常品饮。

民俗中每年农历六月的当值花神是荷花,六月二十四日为荷花生日,又称采莲节,也是隐士闲人雅集聚会的时节,消暑,青莲香茶最是应景惬意,赏莲花,食鲜藕,品荷香茶,岂不乐哉?


节气茶事|小暑,出梅入伏荷香茶21-0707



本文是作者为上海《新闻晨报》与《周到》APP物候日志专栏撰稿原创文章,见报日同时在谦言益语头条号、博客、百家号、微信公众号德乐堂中推送全文未删节版,本期语音版可扫上面二维码登陆喜马拉雅收听。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盗用。


题图制作:张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