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信书不如无书
(2009-04-30 08:43:25)
标签:
徐蕴芸文化 |
分类: 生命之花 |
尽信书不如无书
徐蕴芸
我们大家都知道,并非背得出英文词典就可以干外交翻译,并非熟读了文史哲就可以成为博学大家,更加不是了解医典药典就能够悬壶济世。可惜,外行总喜欢拿着医书来说我们做错了,理由还充分得很:书上都写了,那还能有错?大家都相信久病也可成良医,孰不知人体是多么瞬息万变不可预测,仅仅凭着提纲挈领的教科书,断章取义对号入座,是不是对自己太草率了?
每个人体都是一座探索不尽的宝库,23对染色体组合出无数种可能性,加上环境的作用,使得这个常见的有机体成为最大的谜题。为什么这药物对他的效果比对我的好?为什么上次没过敏这次却过敏了?我身体里头到底长了什么东西发生了什么问题?大多数情况下专业人员也只能揣摩推测,我们个个好像福尔摩斯,勘查现场后根据现有的资料得出多种可能性,分头排查,否定所有后剩下一个“最可能”,搜集更多证据支持这种可能性,一旦证据充分就可以出击治疗,用结果来验证过程。很多疾病,经过数十上百年的观察研究实验讨论,前辈们总结出系统的“诊断标准”,有时还分主要的和次要的,有时甚至不同会议不同国家通行的诊断标准会小小差异——A病的十一条诊断标准中,满足四条即可诊断;B病的诊断需要两条主要标准,或者一条主要标准加两条次要标准;C病的诊断必须要进行十二周以上的观察,否则与D病无法鉴别……医学生看书的时候都有遗漏和误读的可能性,谁也不可能包罗万象,何况是心情焦虑又缺乏基础知识的病患呢?很多病情还需要对身体上产生的一些体征症状进行观察和判断,有经验的医生才能做出正确判断,否则很容易丢了西瓜捡个芝麻。在古老的笑话里,有人读着医书对照自身情况,怎么看怎么像个大病,结果那本书根本是兽医学。风靡一时的情景喜剧《我爱我家》里头,主妇何平看着书觉得自己得了潜伏十八年的狂犬病,准确到在那一分钟真正“死去”,结果自然是死而复生的一场闹剧。可惜,这样的闹剧在我们的生活中依然天天上演,我可是笑不出来。
除了人体变幻无穷之外,科学也是日新月异的。还是大学新生的时候教授们就告诉我们这样的逸事:这个理论某年得过诺贝尔奖,但下一年完全相反的理论也得了诺贝尔奖。科学就是这样,不断地在刷新。曾经热门的一些药物,由于副作用的逐渐涌现而改变着它们的地位:欧洲大量使用的妊娠止吐药物“反应停”会造成畸形的“海豹胎”因而全面禁用;链霉素由于可能造成儿童耳聋而不作为一线用药,但必要的时候依然可以谨慎使用;巴氏刮片曾经是最好的宫颈病变诊断手段,但如今正在被更精准的TCT检查所替代……在我们医院,对医生的要求之一便是了解相关领域的国际最新进展——虽然最新的进展并未获得充分的验证,但它们当中总有一些会成长为治疗方案的中坚力量,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医生,是不可以忽略落后的,而且需在这基础上做出自己的研究和判断,这就是所谓“站在巨人的肩上”;等待它们成为可以落实到教科书上的内容,我们就永远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而大众参考的普及读物,更加是古老的知识了。用古老的知识来质疑最新的科技,简直是一种侮辱了。
当然,临床医务人员知识不足、导致诊疗错误,这种情况在当前的医疗环境中并不能完全避免;但大多数情况下,请别用最大的恶意来揣摩我们,医生和病患有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携手战胜我们面前的病魔,我们是同一战线上的,这场战役需要我们的合作、信任和共同努力,我们之间只是需要多一点交流。尽信书不如无书,还是来相信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