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力荐】转发:无著菩萨传

(2010-07-19 18:13:24)
标签:

无著菩萨

索达吉

堪布

喇荣

益西坚赞

佛法

佛教

传记

入行论

文化

分类: 半僧精舍

无著菩萨传

益西坚赞大师 著

索达吉堪布 

 

无著菩萨吉祥贤降生于吉祥萨迦寺西南方二由旬半处一名为扎嘉之地,此地周围遍布白色山岩,其上有辽阔丰饶的牧场,下边则是平坦肥厚的农区,整个地区完全被翠色欲滴的草原覆盖,犹如一块温润剔透的蓝宝石静静地铺在大地上,让人顿生无尽的悦意。其父名功秋华,其母则叫琫准,藏历木羊年1295年),尊者伴随着种种瑞相诞生于此世间。当其初入胎时,母亲就在梦中看到观音菩萨融入自己的心间,而当他出生时,外境中亦显现出各种与观音菩萨有关的征相:此地以前从未曾出现过的妙香飘满虚空、充盈大地;悦耳动听的乐音传遍诸方;大地震动;天空中降下花雨;当地民众从来没有目睹过的鲜花、草木自此繁盛生长……其后则为他取名功秋桑博(宝贤)

出生后,他的身相即具有佛菩萨的相似相好,众人都说他就像能给眼目带来清新感受的甘露一般令人赏心悦目。降临人间之后,他与生俱来的寂静、调柔、温顺、正直、慈悲等心性品质就逐渐散发出来,以至在他很小的时候,其行为表现之水准就远超一般凡夫之所作所为。若究其原因,当属无量生世以来,尊者一直串习如海般之二资粮所致。幼年时,从他的日常举止当中即可看出非常稀有的一种未来发展趋势。比如,有一天,当功秋桑博正躺在母亲怀里时,突然刮起了一阵狂风,狂风夹裹着树枝直上虚空。孩子见到后立刻大哭不止,母亲问他为何如此难过,他就用小指头指着天空说道:“一个有情被卷到空中去了。”母亲连忙安慰他说:“那不是有情,那是树叶。”听到这句话,小功秋桑博才停止了哭泣。又有一次,秋天里的某一天,当天地冻天寒并降下大霜,功秋桑博上午离开家到外面走动,结果等他回到家中时家人发现他的衣服不见了。父亲急忙问他:“你的衣服呢?”他则回答说:“碰到一些非常可怜的众生,见它们被严寒逼迫,我就把自己的衣服给它们了。”父亲为了查证就带着孩子一起去看个究竟,结果当他们来到一处遍满蜘蛛的坟堆时,果然发现在那些快冻僵的蜘蛛身上正盖着功秋桑博的外套。为防止衣服被风吹走,孩子还在衣服的四周压上了一些石头。

童年时的尊者即具有如是轻自重他的菩提心。

他有时会说:“我要修行。”言罢即依毗卢七法之坐式安坐且思维法义,他就这样经常以圣者之行为度日。有时他也会哭,每当此时,家人便把经书拿给他,而他随即就会停止哭泣并面露高兴之色。别的孩童打他时,他只是哭一哭而已,根本不会还手打对方。后来,一个名叫蒋阳顿有坚赞的人将他迎请到萨迦寺,并问起过他这些事情是否属实。尊者当时回答说:“尽管大家都有这种说法,但我却想不起来了。不过,每当碰到有人对佛法表示不恭敬时,我的心里就会很难受。小时候,我的嗔心就很少,慈悲心倒很具足,别人行善时我都会随喜其功德。因为这些原因,我对任何人都不会恶语相向。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有天在萨迦嘎颇门口,一人没有任何理由地故意打我的头,最后打得头上都起了大包,即便这样,我还是没对他生嗔恨心。跟其他小孩做游戏时,如果他们输了,我当时反而会因此而心里痛苦并哭泣不已;如果自己输了,心中反倒没有任何不愉快的情绪。与伙伴们捡柴火时,他们若拾到了我却未捡着,此时我一点也不觉得难受、痛苦;如果自己捡到了别人却都没捡到,我就会担心他们父母会因此而责骂他们,想到这,我一定会把自己捡来的木柴分给大家,有时也会帮他们捡一点儿。回想孩提时代所玩的那些游戏,大多不出建造佛塔、讲经说法、禅定等项内容,基本上都是在以善法度日。”

尊者父母去世得很早,5岁时他就被外祖母抚养了。住在姥姥家时,他经常都要放羊,当时因为要交税,姥姥不得不杀掉一些羊只。每当看到有人在杀羊时,他心里便明白又到了给官员上缴羊肉的时候了。当那些人拖着羊群奔向屠宰场时,他边哭边生起不可遏制的悲心。虽说拉着那些人不让他们走,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长时间拖拽着他们后,尊者最终往往会哭昏过去,而那些羊还是会被送到断头台上。经历了这些事后,尽管姥姥对他依然疼爱有加,但他对人世间的种种虚情假意却生起了强烈的厌烦心。9岁时,他终于从放羊之地逃脱,并来到了叔叔仁钦扎西所在的萨朗寺庙。在那里,他开始学习文字、诵经等,不管所学为何,他总能做到过目不忘,当时的人们都称他为不凡之人。

想到以前的高僧大德都是在佛陀的教法下出家、守持清净戒律并精进闻思修行,尊者便来到萨朗寺诸上师面前请求也能让他追寻前辈的足迹前行。结果,于14岁那年,他终于圆满了自己的心愿:是年六月初八上午,萨朗寺喇嘛欢巴上师为其作轨范师,堪布仁钦华桑当他的亲教师,仁钦多杰上师则担当了日晷师一职,尊者如是于圆满僧团中受了沙弥戒,并得法名桑博华(贤吉)。当其时,前未曾有之妙香遍满大地,悦耳音声缕传来,天空中降下花雨,诸如此类的吉瑞征兆皆为当地民众所耳闻目睹。尊者尚在诸位上师前庄重承诺:今后纵遇命难,亦要守持住清净戒律!

遵循前辈大德的行持风范,受戒后,他即舍弃一切今生琐事,开始精进、专注于闻思如来经典,并背诵经文且思维法义。对家乡的财富、受用、眷属等,他一概无所贪求,为报答叔父仁钦扎西当初对自己的收留、照管之恩,他将属于自己名下的田地、屋舍全都赐给了他,并教诫他说:“从今往后,你要好好行持善法,对毫无实义的世事万不可执著牵挂。我的田产,再加上原本就属于你自己的,这些财物已足够维持你日常生活之用。若还觉生活无着,那我即便化缘也会供养你。不用担心,认认真真修持就是了。”

尊者曾反复思考过这一问题:即所谓佛法必须以讲经说法以及实修来弘扬、护持,也就是说,通过闻思、讲辩以持守教法;通过修行以持守证法。每念及此,他便发愿要拼尽全力深钻阐释如来教法密意的诸大经论,并及祖师大德解释它们的著疏。怀着这种信念,15岁时,他便来到渥东艾森寺之分院艾悟佛学院,并投师根迦上师门下,从其精研《阿毗达磨杂事集》。因他与生俱来就具有调柔、寂静、安忍、慈悲等心性特点,为防止别的道友生起嫉妒心,他就故意在人前摆出一副特别孱懦、低劣的神态。不过,不管尊者自己如何伪装,无数生世以来串习善法的功德力却让他的智慧远远超越常人通过多年精进才能得到的那点儿智慧境界。某次,一个名叫蒋阳荣巴尼玛坚赞的人对寺庙里的僧人供斋,在庙里所有年轻聪慧的僧人们聚集起来以后,他向大家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俱舍里说无贪受是痛苦,那么我请问,既然已无贪爱,痛苦又从何说起?何况无贪又直接与痛苦相违。”对此问题,当时在场的众多僧众竟无一人能予以解答。

尊者知道后就对那人回答说:“《俱舍论》中讲有些声闻阿罗汉虽然没有了具贪之烦恼,但却摆脱不了业力所致的痛苦感受,故无贪受与痛苦并不相违。”如此回答后,所有大智者皆深感稀有。南扎上师当即赞叹道:“你的回答无有丝毫拖泥带水之处,确实已与无著菩萨无二无别,完全堪当第二无著之美誉,理应成为众人的礼敬处。”自此之后,人们便称其为渥东无著。

他对《弥勒五论》、《瑜伽师地论》、《二律仪论》、《八品论》[1] 等论著中所阐发的道理一一通达无碍,恰似印度无著菩萨一般。同时,他亦深解《入菩萨行论》、《学集论》、《经集论》、《龙树六论》等论典的旨趣。将这些论著全部掌握后,尊者又想将因明理论了然于胸,于是,他又来到吉祥萨迦寺,并拜著名修行者雄甲上师为师,从其学习《因明七论》、《集量论》等因明专著,并尽皆了悟,尤其对《定量论》更是用心颇深,且理解透彻。法胜论师以及庄严、天自在慧、释迦慧、伽那些等诸大论师所造的因明注解,不论从文字还是意义角度,他都可称通盘解悟,就像当初的法称论师一样。大菩萨自己也曾说过:“我本人比较懈怠也不怎么精进,但在我的智慧面前,万法皆可被同时通达。”他有时即会以这种玩笑的方式道破天机。如是修学后,尊者最终彻底明了了二圣六庄严所有论著的精义。

23岁时,他以云游僧的身份前往后藏各大寺庙进行辩论。对那些执持邪见者,他以教证理证将其各个击破;对那些坚持正见者,他则予以摄受,并同他们一起云游四方。当时的人们都纷纷议论说:“像渥东无著这样的大智者,以前从未出现过。”

在他30岁的那一年,也即藏历木鼠年,十月六日上午,以堪布香森仁钦衮为轨范师,南卡桑给为羯摩师,更嘎坚赞为屏教师,夏嘉香秋为日晷师等,在如是具足所要求之数量的僧团中,尊者于艾悟佛学院受了近圆戒。从那时起,他就对四部毗奈耶中所宣讲的有关开遮持犯之种种规定严持不犯,他就好像优波离尊者又亲临雪域藏地一样,成为了持戒精严之僧团的顶饰。

32岁时,蒋阳多有及其眷属、更嘎坚赞上师、更邦朗卡扎、香森仁钦衮等人劝请他担当达热寺住持一职,尊者拒绝了。后来,那巴琼帕坚赞、仁钦西日本巴也劝请他接受住持之职。面对众人诚恳、认真的请求,他担心若再拒绝就会有违背上师教言之嫌,思前想后,尊者最终还是挑起了达热寺住持这一重任。后应以香森仁钦衮为主的诸大上师、善知识以及下擦瓦的善知识、僧众之请,他到那里创办了艾热佛学院。

多年以来,他对所有众生皆如母待独子一般慈爱怜悯,从未曾退失过片刻的轻自重他之菩提心。

为了弘扬佛法,他一直未间断过讲经说法,每次传法时,他总爱同时开讲《现观庄严论》、因明、《阿毗达磨杂事集》、《经庄严论》、《宝性论》、《入菩萨行论》这六部论典;除此以外,于相应时间内,他还适时宣说显密佛经并及注疏;在以蒋阳顿有坚赞为主的众多善知识面前,他则广讲甚深窍诀。因担心会对闻思造成障碍、影响,对超度等法事他一概予以拒绝。尊者就这样尽心尽力地弘传佛法,依凭其菩提心之神威,每次讲法时,他都能做到吐字清晰、不会掉字或遗漏,并因之而使其所说极富吸引力,且易于使弟子生起定解。尊者语言的慧光遣除了弟子们心灵的愚痴晦暗,同时也开启了他们智慧的心莲,一生中,他培养出的得意高足共有十位,至于其他的大智者则举不胜举,其名声诚可谓遍满整个大地。尊者即如是刹那也不散乱地弘法利生,在达热寺的七年时间里,他始终保持着这种心不外散的状态。

38岁时,蒋阳顿有坚赞劝请他造《经庄严论》的注疏,著作完毕后,他如是说道:“如果写明此书乃由蒋阳顿有坚赞劝请而造,别人就会认为那就像说空话一样(此句句意不明)。”故而书成之后,他并未写上劝请者的姓名。《经庄严论注疏》经过一番辛苦努力后,终于圆满完成了,它是尊者所造的一部大部头著作。以后,他又造了《宝性论注疏》。

当时,一位名叫者嘉的上师劝请他造一部《入菩萨行论释》,恰在此时,许多大智者聚集于邦·洛近登巴[2] 译师处向其询问当今时代谁最精通《入行论》这一问题,因众人对此事历来众说纷纭,比如有人就认为杰顿巴大师最了解此论的真义。而译师则评价道:“于藏地而言,对《入菩萨行论》最为精通者当属果仓巴、无著上师二人,其对《入行论》了解之深似无人可比,二人的相续中已具足此论的全部意义。”

在渥东讲经说法时,他经常都会用自己的财物资助一些上师、道友,有人曾请他想一个能招财、守财的良策,菩萨当即就干脆地回答说:“以邪命求财绝对不应理,因其不符合佛陀教言,亦与前辈高僧大德的行持背道而驰。前人舍弃今生一切意乐与无意义之行为,他们所言所行完全合于佛陀教言与法度,并严格护持三戒;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广行菩萨道。因此说,如果想要有所行持的话,那就一定要按照我的行为规范如理而行。”他随即便开始宣讲《佛子行》。为使自他众生尽皆趋入佛子之行持,他在每一颂词结尾都加上“佛子行”三字,以此方式最终圆满创作了由三十七颂组成的不朽名篇《佛子行》。后上房顶校稿时,他把文稿放在面前,就在此刻,一阵狂风突然平地刮起,瞬间就把法本席卷而去,一张纸都没给尊者留下。但他不灰心,又重新依照心中所忆将其整理了出来。如今,《佛子行》早已是传遍诸方,其缘起还应追溯至那场大风所导致的突变吧。

正因为大菩萨发心极为广大,故各宗各派之修行人都对他非常崇拜,并十分仰慕其教言中所流露出的智慧,特别是对《佛子行》更是赞不绝口,以至本论流传久远、影响力深广,确实称得上世代风行。不论何种身份者,见之都会恭敬合掌;虽说有人未能如理秉承教言、依而实行,但他们也对本论有敬信心,并将之当成发愿时的殊胜对境,这些都是现量可见的事实。有次尊者生了重病,弟子们请他留下遗书,他则毫不迟疑地回答说:“我的遗书就是《佛子行》!”

大菩萨守持如来一切教法的宏愿实际上已得成就,善财童子当初曾依止过一百多位上师,与其相似,无著菩萨一生中也依止过四十位善知识及两位无与伦比的如意宝般的根本上师。具体说来,他们分别是:

广闻博学时曾依止过的十位善知识:14岁时,在一名叫蒋阳昆顿的上师前闻听发心、般若、因明、俱舍、大威德、佛母修法、不动佛修法等;于根迦上师前闻听《阿毗达磨杂事集》等与弥勒菩萨有关的论典;于嘉样尼玛坚赞前听受《定量论》;在萨迦派大智者雄甲上师处从其闻受《因明七论》及注解;在扎西衮上师前听闻《阿毗达磨杂事集》;在阿阇黎释迦香秋前听受《现观庄严论》;又于卓比地方的量士夫索南衮面前听闻《广般若》、《般若八千颂》及《般若八千颂释》等经论;在蒋阳牙吉前听受《般若二万颂》、《般若八千颂》等般若方面的经论及《瑜伽师地论》等论典;还在邦·洛近登巴译师前听受了《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阿毗达磨杂事集》、《能仁密意庄严论》、因明理论、羯磨事业、《缘起经释》以及《中观次第修法》等中观方面的论著,还有《时轮金刚续释》、密集金刚修法、《般若八千颂摄义》及注释、《菩萨论道》、《辨五蕴论》、十一面陀罗尼、佛智足尊者所造《摄集经释》等;第十位善知识则是果仁钦桑科,他为尊者教授了《阿毗达磨杂事集》。

对无著菩萨恩重如山之十位善知识是:桑杰文上师,尊者5岁时曾于萨朗寺在他面前接受了胜乐金刚灌顶,人们普遍认为,在接受灌顶的同时,他即认识了心的本体;在萨朗寺的仁钦欢巴、仁钦华桑堪布面前学习别解脱戒律及其学处;在多德瓦上师处修习尊胜修法、陀罗尼咒、度母四曼茶罗、二十一度母修法等,并获大威德猛修灌顶、开许灌顶以及月幢菩萨所造《八食子仪轨》、《五钉教言》、《修心宝顶》等传承;又于喇嘛那巴上师琼帕坚赞前接受、听闻有关瑜伽方面的灌顶、窍诀及甚深法要;另一位大恩上师即是香森仁钦衮堪布,他在堪布面前接受了胜乐金刚、度母、大轮续、喜金刚、黑敌、无量寿及普明佛灌顶,并听闻了《能仁密意庄严论》、三种《摄大乘论》、《弥勒五论》及其注释、《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且前后六次听受发心仪轨,又于其前得到了尊胜开许灌顶、玛哈嘎拉灌顶、阿且目食子灌顶、食子仪轨等;在上师热巴仁钦朗前听闻了文殊真言修法,后依而实修,结果其辨别智慧大大提高,尊者自己就曾说过,“现在已能背诵《般若十万颂》了”;又在大堪布甲渥华桑前闻受《三精华》、《大圆满心性休息》等触部法门(无垢光尊者所造)的一百个窍诀;于日巴华习前听闻有关赞叹大手印方面的相关法要,如那诺六法、俱生大手印等;还有一位大恩善知识即是更邦南卡扎巴上师,于其前,尊者得到过两次胜乐金刚灌顶,还有马鸣菩萨所造的《本生传》、《学集论》、《经集论》,以及恒河大手印等法要。这位上师具有殊胜的预知未来的神通,某次他曾计划为自己造一所屋宅,当他与众人正就房屋的具体设计方案商讨、研究时,恰好无著菩萨也在场,上师就边笑边对他说道:“你可能会想这个老僧人肯定老糊涂了,要不然建这么大的房子干什么!不过我告诉你,谁享用它还说不定呢。”结果房子盖好后,上师只在里面住了一个冬天就示现生病了。他当时一面迎请尊者入住其中一面对尊者交代说:“我有四句话,你一定要记住:第一,我未死之前,你应守在我身边;第二,我死之后,于四十九天之内,你要日日为我修持仪轨;第三第四,等我死了,这所房子还有粮食都供养你,你必须接受。”尊者后依教奉行,他将青稞大多用于为上师举行的法会上,至于所接受的其他遗产则完全按照上师的遗嘱处理。他后来曾说过:“此房竣工后,上师只住过一个冬天,而我们则享用了三十多年,看来上师了知未来的神通的确厉害!”

在其前听闻过甚深法要的十位大善知识是:大上师根洛,尊者在他面前听受过发心仪轨、《佛子妙答》、《入菩萨行论》等法要;增巴云登嘉措上师,于其前得到过《大论续》、梵文度母法、不空成就罥索法等法门;多杰华上师,乃增巴云登嘉措之兄,他向尊者传授了《五钉加持》、《亲友书》等传承;任耶瓦上师,从他那里,无著菩萨听闻了行菩提心法门、《弥勒五论》及其注疏、阳贡巴所造三山法、《喻法宝积书》、《窍诀宝积书》等;江华阳顿有巴,在这位上师前,他得到了度母及大乐一髻之灌顶,还有发心仪轨、萨迦派不共之上师瑜伽、大中观引导文等法要;布敦大堪布,于其前闻受了胜乐金刚、密集金刚灌顶,以及《吉祥胜续》、金刚萨埵灌顶、黑尊者修法、事业法之注疏等;十位善知识中尚有一位索南坚赞法王,他在法王座下接受了发心仪轨、度母灌顶、三部芝悟巴法门、胜乐金刚胜供法、《胜乐金刚生戒注释》、森巴译师耳传法、旃扎古昧所造《尊胜佛赞叹文》等传承、灌顶;热萨上师索南岭珠,他为尊者传了黑阎罗王灌顶与窍诀;洛桑上师,他给无著菩萨传授的是朗日塘巴格西所造的《修心八颂》;还有一位善知识则是修瓦类堪布些嘉智,他向尊者传授了观音菩萨法门。

于其前修习广大清净行之十位善知识是:德些更嘎坚赞、开增钦波、索罗大上师、夏巴更索上师、希file:///C:/DOCUME%7E1/DFYUEQ%7E1/LOCALS%7E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坚赞、章波龙的堪布土吉希 file:///C:/DOCUME%7E1/DFYUEQ%7E1/LOCALS%7E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华齐阿阇黎、堪布索朗桑给、嘉波华上师、南卡桑给上师等十位,尊者从他们那里都得到过法益。

至于无与伦比的如意宝般的两位上师则分别为:一切佛法之顶饰、一切利乐之源泉、大阿罗汉之化身、住于清净地之大菩萨——大堪布索南扎巴,在他面前,尊者得到过一切经续之精华、一切窍诀之醍醐、一切如来之妙道——大乘修心法门。得此法门时,因二人有无量世的师徒因缘,故尊者的两种菩提心就像夏季涌泉一般汩汩涌出、不竭增盛,他的空性大悲藏犹如汹涌之波涛一般,最终全部汇入自他二利的汪洋大海中。对无著菩萨无误开示菩提正道的大恩上师,尊者观其为如意宝般,与真佛无异,并对之生起了无伪的恭敬心。初见堪布如意宝时,他就有种与拜见真正的大圣者无丝毫区别的感觉,恰似阿底峡尊者一闻金洲上师之名号立刻就双手合十且泪流满面一样,他在每次提到仁波切的名字时,立即都会恭敬合掌并热泪盈眶。他曾赞叹说:“我的上师所具有的悲心,任谁也无法相比。”故尊者自始至终都把堪布当作如意宝一般虔诚顶戴。于此上师前,他还得到过苦乐道用法、不空成就罥索法、药师佛开许灌顶及仪轨、《戒律根本律》、洛炯玛及具光佛母陀罗尼咒、阿底峡尊者所著《发心仪轨》、则达日等上师所造的《百法论》、杰中更瓦所造法要等法门。菩萨在上师前首先学习并精通五明,中间又具有并修行空性正见及无缘大悲心,获得殊胜成就后即开始不断饶益有情。

另一位无与伦比的如意宝般的上师则是与金刚持佛无二无别的仁钦西日本巴尊者,在他面前,菩萨听闻并得到了时轮金刚灌顶、六加行引导等有关甚深密法方面的法要,尤其是三世诸佛唯一之妙道、一切大菩萨心之精髓——两种如意宝般的菩提心,故尊者对上师的信心与恭敬心与日俱增。他曾说过:“我相续中的大悲心乃依如意宝般的西日本巴尊者之加持方才得以生出。”因此,每提及恩师他就常常情不自禁地流下热泪并恭敬合掌。有一次,上师对尊者说:“到我跟前来。”然后就给他传授了以耳传耳、以心印心、能使巨大成就不断涌现、并且其本身的加持云雾缭绕不散、能使罪业深重者强行成就、令利根者即生成就、中根者中阴阶段成就、下根者也可于七世或十六世得到究竟解脱的空行母口气尚未消失的观音实修法门、俱生大手印法,并将缘起法门、略灌顶以及八关斋戒修法也一并传授予他。上师并且慈悲加持,为他创造了日后弘法利生之事业可达于广大无边之境地的缘起。从此以后,菩萨即按照《俱舍论》中教示的修法次第,在清净戒律的基础上,一步步闻思修行。对显密之道,他先依靠闻思断除了一切增益;遵循前辈高僧大德之行持风范,他又前往寂静地一心一意专心修炼。

尊者后将渥东艾悟达 file:///C:/DOCUME%7E1/DFYUEQ%7E1/LOCALS%7E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3.gif 道场交给大弟子坚赞桑给。在他讲经说法时,蒋阳顿有坚赞及其眷属请求他能作艾悟的住持,对此尊者回答说:“我可以给你们另请一位上师。”随后他便前往萨迦寺,并对邦·洛近登巴译师说:“请你务必到艾悟作住持。”译师非常欢喜地回应说:“无著上师,你带来的消息令我深感受用,以前,我的上师雅德桑给坚赞未能拥有此道场,(而今我却得到了,)我看我们明天就出发吧!”在邦·洛近登巴译师到达艾悟的当天,尊者将《瑜伽师地论》等法本供养给他,自己就想趁此机会去寂静地苦行实修,为此他特意吟诵道:

“散乱如不净物应抛弃,为自他二利恒修禅定,心中切盼如是精进者,皆愿获得内外之寂静。

嗟!嗟!忠诚友谛听:若欲得永久安乐,应思维老病死苦,且至诚三门行善。

世间琐事无意义,做之非理应断除,寿命犹如崖上水,刹那不住奔死处。

青春靓丽似花圈,挂于颈上色斑斓,一朝色尽花纷坠,今生刹那即灭尽。

所积资财无法用,突然孑然离人群,独自前往陌生地,今世诱惑难摆脱。

汗毛上耸粪下泄,眼眶深陷眼球凸,口干舌燥无食欲,身难挪动心迷惑。

受此诸般痛苦时,良医再多亦无用,财产经忏无能力,亲友深情徒唐捐。

眼睁睁望亲友面,自己手拽自衣裳,气息急促呼吸短,猛厉喘息近断气。

恐怖阎罗逼近时,虽住珍宝无量宫,十万勇士持利器,严加防护不能敌。

转轮王亦救不得,三界财富无能赎,故当速皈依三宝,勤积圣者之七财。

烦恼所积之财产,今生来世痛苦源,有漏烦恼之助缘,亲友分崩之祸根。

财富恰似蜂酿蜜,酿成难食芝麻许,为防他人损害之,失财丧命来守护。

安住世间转轮王,离开此世空手归,一丝不挂故当思,积累资财迷惑否?

永不灭尽安乐园,信戒闻施智惭愧,欲得长远之快乐,圣者七财理应守。

上师善友应依止,智者还须断烦恼,恶人如食染毒物,远离应如弃毒蛇。

六十四种狡诈索,女人以之缚贪者,谁人堪能贪著彼,断除解脱之根者。

富时逃跑亦紧随,衰时求助彼远遁,亲子弑父何足道,此等亲友谁信赖。

当面奉承暗中贬,恩将仇报饶益者,凡愚往来极密切,怀抱私心必欺汝。

故应力断世贪欲,内心斩断旧习气,全体剥尽无剩余,一心皈命依三宝。

一切有为皆无常,有漏皆苦执乐迷,涅槃寂静如欲得,当修离边之无我。

劣海翻涌恶缘浪,苦痛江河汇其中,恶人巨鲸实遍满,尘世浊海勿贪执。

自性快乐无他损,净水花果自丰富,贪嗔之声不得闻,寂静森林中安住。

蜜蜂嗡嗡起欢歌,孔雀踏出精彩舞,树枝随风影婆娑,部分成熟花叶果。

具八功德之河流,潺潺流水传歌声,水泡宝鬘所装饰,水底鲜花处处开。

如是寂静欢喜地,宣讲深妙法上师,师如第二佛陀尊,如子待母敬承侍。

师所宣说法乳汁,滋养智身愈强壮,日夜恒时不散乱,精勤修持彼妙法。

方便船上智慧桨,我欲凭之救度尽,轮回苦海中众生,诸法根本菩提心。

不求今生来世报,诸佛赞叹此布施。

戒乃一切功德本,害他如毒应断除。

嗔敌掠夺诸财富,汝应依止安忍军。

懈怠难成自他利,断除琐事精行善。

无禅定不见法性,应修无相之等持。

无智永不得解脱,应通甚深二谛义。

自他三世所造善,为诸众生得菩提,以三轮空智回向,三身现前菩提果。”

尊者即如是吟诵了上述偈文。

接着,他便来到一处具足《经庄严论》中所讲的寂静地所应具足之功德的圣地——悟启求忠(银水法堡),这里曾涌现出无数个大成就者,就像风水宝地普陀山一样,下面就简要描述一下此圣地的境况与功德:

悟启求忠环境幽雅、寂静,安住此处定会令欢喜心不断生起,等持力亦会自然增上。放眼望去,五彩缤纷的花朵遍地盛开;侧耳倾听,各种鸟儿的宛转鸣音时时传来。整个地区遍满花草树木,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其前有属于四大河流之一的后藏河匆匆流过,河水一路喧腾流向远方;附近则铺满蓝宝石一般晶莹温润、秀色夺人的草地,各色鲜花星星点点地镶嵌在后藏河两岸。此地前方还有一嘉塘草原,其景色宛如用松耳石装饰的金质曼茶盘一样。此地不仅风光适人耳目身心,生活所需也很容易获取。另外,盗匪、猛兽也都不会光临这一雪山环绕的修行宝地。

43岁开始,尊者就在这里闭关清修,除了侍者阿索南达的父母以及一位续木瑜伽士共三人作为护关者以外,他与外界断绝了一切联系,不再接见任何人。不管来访者的地位有多么尊贵或卑贱,他一概将其拒之门外。在关房的门口上,他还写下了如下语句:

“顶礼上师三宝!

诸位欲见我者明鉴:

人生似秋日白昼一般短暂易逝,而阎罗死主却像西山影子般步步紧随。大限到来之时,我们只能独自一人默默承受,那时唯一能给予有力帮助的即是佛法。

故不应以毫无实义之闲谈耽误自他行持善法,大家都应观修无常,并对此世间生起无伪的厌离心。不可懈怠度日,要抓住光阴尽快修行。殊胜无比之佛法与今世之世间法不可兼得,欲自在驾驭世与出世法,怀抱此种想法者必定是自欺欺人之徒。

诸位即便见到我,我也没有其他话可奉告,望众人各归自家,并精进行持身语之善法。”(未完,详请阅读《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1] 《八品论》:古印度佛学家世亲论师所造、阐明弥勒学的八种论著:《庄严经论释》、《辨法法性论释》、《辨中边论释》、《注疏道理》、《作业品》、《五蕴品》、《二十颂品》、《三十颂品》。

[2] 邦·洛近登巴亦名坚慧,生于1276年,曾翻译有印度佛慧所著《集量论注疏》、《时轮经义疏·显真论》等论著,并著有《三身明论》等著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