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李小平的毛笔文化情怀
(2019-12-17 11:20:10)
标签:
转载 |
分类: 六艺文房 |
李小平的毛笔文化情怀
文/郑明
李小平简介
1、“仿唐代缠纸法鸡距笔”,获得外观及实用新型专利,目前为国内行业独有产品;
2、“仿清代紫毫笔”,形制古雅文气;
3、“剑胆琴心”,式行囊笔,已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可更换笔头);
4、“三连环仿古式行囊笔”;
5、“绵里藏针”北兔毫可更换式万能毛笔,并申请实用新型专利。
作为手艺人,纯粹靠手艺做活,混口饭吃,这是当下很多行业的处在的一个状态。
然而,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在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一个程序设计就打败一个行业的今天,死守仅有的手艺,恐怕难有立足之地。
比如铁匠、木工……都已慢慢消失或转型。文港的毛笔何去何从,确实困扰了许多人。
祖籍浙江淳安、90年代才来到文港学制笔的李小平说,放心,文港的毛笔消失不了,因为她没有替代品,再者说,她小小的身体,从内而外散发着文化味,这个文化味,是任何实用性的东西替代不了的,就算毛笔大面积消失,她也会在小范围存在,会成为提高文化修养的工具,从而拉动精神层面的需求。这就需要制笔者也应当有一定的文化情怀。
然而,现在的文港,制笔人普遍素质不高,遑论文化品味。特别是笔杆上的文化元素消失殆尽,这是毛笔最大的悲哀。但是,李小平认为,只要有这个心,把笔努力做成古代笔的样子,使其文化元素尽量接近古代人,搞纯手工制作,不商业化,不以经济为最终目的,取得行业的文化认同,文港的未来还是光明的。
李小平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他的工作室里,招收了几个徒弟,有一个还是从山东莱州过来的。他教育徒弟要学习书法、绘画;要制作一支完整的笔,也就是从择羊毛,到齐毫,到脱脂,到梳毫去绒,到成笔头,到笔杆,到刻字,所有工序由一个人全程负责,以打破作坊式流水线生产模式。
同时他还自己掏钱开办培训班,聘请书法家、画家到文港授课,免费教授技艺,提高文港制笔人的国学素养。
他研究古代毛笔,已经研究到了唐代。唐代的缠纸笔制作,他最有心得,由此他也获得缠纸笔的制作专利证书。针对文港市面上有人仿制缠纸笔现象,李小平非常大度,他说,我申请专利并不是要限制大家,别人仿制没关系,我只要存在感就可以。怕就怕那些仿制不成功的,败了书法家的兴。仿制好了,对行业也是个促动,也欢迎仿制的人和我交流。专利是法律层面的东西,但在行业内部,制作程序古人早已十分完善,我现在整理出来,不能算是创新,如果你认为是创新,只能说你对行业认识不到位。
他在行内声名鹊起,对同行却没有任何偏见。他说,我们都是从无知到有知,我的学习历程,沾了网络的光,沾了文港当地师傅的光,别人要是到我这里来取经,我也会毫无保留地说出来,没有半点保留,至于你做到什么位置,要靠你的悟性了。
李小平认为,制笔一定要以文化定位。他的笔就因为文化的认同,所以几乎支支精品。他说,我这样可以留空间给后来人。我的笔价高了,市场毛笔价格水涨船高,这也间接提高了行业地位,何乐而不为?
“我要视行业的文化认同为责任、使命,这样才不愧对行业,不愧对时代。”他说。
作者:郑明
电话(微信号):1587912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