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西藏第一寺院感受虔诚和快乐

(2010-07-20 23:43:16)
标签:

西藏

拉萨

大昭寺

尺尊公主

阿嘎土

旅游

摄影

阿兹猫

分类: 阿兹猫国内行

 在西藏第一寺院感受虔诚与快乐

—— 猫猫西藏旅行日志(十二)

 

   每天清晨, 太阳初升,当阳光洒满拉萨城之前, 大昭寺像往常一样又迎来了一批批磕着等身长头的信徒。这里是藏民灵魂的寄托,信仰的归宿, 在这里磕头,需要磕满十一万一千一百一十一个,才算是一轮完整的磕长头,大约需要1-4个月不等,  真可谓虔诚之至,千里不遥,坚石为穿,感叹中, 又在思索对于藏民那是一种怎样的快乐呢?

 

在西藏第一寺院感受虔诚和快乐

 

   到拉萨的第二天,猫猫便迫不及待地来到了大昭寺,因为没有什么高原反应,于是背着摄影包开始工作了。每天9时左右大昭寺的正门及所有佛殿开放,上午当地香客较多,门口的空地上已经满是磕长头的人,许多摄影爱好者也是这个时候来拍照。由于天天如此,久而久之,门前的地板、磐石被磨得光可照人。

 

在西藏第一寺院感受虔诚和快乐

 

在西藏第一寺院感受虔诚和快乐

 

   第一次见到这种场面,猫猫很好奇,顺便了解了一下何为等身长头,磕头朝圣的人五体投地匍匐,双手前直伸,每伏身一次,以手划地为号,起身后前行到记号处再匍匐,如此周而复始,是为“身”敬;同时口中不断念咒,是为“语”敬;心中不断想念着佛,是为“意”敬,三者合一。磕长头还分为长途(行不远数千里,历数月经年,风餐露宿,朝行夕止,匍匐于沙石冰雪之上,执著地向目的地进发);短途(数小时、十天半月);就地三种。磕长头遇河流,须涉水、渡船,则先于岸边磕足河宽,再行过河。晚间休息后,需从昨日磕止之处启程。短途磕长头,一般是围绕寺院、神山、圣湖、圣迹磕头一周,少则几个小时,多则十天半月。坚持就地磕头也是一种方式,或于自家佛龛前,或于附近寺庙大殿门前,以一定的数量为限,就地磕头。

 

在西藏第一寺院感受虔诚和快乐

 

   拍摄这样场面的最佳位置是在大昭寺金顶上,第二次重返大昭寺(第一次经过没有进去)是在下午了,门前没有上午那么多信徒了,上到金顶看着下面被无数信徒磨得溜光的青石板,平静地俯视那些磕长头的藏民,心想这和神佛俯瞰芸芸众生的角度是一样的。而信徒也是什么样的都有,既有从遥远的康巴藏区来的中年人,也有几岁到十几岁的孩子,他们通常磕几个头就走,向着下一处圣迹朝靓,转瞬消失在八廓街的人潮里,反复磕头的多是些僧人和老人。

 

在西藏第一寺院感受虔诚和快乐

 

在西藏第一寺院感受虔诚和快乐

 

   别看大昭寺比不上猫猫前面写过的那些寺庙雄伟,却是西藏历史上最早的佛教建筑物,地位非同一般,绝对称得上西藏第一寺院。如果说西藏是一本厚重的历史,西藏的寺庙就是构成这段历史的一段段传奇,行走在西藏, 寺庙总是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散落在城市、村庄、山谷、草原……就算是一个毫无信仰的人来到西藏, 也会被西藏大大小小的寺庙营造的氛围所感染。

 

在西藏第一寺院感受虔诚和快乐

 在西藏第一寺院感受虔诚和快乐

 (据说这个是拍摄布达拉宫的经典角度)

 

   在这个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地方,林林总总的寺庙,预示着宗教对这片土地上生存的人们非同一般的意义,数百年的发展, 在西藏造就了寺庙文化, 同时,这种寺庙文化也成为了藏族传统文化的经典。而在大昭寺,猫猫有幸见到了一种西藏寺院独有的建筑方式:打阿嘎土夯地。

  

   中央政府耗资3000万元的西藏“十一五”维修项目的一个重点工程就是大昭寺改造。作为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大昭寺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市局规式。大昭寺不仅仅是一座供奉众多佛像、圣物以使信徒们膜拜的殿堂,它还是佛教中关于宇宙的理想模式――坛城(曼陀罗)这一密宗义理立体而真实的再现。不过本着对文物“修旧如旧”的原则,这里的维修方式依然沿用几百年前的,比如阿嘎土,而不是更加现成方便的大理石, 这段时间,大昭寺里到处都是脚手架和塑料棚,猫猫来到二楼,正在专心拍摄远处的布达拉宫的时候,突然一阵藏族民歌飘了过来,寻声望去,似乎是从一个塑料顶棚下传来的,猫猫好奇地走过去。

 

在西藏第一寺院感受虔诚和快乐

 

在西藏第一寺院感受虔诚和快乐

 

  只见房顶旁的一片空地上,一群当地青年男女正在打“阿嘎土”。什么是阿嘎土呢?这个猫猫也是第一次见到,“阿嘎土”是西藏一种流传了数百年的传统建材,利用当地特有泥土和碎石加上水混合后铺于地面或屋顶,再以人工反复夯打使之地面、屋顶坚实、平滑、不渗漏水,用这种方法做好的地面或是顶面看上去像是大理石的效果,平整光滑。在“阿嘎”的传统工艺中有一整套的操作程序,首先将开采的阿嘎土块捣成不等的颗粒,按从粗到细的顺序边浇水边进行夯打,直至表面平整与光洁,然后涂抹天然胶类及油脂增加表层的抗水性能。日常保养时,经常使用羊羔皮蘸酥油进行擦拭,使夯制的表面光洁如初。

 

在西藏第一寺院感受虔诚和快乐

 (阿嘎土新垒的檐顶油光锃亮)

 

   以“阿嘎”为主要原料构筑的建筑地面与屋面,适应了当地的气候条件,也逐步形成了特有的地域性民族建筑风格,展示了独具高原特色的人文景观。 “阿嘎”材质和制作的优劣在体现藏传佛教文化的典型特征的同时,也成为了显示地位尊贵的一种等级象征。阿嘎土作为建筑材料,早在吐著时期就已被采用,不过只有在高等寺院里才可以使用,比如布达拉宫,大昭寺,扎什伦布寺等。

 

在西藏第一寺院感受虔诚和快乐

 

在西藏第一寺院感受虔诚和快乐

 在西藏第一寺院感受虔诚和快乐

 

   而猫猫见到的大昭寺的维修工程建设中,大姑娘小伙子分成两组,十几个人一组,每个人手中拿着一根木制的工具,用脚和夯锤把“阿嘎土”打得结实平整。一边夯土,一边唱歌,唱的都是藏语民歌,中间还夹杂着转身、摆手等舞蹈动作。各组之间唱歌的次序错落有致,形成对歌,在歌曲的节奏中,打夯的动作整齐划一,虽然听不懂,但在这神圣的宗教寺院,看到如此生动富有活力的场景,感觉十分有趣。而唱到开心处,大家互相打闹嬉戏,偶尔停下,商量一下接下去怎么唱,这样的劳动场面像是一种歌舞表演。

 在西藏第一寺院感受虔诚和快乐

 

   猫猫一直认为少数民族的能歌善舞真是汉族所不具备的,藏民在劳动中也养成伴随劳动唱歌的习惯,比如农民收割、播种、耕地、除草;牧民放牧、挤奶、打酥油;建筑工匠砌石、背土、铲土等劳动无不伴随着歌声或舞蹈。而打“阿嘎”时的歌曲大多取材当地民歌,歌词内容丰富、幽默,有颂歌、情歌、有景物抒发、有讥讽生活趣事等多种题材。这种古老的劳动号子早在唐代就有记载了,后来增加了简单的上肢动作,原地旋转和队形变换,成为一种男女交替,载歌载舞的劳动歌舞形势,在“阿嘎”打制过程中,极需要劳动集体的协调与配合,歌声能使繁重而机械的体力劳动变得轻松、活泼,既提高劳动效率,又能使劳动者本身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减轻体力的消耗,所以打“阿嘎”时所进行的伴唱伴舞形式便成为西藏特有的人文景观。

  在西藏第一寺院感受虔诚和快乐

  

在西藏第一寺院感受虔诚和快乐

 

    欢乐的歌声飘荡在大昭寺上空,下面则是虔诚的磕长头的信徒,在祈求传递天籁的圣音,看着无论是信徒,还是打阿嘎土的人们那喜悦的神色,猫猫禁不住地羡慕起来,别人眼里最快乐的民族未必是最富有的,但信仰让他们平静,平静让他们喜悦!
 

 

大昭寺组图:

在西藏第一寺院感受虔诚和快乐
在西藏第一寺院感受虔诚和快乐
在西藏第一寺院感受虔诚和快乐
在西藏第一寺院感受虔诚和快乐
在西藏第一寺院感受虔诚和快乐

 

在西藏第一寺院感受虔诚和快乐

 

在西藏第一寺院感受虔诚和快乐
在西藏第一寺院感受虔诚和快乐
在西藏第一寺院感受虔诚和快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兹猫雪域高原

牧马人极致之旅精彩系列 

  在西藏第一寺院感受虔诚和快乐     在西藏第一寺院感受虔诚和快乐     在西藏第一寺院感受虔诚和快乐
   牧马人开启西藏“极致之旅”        西藏最美的圣湖羊卓雍错            卡若拉冰川的“悲剧”


  在西藏第一寺院感受虔诚和快乐     在西藏第一寺院感受虔诚和快乐     在西藏第一寺院感受虔诚和快乐
   在珠峰下耗尽最后一丝气力          天湖纳木错最美的瞬间               纳木措落日
     

 

传奇藏庙系列

  在西藏第一寺院感受虔诚和快乐     在西藏第一寺院感受虔诚和快乐     在西藏第一寺院感受虔诚和快乐
         扎实伦布寺随感                  西藏"塔王"白居寺                  最灵验的蜇蚌寺

 

  在西藏第一寺院感受虔诚和快乐     在西藏第一寺院感受虔诚和快乐     在西藏第一寺院感受虔诚和快乐
       西藏第一寺大昭寺                  藏地惊艳甘丹寺                布达拉宫的"活佛诗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