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熏炉之初:文化期至春秋战国

(2019-06-13 09:22:30)
标签:

转载

分类: 云水拾贝

    [转载]熏炉之初:文化期至春秋战国

熏炉之用与上古之馨香祭祀有着密切的关系。《尚书.酒诰》曰:“弗惟德馨香,祀登闻于天”。上古祭天之礼为“禋、望、柴、燎”,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即载有许多祭天之礼,如《甲骨文合集 14337》载:“己酉上,贞燎于东母九年”。又《尚书.舜典》载:“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至于岱宗,柴。”郑玄注云:“禋,芬芳之祭”,许慎《说文》释曰:“柴,以供郊庙及百祀之薪燎”。《诗经.大雅.生民》曰:“载谋载惟,取萧祭脂”,郑玄注曰:“萧者,香蒿也”。故上古之禋祭礼以焚烧带有香味之草木为之。现今存在于藏族地区的“煨桑”“火供”等祭礼似为上古禋、柴、燎祭之遗绪。汉地之燎祭仅保存于孔庙春秋祭孔大典之中。


    目前所知最早的焚香祭器为辽宁朝阳牛河梁女神庙红山文化遣址出土的陶质熏炉祭器的炉盖,距今约60005000年。而江南地区的上海市青浦福泉山高台于距今51004000年的良渚文化墓地亦出土了目前为止最完整的陶质竹节纹带盖熏炉。(此二件出土熏炉学术界亦存歧见)然至今传世及考古发掘的商周时期熏炉尚未鉴识发现。

[转载]熏炉之初:文化期至春秋战国

 

    仅于战国中晚期出现了较多的炉具。自民国以来数十年不断发掘的湖南长沙楚墓群出土过数件陶质豆型熏炉,其中一件熏炉中尚存有未焚烧完的草木类香料。又江苏苏州真山东周墓地亦出土过豆型楚式陶熏炉。可谓后来汉代极为普及的陶熏炉之滥荡。

[转载]熏炉之初:文化期至春秋战国

[转载]熏炉之初:文化期至春秋战国

[转载]熏炉之初:文化期至春秋战国

[转载]熏炉之初:文化期至春秋战国

 

[转载]熏炉之初:文化期至春秋战国

 

一九五七年河南信阳长台关战国楚墓出土了一对青铜镂空樽式熏,同类器物又出土于湖北枣阳九连墩战国楚墓以及湖北荆门包山战国中晚期楚墓、湖北江陵雨台山战国中期楚墓、湖北江陵望山战国中期楚墓。此镂空熏之使用在学界亦有争议,愚见当为熏焚碎细草本香料之器,亦类后世之塔香状,青铜镂空樽熏起到了固定香料的作用,熏下应还有一承盘。所焚之香料当为《楚辞》中所载之:佩兰、薰草、香蒿、江离、艾蒿、香茅、郁金、揭车、杜衡等。

[转载]熏炉之初:文化期至春秋战国



[转载]熏炉之初:文化期至春秋战国

 

 

    战国中晚期亦出现青铜活环提梁熏炉,1933年安徽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曾经出土三足圆炉及云纹方炉各一件,湖北战国曾候乙墓等亦有类似的出土。

[转载]熏炉之初:文化期至春秋战国

[转载]熏炉之初:文化期至春秋战国

[转载]熏炉之初:文化期至春秋战国

 

 (注:上图为清禄书院收藏之 战国中晚期青铜活环提梁炉)   

      一九七八年湖北随州擂鼓墩一号战国早期墓出土了极为罕见的细长颈熏炉,此炉为三足圆盘形炉体(炉径十四厘米),炉盖极为细长(通高四十二.八厘米),一侧有一圆孔以进空气,出香出如同烟囱一般,非常具有现代设计感,此海内孤品也。

                            [转载]熏炉之初:文化期至春秋战国

 

秦汉之前的华夏用香,以祭祀为主,虽早在五千年前便出现熏炉的雏形,但直到战国时期方有正式普遍意义上的熏炉出现,且绝大部分的炉具均出现于荆楚之地。 自古楚人好香,楚大夫屈原辞曰:“余既滋兰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芝”,“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也有“浴兰汤兮沐芳,华釆衣兮若英”,“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其《离骚》、《九歌》之中香韵满篇。故中华传统之用香楚地等南方地区是极重要的源头之一,楚人的焚香方式及楚式炉具对以后历代香事的发展和演变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转载]熏炉之初:文化期至春秋战国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