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盛宴”中的印加之路
— 寻美阿根廷系列(十二)
阿根廷北部山区,巨大的仙人掌临风矗立,600年间,印加文明沉沦在历史长河中,但那些文化遗迹,仍然星罗棋布在斑斓绚丽的乌玛瓦卡山谷中。

我们来到阿根廷北方重镇萨尔塔(Salta),这个阿根廷第四大城市的全称很长:圣萨尔瓦多-胡胡伊”(San Salvador de
Jujuy)。当地人更乐于称其Salta La
Linda(萨尔塔美人),不知是指当地风景美,还是人美。这个靠近边境,距离秘鲁,玻利维亚和智利都不远的城市建于1593年,曾是阿根廷殖民时期和哥伦比亚时期的文化中心,也是阿根廷糖和烟草的主要产地,阿根廷全国97%的糖均来自于此,烟叶质量好且价格低廉。
(萨尔塔老城)
我们在萨尔塔住了一晚,第二天一早便向北部进发,前往世界文化遗产胡胡依省(Jujuy)的乌玛瓦卡山谷(Quebrada de
Humahuaca)。一路上荒凉斑斓,就像一场公路大片,壮美的风景逐一展现在眼前。乌玛瓦卡山谷位于格兰德河谷( the Rio
Grande )中,全长180公里,也被称作“长谷” (Valle
Longitudial),海拔一千八百米左右。距今一万多年前便是从安第斯山脉高原到内陆平原至关紧要的通道,也是一条重要的印加文化通道。

(胡胡依省拥有阿根廷非常独特的风景)
格兰德河源起自安第斯山脉( the High Andean lands
)上的寒冷荒原,向南延伸约150公里后与莱昂河 ( the Rio Leone
)汇合。三千多米的大幅地势落差给予河流无比强大的冲刷力量。短短的几个小时的行车,你可以见到从茂密森林,到稀疏草原,再到荒漠,完全不同的景色。



比起阿根廷其它地区,北部更加干燥炎热。很快,视野中出现了连绵不断的巨大“土林”,峰石林立,石柱尖峰、刀山等变化万千,犹如庄严宏伟的庙宇,又像壁垒森严的城墙。这是千万年来,岩层地貌经造山运动,河水冲刷,加上风化剥蚀形成的大自然的杰作。土林下的草地上,几匹马儿悠闲地吃着草,畜牧业是胡胡依的支柱产业。



“仙人掌!”一两米高的巨大仙人掌漫山遍野,像卫兵一样笔直地矗立在壁立陡峭的山岩上,原本以为只有在墨西哥才可以看到这类巨型仙人掌名叫
Saguaro,原来安第斯山脉也有分布。Saguaro仙人掌这个季节是不开花的,然而,我竟然发现了一朵洁白的花,蓝天下,格外圣洁。不禁想起仙人掌的花语“孤独的坚强”,只可欣赏,不可亵玩。




两个多小时后,普玛马卡(Purmamarca)小镇到了,这些绕口的地名都来自印第安语。村口停车眺望,众山峦间,一抹亮丽跳跃而出,犹如瑰丽的调色盘,正是被当地人称作“七彩山”(LOS
CERROS DE SIETE COLORES)的胡胡依标志性景观。


正午,阳光很强,这片几乎寸草不生的广袤丘陵,仿佛上帝的调色板:红、黄、橙、黑、褐、青、灰在阳光的照射下,浓烈地交织在一起,倾泻而下,犹如斜铺的彩条布,张扬而奔放地宣泄着古老的激情。让我想起八年前到过的新疆“五彩城”,也是这般绚烂,它们应该都属于同一种地形:丹霞地貌。朱红的铁矿石,绿色的铜矿石,淡黄的磷矿石打造出一片“瑰宝峡谷”,丰富的矿藏也为胡胡伊省赢得“矿业之都”的美誉。


烈日炎炎,山谷中除了寥寥几个游客外,几乎见不到什么人。空气似乎凝滞了,一丝风都没有,当几头一人多高的大羊驼(llama)从红色砂岩后面探出头来时,吓了我一跳。这种姿态优美又萌态十足的动物这几年风靡中国(俗称“草泥马”)。面对我的镜头,大羊驼表现得好奇友善。到了阿根廷才了解到,我们以为的“南美神兽”其实有四个品种:羊驼(Alpaca)、大羊驼(Llama)、小羊驼(Vicuña)和原驼(Guanaco),栖息在玻利维亚、秘鲁、智利和阿根廷北部等地,尤其是海拔四千米以上的安第斯山山区,部分品种已饲养成家畜。



夜宿小镇旅馆,第二天清早,我又来上到彩丘。太阳在山的背面,日出是看不到了,但随着阳光射入山谷,七彩山呈现出比白日里更加浓烈的色彩。就这样被色彩包围着,孤独、荒凉又美艳,仿佛置身于另一个星球。


七彩山和普玛马卡小镇组图













欢迎订阅猫猫的公众微信:猫眼看世界
微信号:ChentingPhoto


点击进入阿兹猫新浪微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