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笔墨博物馆9月22日墨缘雅集诚邀墨友光临

标签:
文房四宝笔墨博物馆雅集忽雷枕雷阁刘鼎川汪凡上墨曹素功文化 |
分类: 六艺文房 |
上海笔墨博物馆9月22日中秋同赏枕雷阁墨缘雅集诚邀墨友光临
上海笔墨博物馆9月22日将举办首届墨缘雅集,本次雅集的主题是“中秋同赏枕雷阁”诚邀墨友光临
主题:中秋同赏枕雷阁
时间:9月22日(中秋节)上午10:00至下午15:00
内容:1,邀请枕雷阁主人刘葱石后裔刘鼎川先生讲述大小忽雷和枕雷阁的传奇故事。
细则:欢迎收藏有枕雷阁墨的墨友们带墨品来参加交流,并欢迎大家带自己的珍藏墨品来交流观赏。
费用:200元(包括餐费及题签、对联、照片等费用)
人数:10人内
报名电话:13601982768汪经理
特别说明:刘鼎川老先生今年已经83岁高龄,是汉室第73代孙,游于艺显于医,是一位性格爽朗、学识渊博的老人,日常还在上海多个民间书画组织担当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是多个书画协会的会员。上海笔墨博物馆今后将陆续不定期举办专题雅集活动,欢迎墨友们积极参与,感谢大家!

上海墨厂《枕雷阁》仿古藏墨简介
忽雷
早在公元4世纪时,印度西部的阿旃陀壁画中,已有了琴身呈棒状、梨形的琵琶。汉魏以来,西域乐人通过“丝绸之路”奔集中原献艺定居,带来了经由龟兹而传入的西域曲项琵琶。
公元8世纪时,在我国的南诏(古代云南大理一带),曾流传着和忽雷相像的乐器——龙首琵琶。这种棒状梨形的龙首琵琶,于贞元年间经四川成都传入长安。《旧唐书·南蛮传》载有:“唐贞元间(公元785年—804年)南诏乐器有龙首琵琶一,如龟兹制,而项长二尺六寸余,腹广六寸,二龙相向为首,有轸柱各三,弦随其数。”
晚唐段安节《乐府杂录》和北宋钱易《南部新书》所载,公元780年(建中元年),唐德宗李适登基皇位,当朝宰相(一说为镇海节度使)韩滉出使四川,于骆谷偶得一坚实、贵重之奇木,请名匠制成二琴,名为大、小忽雷,奉献皇帝李适。《南部新书》记此史实较详:“韩晋公(即韩滉)在朝,奉使入蜀。至骆谷(在今陕西省咸阳地区周至县西南)山椒,巨树耸茂可爱,乌鸟之声皆异。下马,以探弓射其颠,枝柯坠于下,响震山谷,有金石之韵。使还,戒县尹募樵夫伐之,取其干,载以归。召良匠斫之,亦不知其名。坚致如紫石,复金色线交结其间。匠曰:‘为胡琴槽,他木不可并。’遂为二琴,名大者曰“大忽雷”,小者曰“小忽雷”。因便殿德皇言乐,(滉)遂献大忽雷入禁中所有,小忽雷在亲仁坊里。” 我国唐代制造的大忽雷和小忽雷杰作,现仍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大忽雷传为唐以后所仿制,小忽雷则为唐代珍品。
到唐文宗李昂(827~840)时,小忽雷仍藏内府之中。公元841年,武宗李炎即位后,追怨文宗嫉恨士良,凡乐工、内待受宠者,都要受到诛贬之罪,弄得乐府空荡,小忽雷也不知流落何方。
直到清康熙三十年(1691)时,著名诗人孔尚任(1648~1718)才在北京得到小忽雷,并在小忽雷的一对牙轸上,刻着他的题诗。据清代文人桂馥(字未谷)的《晚学集》记述,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孔尚任去世后,其子携琴入都,遗于道左,为王斗南得之。王氏在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之前,又将小忽雷赠与孔泗源。后又由嘉兴的伊汤安处转至桂林的亲缘继昌所藏。嘉庆二十五年(公元 1820年),继昌将小忽雷赠与山东诸城名士刘燕庭,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刘氏嫁女,小忽雷又作为嫁妆,归华阳的卓海帆所有。宣统二年 (1910年),安徽贵池学者刘世珩(1863年—1926年),由北京的卓家购得此琴后,将其斋名为“小忽雷阁”,邀请近代文学家林纾(1852年— 1924年)作《枕雷图记》,他自己也作有《小忽雷传奇跋》。刘世珩去世后,族人刘子鹤自称与其有债务,将小忽雷拐骗到手,转售英商。后又为浙江湖州南浔名收藏家刘晦之所有。
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文物部门才从刘氏老人处,收购到这件流传民间千余年的古代乐器小忽雷,调拨给故宫博物院收藏。这件稀世珍品已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