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不自医
(2009-04-30 08:42:46)
标签:
徐蕴芸文化 |
分类: 生命之花 |
医者不自医
徐蕴芸
基本上,我是一个很注重自我保养的人。一个迈入中年的女性,独立生活10多年,自然不得不照顾自己;本来选择学医,也是因为我既怕死又怕老,想着学好了对自己有好处。饶是如此,我还是常常被朋友们批评:你还是学医的,怎么能这样?连外行人都看得出我在糟蹋身体,可见情况已糟糕到什么程度了。
自我保养,其实非常简单。规律生活,早睡早起;保证一日三餐(体力消耗大的还得加餐),营养摄入要全面,不挑食偏食,不吃精加工的垃圾食品;每天补充足够水分而且以白开水为主;每天保持一定强度的运动;定期体检;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爱家人爱朋友,日行一善,心情舒畅……打住,我要抢心理健康科的饭碗了。
可惜,这么简单的事情,还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做不到。
无论外界对医生道德品性的评价如何,医生的工作强度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在稍像样些的医院都是普遍存在的。手术科室,基本都是上午九点开始进手术室,如果手术正好在饭点儿左右结束,也许能溜出来划上一口饭再赶回去工作,细嚼慢咽是绝对谈不上的,划拉进嘴安慰肚子是正经。有时大手术连续做上十几个钟头,也不可能在台上补充能量,外界有时想象护士给医生喂食这样的场面简直是神话,在确保无菌的手术台上怎么可能允许食物残渣的出现;除非你饿得低血糖晕倒了,否则就得硬撑到底,“人有三急”在手术台上是行不通的,当医生的简直都不是人。门诊大夫看似自由得多,可半天时间基本上都得看三四十个病患,只要遇到几个提问多或者病情复杂的病患,很容易拖到午后一两点、晚上七八点;有些德高望重的,工作到晚上九点都不奇怪,连带所有的门诊工作人员都一起陪着谁也不能走。医院又没有24小时开放的食堂餐厅,因此医生得胃病那是太正常了。连饱腹都不能保证的一群人,还谈什么营养均衡呢?连休息时间都不够,还怎么去锻炼呢?因此谈理论我虽然滔滔不绝,行动起来可真的成了矮子。
医院又是一个充斥各种病菌的场所,天南地北来的病人什么情况都有,医生的职业防护在中国一直是得不到重视的,尤其是急诊大夫,有时什么都处理完了,才发现对方有肝炎甚至艾滋病。每天在刀尖上行走,如何确保自己的安全呢?基本上是无计可施,自求多福。
按理说,医生得了病,近水楼台先得月,应该能得到很好的治疗。问题是,我想去看病吧,工作太忙我也不能请假,等我下班的时候我该看病的科室也下班了,除非真的发烧咳血呕吐昏迷,去急诊处理一下,也不解决根本问题。导致我们一入行就决定:小病自己扛着,大病爱咋咋地。
虽然我们目前是无法维持养生之道了,还是希望看文章的各位能好好爱惜自己的身体。你们少生病少看病,我们的工作强度自然也就减轻了;在所有人都得到健康生活之后,医生们也就后天下之乐而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