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1
版面2
在报社的评报会上,大家普遍反映7月5日头版的主图有失早报水准,那我为什么会争取这一张照片换下了原定的看起来很美的头版主图呢?
请看两个版面:1,是原定的头版,画面上一个露出肚脐的并不算漂亮的女子陶醉在喷泉水流中。从画面来说,这一张图片要比后来的图2背着女友冒雨跑过斑马线一图漂亮些。
我们来看说明:1是这样写的:昨日一名女孩在上海人民广场的喷水池边戏水,当日申城最高温度达到37.6度,为今年入夏以来的最高值……2是这样写的:昨夜11时25分,上海延安中路威海路口在雨中背着女友过马路,这场阵雨给炎热的上海降了温,当日申城最高温度达到37.6度,为今年入夏以来的最高值……
从新闻的时效性上说,2是夜新闻,对早报的读者来说,比起1更有时间上的接近性。其次是从图片的新闻内涵来说,1是一种常态的天气报道图示,而2是突发的天气新闻记者能够快速反应而捕捉到了,从内容上说,我选择2。
从视觉表现上说,1是漂亮的,但却是司空见惯的,这样的画面仅仅在早报的版面上我都可以找出很多次。而2的确不是很好,摄影记者本人也不想发出来,觉得不理想,发出来丢人。但我却坚持了,不为别的,就因为这是突发的夜新闻,内容上跟当晚的头版插图化主图是一样的,但2的内容比1多了一点点情感,多了一点点重量。发这一张图的目的就是要鼓励记者随身带相机,随时捕捉图发的瞬间,无论日夜随时待命,因为你是新闻摄影记者!
我一直在讲自己的一个看法:新闻摄影记者的成功首先要用脚跑出来的。而现实是很多摄影记者已经懒的跑这样的小新闻,都在等着做大专题,做大新闻。可是,一个连小新闻都做不好的记者,连起码的新闻敏感和职业反应都没有,遇到大新闻也未必能抓得住做的好。对于报纸来说也是如此,很难想象,一张早报,几乎看不到夜新闻……
在当日对两版论争中,还有一个声音就是说摄影记者不愿意独立采访,因为发不了稿;而文字记者从文字思维出发叫摄影记者的时候,摄影记者又觉得稿子不值得去配图,这是一个两难的尴尬。上一次在杭州的中报联培训班上我提出了一个观点:市场化的报社完全可以撤销摄影部,而建立新型的视觉内容产品生产部门“视觉新闻部”。这个视觉新闻部主要成员是插图师、漫画师、信息制图、图片编辑,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同样在新闻部平等竞争,报社的全部新闻记者进行图片元素采集培训,全员摄影文字一起做,但在分配线索的时候要考虑适合摄影记者做的,尽量按派给摄影记者,但记者们独立挖掘的线索要尽量独立完成,最后由图片编辑来把关控制视觉内容的见报质量。这样既丰富了图片来源,又减少了采访成本,提高了采编效率。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学习《北京法制晚报》。
无论在报社还是在网络,最近我说的、写的得罪了不少人,但我觉得矫枉必须过正,否则问题继续发展下去会贻害无穷,所以我从一个极端走向了两一个极端,希望早日能看见中道的光明出现,那时,我会击节赞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