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物联网研究状况及中国物联网市场观察

标签:
服务刘钧ibm中国研究院数字通信重庆邮电大学it |
分类: 高端访谈 |
————专访IBM中国研究院战略合作部 刘钧总监
《数字通信》记者:张诚
数字通信:IBM是一个备受世人尊重的IT公司,在专利方面一直雄居全球榜首,曾创造一年内获专利22358项的史无前例的记录,远超当年IT界排名前十一大美国企业所取得的专利总和。请刘总就专利情况为本刊读者作一介绍。
刘钧:近年来,IBM平均每年产生的专利数约5000多项,目前专利保有四万多项,已连续17年名列美国专利授予公司的首位。IBM每年通过技术和专利销售及转让产生的收入有10到15亿美元,这是很不容易的一个事情。很多公司也注重技术研发,也获得了不少的专利,但真正能把这些专利商业化、价值化的不多,因为不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经验累积是达不到这个高度。
IBM研究部门在全球有九个实验室,总部在美国。亚洲有三个实验室,IBM在北京的研究院有大约250人。IBM一年的收入有一千亿美元,其中在研发上的投入大概占其50-60亿美元。
数字通信:“智慧的地球” 这一战略是IBM在2009年向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的,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这一概念在中国称之为物联网。您对物联网市场有怎样的观察?
刘钧:从终端上看,物联网无疑是令人非常激动的产业。据统计,2010年,全球大概有70亿传感设备,预测到2015年是2010年的2倍,到2020年将是2015的3倍。多么惊人的数字,较之传统通信计算机网络,这是一个更为宏大的网络,将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巨大商机。
在当前大力提倡节能减排、延缓全球变暖的新形势下,物联网成为从粗放型运营到精确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为实现“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理目标提供了技术支持。
数字通信: 物联网计划是未来十年中IBM战略发展的核心,你对物联网这一概念作何理解?
刘钧: 很多人说物联网不是一个新概念,例如RFID, Bluetooth多年前就出现了。如果只从终端、传感器的层面上来看是对的,但是物联网发展到今天,其内涵已有了很大的变化,物联网已不是传统意义下的终端设备传感器件的堆积,而是一个智慧的、高效的系统,从简单的互联化到真正整合的物联网。
我们或许可以用人的神经系统来比喻物联网。高速处理信息的神经元基本上集中在大脑,但还有大量的神经元是存在于通过脊柱和由此分布到全身的神经和神经末梢。并不是所有的信息处理都由神经中枢处理。举个例子,我们输入电脑密码时,主要通过手指的肌肉记忆完成;又如我们的手触碰到高温物体时本能的迅速收回,是神经末梢产生的条件反射,说明信息的处理分布于整个神经网络。
因此,一个真正健全的物联网系统也应该是一个分布式的智慧系统,这种智能不仅体现在后台——数据中心,而且还分布式地存在于整个系统中。除此之外,这个系统还必须具备学习功能。借用前面例子,当手遇到火时,会收回手,收回后,大脑就会形成一个记忆,以后这种情况要避免,这就是所说的从过去的历史数据中学到了经验,并指导将来的行为。
数字通信:物联网代表着信息产业的最新发展方向,蕴含着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您对物联网的应用领域有何分析和观察?
刘钧:我们希望物联网与互联网以及传统的运营技术相结合,从而提升效率,避免风险,进行精确化的管理。想法是好的,但是技术的发展状态以及应用领域的要求会是怎样呢?全球正以不同方式讨论这些问题。在国内的物联网市场总量很大,但呈现一个碎片化的形态,分布在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环节,没有一个非常大的市场让你一通百通。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目前物联网在电网、基础设施管道、物流、医疗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发展空间。举两例说明:
电网。新能源的介入,比如,风能、太阳能所产生的电能是波动式的,对电网的稳定性影响很大;清洁能源的应用,比如电动车,它的充、放电模式将从用电侧产生新的挑战;传统电网的传输侧和配电侧很多都是用公网,比如说用GPRS或光纤来做数据传输,但是利用公网来做电网的传输,当网络拥塞时电网的监控质量会下降,容易受到他人攻击。
油气管道。中国现在大概有7万公里油、气管道,在十二五期间要变成14万公里。我国管道事故率远超美国和欧洲。这些事故主要表现为漏油、漏气,被盗等,造成油气管道基础设施损失,并污染或破坏生态环境。这些管道有些地段是无人区,没有公网覆盖甚至没有稳定的电源供给,人力的巡逻一个月甚至两个月才能有一次。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来实现。
数字通信:物联网是一个新兴产业,其产业链的构建存在哪些挑战,如何应对?
刘钧:物联网真正要做起来困难是很多的。从产品线来讲,有传感设备、终端设备、网络、管理平台、应用和系统集成等,系统的复杂度远远超越传统意义上的IT系统,也超出了单纯的通信系统。从网络构建来讲,物联网的搭建从测试、部署、运营、维护、升级也需要全生命周期的技术服务支撑。从商业模式看,由于合作伙伴多,价值链长,商业模式也变得很复杂。如何应对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构建出一个和谐高效的产业链,这是业界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首先,要有一个开放的架构。这是IT技术和通信技术最直接最真实的整合,没有一个场景能够像物联网这样需要IT技术和通信技术做这样密切的整合。其次,要支撑物联网端到端的安全,确保整个网络的强健性。第三,要实现端到端的智能处理,知道哪些数据无用,哪些数据有用,并能够对数据进行有效处理和反馈,并实现分级管理。
无论是物联网的搭建还是运营,各个环节都会有新产品、新服务的机会。物联网的兴起会对其他行业起到推动和引领作用,进而引发新技术和新的就业机会出现。
数字通信:业界有些厂商自称是物联网主导厂商,对此您有何评价?
刘钧:我们的观察和分析看,很难有一家厂商能够完全主导物联网这个产业,需要产业链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创造出物联网整合的价值,享受到物联网带来的成果。
去年9月,IBM中国研究院成立的物联网技术中心,在IBM内部主导物联网技术的研发。之所以在中国成立,一是因为中国的物联网市场进展非常快;二是IBM中国研究院在有关技术方面有相当的积累和经验。我们搭建了物联网端到端的测试平台,也搭建了物联网的基础平台和运营管理平台,联合了20多家合作伙伴,有国内的,台湾地区的,还有国外的,他们都是在不同层次上的技术提供商,也是IBM的战略合作伙伴,大家在一起把物联网做起来。
我们认为,IT和通信行业的融合是实实在在在发生。技术的融合、产学研结合是大趋势。这次来到重庆邮电大学,感受到了重邮的实力,希望和重庆邮电大学建立起紧密联系,在人员、技术、业务上加强合作,共同推进物联网研发工作。
数字通信:刘总在通信IT领域有多年工作经验,目前主要负责推动IBM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商业化,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参加物联网产业的整合。以您的经验谈谈大学人才培养方面的体会或建议。
刘钧:从我们IBM中国研究院最近几年招收的学生来看,学生的编码能力、英文能力、学习能力比以前进步许多,但我们发现这些学生团队意识不强,和别人合作的精神不强,不知道怎样在一个团队里工作,不知道怎么样和与自己有不同意见的人沟通,一些成绩好的人更是如此,个人能力很强,但合作能力弱。现在,在大企业里做创新靠个人英雄主义已行不通了,需要的是集成创新、团队的创新,通过跨团队、跨部门、跨专业甚至跨地域的合作才能实现。对此,学校是否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课程,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及合作精神,使学生学会和不同观点、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合作。
我还想建议的是有关思维的模式。很多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告诉他一个问题让他一步一步的去解,做的非常的漂亮,但是他们自主地发现问题、形成问题的能力却有欠缺。这样就很难做技术带头人,很难参与全球合作。在学校里可能我们的老师通常是自己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去解答,也许从培养人才的长远角度考虑,从培养学生创造力和领导力的角度考虑,有时候需要一点耐心,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自己去思考,学会自己抽丝剥茧,提出问题,形成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以上两点是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提出的建议,希望重庆邮电大学在培养高端人才上更上一层楼。
嘉宾介绍:
刘钧,男,1970年4月出生,北京人,200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现任IBM中国研究院战略合作部总监,在通信IT领域有12年工作经验,在IBM中国研究院负责战略合作和业务模式的创新,创造整合IBM全球的研发资源,推动创新科技在亚太市场的商业化,主导技术及知识产权的谈判,通过技术的示范、转移将IBM创新的价值带到市场中去。目前刘钧先生主要的工作是推动IBM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商业化,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参加物联网产业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