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节气说礼|大寒,岁将更始祀事毕19-0120

(2019-01-20 08:00:00)
标签:

节气

礼记

大寒

祭祀

月令

分类: 物候日志

节气说礼|大寒,岁将更始祀事毕19-0120

蔡嵩麟 制图


我们按现行节气顺序,以立春为节气之首的话,大寒就是廿四节气之尾,马上我们将迎来民俗中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在辞旧迎新前夕,最重要的礼法就是祭祀。


在《礼记.月令第六》中写道,季冬之月“乃毕山川之祀,及帝之大臣、天之神祗。”孔颖达《礼记正义》中释:“四时之功成于冬,孟月祭其宗,至此,可以祭其佐也。”从以上这段话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祭礼中,将自然秩序与社会人伦是合而为一的,这也体现了世俗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所以,我们真不能轻易的去否定古代祭祀为“迷信”,这当中有其淳化民风、建立伦常的系统思量。


在《礼记.中庸第三十一》开篇即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句话可以说是儒学之根,为什么这样说?在小寒节气时,我解释了“儒”字的内涵是“作他人需要之人”。那么,让他人在什么地方需要你,才是真正的儒者?在思想上为大家解惑,在行为上为大家示范,在传承上无私奉献,这就是儒家的本色。


《中庸》这段话里的“天命之性”是天地自然生生不息的大规律大原则,“率性”是随顺这个原则,这就是儒家的“道”,将这个认识、实践自然法则的窍门传授给后人,这就是“教”。在这其中,祭祀是让子孙后代懂得敬畏自然的一种方便仪式教化,仅此而言,四书五经之道,可以说是以“礼”贯之,再进一步说,传统的中国文化之道也是以“礼”贯之。礼仪之邦的“礼”是自然与社会的伦理规范,“仪”则是“礼”的物态化表现。“礼仪”修养需要“乐”的教化,“乐”既体现天地自然之声,也显现人伦物化审美。这些,我们随顺着节气物候的自然变化来观察和认识,会更加直观更加清晰,也就更加容易领会传统文化之美,宋儒朱熹将《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也真是用心良苦。

https://image.ipaiban.com/upload-ueditor-image-20190120-1547920769695099586.jpg

上下两图是中国龙山文化晚期到夏早期时期,距今约4000年左右规模最大的古城遗址:石峁遗址,下图为疑似祭台或城墙。

https://image.ipaiban.com/upload-ueditor-image-20190120-1547920782168031901.jpg


我们再来看季冬祀事,孔颖达《礼记正义》中疏,“孟月祭其宗,至此,可以祭其佐也。”文中的“孟月”是指冬令三个月中的第一个月,这是表长幼之序的自然伦理。古人在长幼排序时用“伯仲叔季”排行,如孔子排行第二,所以他表字“仲尼”。在一年四季的月份排序中,一季三个月用“孟、仲、季”来排序。《逸周书·周月》中就写道:“凡四时成岁,有春夏秋冬,各有孟仲季,以名十有二月。”《说文解字》释:“孟,长也。”孟在排行中指最年长的;“仲,中也。”仲在排行中是居中的。“季,少称也。”为排行中最小的。“宗”与“佐”同样是自然中神祗的排序。


在《礼记.月令》季冬之末写道:“季冬行秋令,则白露早降,介虫为妖,四鄙入保;行春令,则胎夭多伤,国多固疾,命之曰:“逆”;行夏令,则水潦败国,时雪不降,冰冻消释。”这是说,如果人们违背自然规律去耕作或施政,可能引发的天灾人祸,这也看得出古人对天地自然的观察是多么细致入微啊!


大寒已至,新岁将始,让我们效法古人,用心爱护自己身边的小环境,对大自然升起一点点敬畏之心也好。


https://image.ipaiban.com/upload-ueditor-image-20190120-1547920800154092778.jpg


今日刊发版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