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茶道二十四問  第一部分

(2016-01-11 12:44:22)
标签:

转载

分类: 品茗天涯
原文地址:茶道二十四問  第一部分作者:

[转载]茶道二十四問 <wbr> <wbr>第一部分
明仇英天籁阁摹宋人画册

 

茶道二十四問

南山流宗主  馬守仁 

序言

茶道二十四問原文最早刊載於網絡論壇,當時是一個討論稿,希望借助網絡的形式來宣揚中華茶道文化,此後其它各大網站以及紙媒均有轉載,影響頗廣。那時候大陸茶文化雖然剛剛起步,但風氣尚好,有一些追求茶文化乃至茶道精神的年輕人,雖然對中華茶道不甚明瞭,但“志道”之心卻是有的,由此促成了諸如茶道二十四問》、《茶道二十四》、《冷香齋茶道修習心要這些大型討論題目在網絡上公開刊載、討論,蔚為風氣。經過十年的變化,能夠靜下心來繼續關注中華茶文化的人士漸行漸遠,更不用説追求中華茶道精神了。十年前許多人懷疑大陸是否有“茶道”,現在據説一些茶商連茶文化也開始排斥了,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當人類歷史進入二十一世紀,世界範圍類都在強調文化的影響力時,大陸茶界竟然出現了這種“去文化”現象,尤其值得我們重視。

 

《老子》裏說:“道可道,非常道。”“大道汎兮,其可左右。”大道是無處不在的,是生命的原動力。儒家經典《中庸》裏也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至道離不開百姓日用,是生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學》開篇即言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至於至善。”所謂“至善”,就是究竟圓滿的人生境界。孔夫子甚至感嘆說:“朝聞道,夕死可矣!”至道是如此重要,乃至於早晨聽聞大道,即使晚上死了也值得!這種對於至道孜孜以求的大無畏精神,一直是儒家之根本。

 

至於佛教說的就更明確了,喫茶喫飯是道,穿衣睡覺也是道,乃至揚眉瞬目、屙屎放尿無不是道。有僧人參請趙州和尚:“如何是道?”趙州答:“庭前柏樹子。”(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庭前柏樹子。”(《五燈會元》))所以“道”是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正如《老子》所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強字之曰道。”漢代樂府詩歌《江南》歌唱道:“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大道仿佛出水芙蓉一般,從荷葉田田間婀娜升起,其根本卻從未離開過池沼泥淖。這個根本不是別的,就是我們的真心。

 

茶道也是如此。

 

孔夫子兩千年前曾經教導弟子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論語·述爾》)立志是根本,然後逐漸完善自己的人格學養,從而達到聖賢境地。這個手段就是對於藝能的修習。遊於藝的“遊”是遊刃有餘的意思,也就是“弟子行有餘力則學文”的意思,就是修習。所以藝能的修習是很快樂的,悠哉遊哉,可東可西,可南可北,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最終了悟人生至道。

 

時節冬寒,百物凋敝,偶睹舊文,頗生感慨。百無聊賴之時,香爐茗碗之畔,神思閑雅,乃稍作修訂,並附若干文字於篇首,就算作“序言”罷。

 

年月日,長慚愧人南山子如濟謹序

 

茶道二十四問

 

1. 飲茶有道嗎?

2. 我們飲茶也就是在追求“道”?

3. 茶道的“道”和我們通常所講的“道”有何不同?

4. 日常品飲中有茶道嗎?

5. 煎水瀹茶也是茶道嗎?

6. 您不認為在目前的情況下提倡“茶道”會有些不合時宜嗎?

7. 如此飲茶是否帶有較強的功利目的?

8. 這麼說通過吃茶,人人都可以領悟茶道了?

9. 如何客觀評價中茶道?

10. 我經常聽到茶友談論日本茶道,中茶道,兩者是怎樣的關係?

11. 中華茶道是一個什麼概念?

12. 茶道都分那些流派?

13. 什麼是中茶道精神?

14. 茶道和茶湯有什麼關係?

15. 如何評價茶湯?

16. 我對茶湯氣韻說仍然不太理解,您能詳細談談嗎?

17. 什麽是煎茶道?

18什麽是點茶道?

19日本抹茶道、煎茶道和中華茶道的關係?

20陸羽《茶經》記述的是唐代煎茶法還是煮茶法?

21您前面曾提到茶有九德,具體是哪九德?

22經常聽茶友講“精行儉德”,這是對茶人的要求嗎?

23如何修持茶道?

24什麼是“茶道二十四品”


[转载]茶道二十四問 <wbr> <wbr>第一部分

[转载]茶道二十四問 <wbr> <wbr>第一部分
[转载]茶道二十四問 <wbr> <wbr>第一部分


[转载]茶道二十四問 <wbr> <wbr>第一部分
[转载]茶道二十四問 <wbr> <wbr>第一部分
[转载]茶道二十四問 <wbr> <wbr>第一部分
[转载]茶道二十四問 <wbr> <wbr>第一部分
[转载]茶道二十四問 <wbr> <wbr>第一部分



第一問 首先我想問一個大家普遍關注的問題:飲茶有道嗎?

答:在回答您這個問題之先,我想簡單回顧一下我國的茶葉飲用史。中國是茶的故鄉,茶的原產地;茶樹的種植,茶葉的飲用以及藥用,最早都是從中國開始的。陸羽在《茶經》裏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可見,作為一種益生飲品,茶葉的發現可以上溯到遠古時期的神農氏。傳世的《神農食經》裏就有“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的記載,其中的“荼”就是茶的古字。中華茶文化誕生於兩漢之際,興盛於唐宋之間,歷經元、明、清三代,餘波蕩漾,至今不衰。茶道則創立於我國中晚唐時期至兩宋茶道大興。以上僅僅為茶道文化勾勒出了一個大致的輪廓,但已經足以說明,飲茶確實是“飲而有道”的。從最初的煮飲法到唐代的煎茶法,再到宋代的煎點法直至明清後的沖瀹法,無論是茶品、茶器還是茶葉的烹飲方法,都經歷了一個由粗到精、由生活品飲到精神品飲的過程,茶湯中已融入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情懷,我們品飲茶湯已經不是單純的品飲其香其味其氣韻了,而是在品飲文化,品飲歷史,品飲中華民族延續五千年的精神文明這就是“道”,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之“道”。因此,我可以明確地告訴大家,茶中有歷史,茶中有文化,茶中有人生,茶中有道。

 

第二問 我可不可以這樣理解:在飲茶過程中,始終有一個“道”存在著,我們品飲茶湯,也就是在追求“道”?

 

答:飲茶的過程實際是品飲茶湯的過程,下文凡提到“茶湯”一詞,都是指飲茶而言。(關於茶湯一詞,我在“茶湯說”一文中已有界定,大家可以參看。)我們認為茶湯和“道”是不可分割的,品飲茶湯即是品飲茶道。不是說我們在品飲過程中另有一個“實相”即“道”存在著,我們品飲茶湯,是為了追求這個早已存在的“道”。這樣的認知是不正確的。要知道茶湯和“道”非一非二,兩者不可分不可離,不可以把茶湯和茶道區分開來,更不可以將道高高“懸掛”於茶湯之上,這正是“茶道”一詞的精微意義。

 

第三問 杖缦壬摗5胰杂幸苫螅翰璧赖摹暗馈焙臀覀兺ǔKv的“道”有何不同?

 

答:只所以有疑惑,是因為我們現代人頭腦太複雜,考慮問題太周全了,所以才生出這樣或那樣的疑惑。譬如對於“道”的認識,有人以為“道”是宇宙法則,是萬物的生成主宰;有人以為“道”是“實相”,是存在於事物背後的真實存在;也有人以為“道”只是人們的一種精神追求;也有人則斷然否定“道”的存在等等。關於“道”是否存在或以什麼樣的方式存在,我在這裏不作解釋,因為“道”是要修證的,不但超越了語言思維,也脫離了具體事相,也就是世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因此,“道”決非言辭或思維所可企及,更不可著相求道。古德講:大道透長安,一個“透”字,說盡了“道”的奧秘,值得我們細細回味。

 

(插問:那麼茶道的“道”就是人們常說的那個“道”嗎?)

 

回答是肯定的。無論是道家的道,抑或佛家的道,乃至於儒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其實都是相通的,道只有認知程度上的差異,而無本質的差別。所以《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差別是對道的認知程度的差別,道還是道,沒有增多,也沒有減少。所以禪宗裏說:平常心謂之道中庸》裏講: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可見道是很平常的,就在我們的生活日用中,就在眼前的這一碗茶湯裏。應用到茶事上,所謂生活日用就是指茶人每天的茶事過程從汲水燒火開始,從煎水烹茶開始,這就是茶道。正如日本茶道之集大成者千利休在《南方錄·覺書》篇所說的那樣:“所謂茶道,不過燒水點茶而已。”所以我經常強調,大家如果對茶道感興趣,就要從煎水瀹茶具體的茶事過程做起,從正坐開始,從折疊茶巾、抹拭茶碗、茶則開始,從烹飲一碗茶湯開始。茶道修習首先要從生活日用做起格物致知,身體力行,這樣才能對茶道精神有所了悟。換句話說,茶道是要體悟和修持的,不經過具體的茶事修習過程,是很難體悟茶道精神的。

 

 

第四問:日常品飲中有茶道嗎?

 

答:談茶論道離不開生活日用,離不開日常品飲。日常品飲所品的就是道。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具體的茶事修習過程,同時也是茶人自我完善、自我認識的過程。茶人通茶湯而悟道,這過程就稱作茶道。或者簡單的講,對茶的覺悟就是茶道。由此可見,茶道在很大程度上屬於修證範疇,是要實修實證的,不僅要在“理”上認知,更要在“事”上修證,而非僅僅停留在認知或研究的層面上。修證就是要在日常品飲中修證汲水、搬柴、燒火、備茶,都是茶道修習的範疇甚至洗滌茶器、清掃茶室,也是茶道修習的一部分。

在日常品飲中修證的關鍵就在於要以平常心品飲。

所謂以平常心品飲,就是不刻意,不做作,一切任其自然,妙在自然天成。不要在品飲中投入過多注意力,不要在品飲中夾雜過多個人情感,更不要將“禪”或“道”等理念帶進日常品飲中,總以自然天成為根本。茶來飲茶,水來飲水,無取捨心,無揀擇心,如此,才叫作以平常心品飲。

 

(插問:這豈不是和您前面講的茶道修持相矛盾了嗎?)

 

其實並不矛盾。對“道”的尊重和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天成是一致的,所謂大音希聲、大巧若拙、大道無礙,都是這個道理。如果說對“道”的尊重是立意的話,那麼以平常心品飲就是修持了,只有將兩者很好地結合,我們才可以說:日常品飲中有茶道,煎水瀹茶就是茶道。


第五問 煎水瀹茶也是道嗎?

 

答:是的,煎水瀹茶的過程就是修習茶道的過程我們所說的日常品飲就是指煎水瀹茶等具體的茶事程式,茶人應該從焚香、器、汲水、添炭、煎水備茶、投茶、瀹茶、分茶、飲茶這些具體的茶事程式做起,認真對待,不懈怠,不敷衍,不可因人事而荒廢茶事,不可等閒空過。尊重茶,尊重水,尊重茶湯,尊重茶器,尊重茶事,尊重他人,這是茶人應該具備的態度。不可粗心大意,不可一日無茶。煎水瀹茶要用心,不是只用一心,而是要用飲茶的“六度心”:恭敬心、持戒心、忍辱心、精進心、禪定心、平常心稱作飲茶六度心。真的用心去做了,離領悟茶道也就不遠了。不可以一心兩用,更不可以有是非心、競爭心、浮躁心、功利心諂曲心、虛僞心等,如果用這樣的心境去操作茶事,不但不能領悟茶道,恐怕連茶味也品嘗不出來了。

 

第六問 說實話,我喝茶就是覺得茶好喝,根本沒想著還要悟什麼“道”,您不認為在目前的社會環境下提倡“茶道”會使有些不合時宜嗎?

 

答:您的說法有一定的代表性。不可否認,許多人都是從喜歡喝茶才逐漸關注茶文化甚至茶道的。我們知道,茶是一種健康飲品,茶裏面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以及其有益人體身心健康的有機化合物,如茶多酚、氨基酸、有機酸、維生素等。這些物質能促進人體新陳代謝,消炎解毒,養顏美容,並具有清心益智、軟化心腦血管和預防癌症的功效。美國一項最新研究結果表明,經常飲茶還具有延緩衰老的功效,因為茶湯裏的茶多酚物質能有效清除人體多餘的“自由基”,起到延緩衰老的作用。這些還都屬於較低層面品飲法無非是爲了解渴和保健

 

茶不但是一種健康飲品,更是一種精神飲品,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茶是一種“國飲”。茶裏面融入了中華民族非常豐富的歷史文化內容和人文精神,沉積著非常厚重的東方哲學和智慧,是一種可以載道的奇妙物質,我們為能擁有這樣寶貴的人類財富而自豪。所以我認為,如果可能,我們飲茶時應從較低層面向較高層面跨越,這樣不但能更加品飲出茶湯內涵,對於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也有益處,何樂而不為呢?

至於說在目前的社會環境下提倡中華茶道精神是不是符合時宜,我個人認為雖然時機不成熟,但值得我們努力去做,也有些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味道,如果這也叫做不合時宜,那我寧願作一個不合時宜

昔日東坡居士貶居黃州,茶飯後鼓腹而行,侍女朝雲笑道:學士肚子裏裝的什麼,這樣摸來摸去的?東坡笑道:沒什麼,只是一肚皮的不合時宜!

一個社會,如果這樣不合時宜的人士多了,文化才能張顯,才能開出至善至美之花。

 

第七問 聽您說了這麼多,我都有些糊塗了:如此飲茶是否帶有較強的功利目的?這豈不是違背了“平常心即道”的茶道精神了嗎?

 

答:您的說法有一定道理。茶時不能帶有任何功利目的,哪怕是籍茶悟道之心也不可以有!杖缢裕匠P募词堑溃绻灰云匠P某圆瑁鴰в邢喈的功利目的,譬如說“喫茶悟道”“茶禪一味”等等,是不能道的。如能暫時忘卻機心,也就是真正意義上的茶了。茶時只有去掉競爭心浮躁心功利心,而代之以清淨心、平常心、無人我心,這才叫做以平常心茶,才可以籍茶悟道。也就是《道德經》裏說的:“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說得徹些,“不爭”本身也是“爭”,唯有連這“不爭”之心也去掉了,才是真正的以平常心茶。 

然而這些依然都屬於思辨範疇,我一向不主張在茶事修習過程中使用這一類思維方式,因為茶道是要修證的,和思辨無關,甚至和語言無關。 

至於茶過程中的一些必要的程式我以為是應該有的,一些有關茶的清規、禮儀、法規等也應該有,茶人對這些東西應該尊重。茶人只有通過這些具體的茶事修習程式和禮儀,才能約束自我身心,從而對茶道有所領悟。茶人對於“道”的追求有時是近於苛刻的,因為矯枉必須過正,否則,無茶道可言。在這一點上,我個人是始終堅持的。其中深意,識者必能明察,無需如多言。

 

(未完待續)


 





[转载]茶道二十四問 <wbr> <wbr>第一部分

[转载]茶道二十四問 <wbr> <wbr>第一部分

[转载]茶道二十四問 <wbr> <wbr>第一部分

[转载]茶道二十四問 <wbr> <wbr>第一部分
[转载]茶道二十四問 <wbr> <wbr>第一部分
[转载]茶道二十四問 <wbr> <wbr>第一部分
[转载]茶道二十四問 <wbr> <wbr>第一部分
[转载]茶道二十四問 <wbr> <wbr>第一部分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