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大师的同题问答

标签:
杂谈 |
有关大师的同题问答(图) 四个文化人 |
http://hsb.hsw.cn
|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到 7000 定制,3元/月! |
|
季羡林和任继愈辞世后,有关大师的讨论引发世人关注。记者采访了四位文化人,听听他们对于大师的同题问答。 何为大师? 张颐武(著名评论家,北大中文系教授):用显微镜看,现在没有一个人够格称为大师。但当一个人故去了,离我们时间久了,我们就会拿望远镜来看他,此时他的人生意义、学术意义等就凸现出来了,他就有可能被称为大师。当今的中国社会有没有大师,不是你说了算,也不是我说了算,必须由时间和空间来考证、决定。 岳南(著名作家,《陈寅恪与傅斯年》作者):陈寅恪于1927年在清华园给跳水死了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写过一篇遗书序与墓碑碑文,其中《王静安先生遗书序》就能回答这个问题。 陈寅恪说:“自昔大师巨子,其关系于民族盛衰学术兴废者,不仅在能续先哲将坠之业,为其托命之人,而尤在能开拓学术之区宇,补前修所未逮,故其著作可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规则也。” 这就是说,大师必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可转移风气,二是给后来者以“规矩”。 师永刚(香港《凤凰周刊》主编):惯常理解,德高望重,并在某一领域造诣突出,思想有深度的人可以称为大师。对于刚去世的季羡林,大家公认他为大师,但他自己却不敢称自己为大师。或许这就是传统文化人的谦虚,恰恰正是季羡林的这种气度和谦虚,我认为他是真正的大师。 吴怀尧(80后,访谈人,作家富豪榜制榜人):其一:能被称为大师的人,其在自身研究的领域必须做出开拓性贡献,比如民俗学之父钟敬文、社会学家费孝通、巴金等均可称为大师;其二:其生命和作品必定已经构成了一个时代的辉煌,刚去世的季、任二老如是。 还有大师吗? 张颐武:中国现在还有没有大师,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现在和过去相比,社会发展了,时代进步了,学术界也扩大了,优秀的学者并没有减少,只能说是不优秀的学者多了。 岳南:中国早就没有大师了,自陈寅恪、傅斯年们一代人去世后,海峡两岸再也没有大师了,这就是我在拙著《陈寅恪与傅斯年》中,提到的“大师之后无大师”之说法。今后也不可能产生大师了。 师永刚:在知识界、思想界的认知内,中国已经没有大师。但有一部分人很像大师,也正在朝大师努力,但目前看来,这批人无法如季羡林等一样,能得到各界的共同认可。我们发现,凡大师基本上都是70岁以上的暮年老者,那是因为他们丰富的经历,他们的积淀足够丰厚,尤其是在道德层面上的成就够高。以此标准来说,不管是像还是接近大师的人,都还需要努力。 吴怀尧:目前,我看不到大师。但这个社会有很多文化贡献者,他们就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季羡林、任继愈、傅斯年。 还有产生大师的土壤吗? 张颐武:这个问题是和过去相比的吧!确实,被称为大师的那一批人年纪都不小,都属于“过去”,他们也创造了很高的成就。但这并不能说明,现在的大师水平就不如过去,现在的学术水平就比过去低,只是,那时的精英教育让他们这些本就优秀的人显得尤为珍贵而已。相反,由于社会进步,现在做学问比以前容易多了,这也让产生学者更容易了。 岳南:在这个整体浮躁的社会,不仅没有产生大师的土壤,就是连产“小师”的土壤也没有。 师永刚:有。目前中国的思想足够解放,是各种领域容易出成果的时代。突破传统观念后,大师会越来越多。只是,以后中国出现的大师不会像季羡林等一样,属于“浑为一体”的大师,而只是在某一领域上的大师,更为纯粹。 吴怀尧:任何一个时代都有这个时代的大师。社会在变化,其土壤(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也在变化。不能说没有产生大师的土壤,只是因为土壤不同了。 当下,为何“大师”有时成了贬义词? 张颐武:不仅是当下,其实在大师最多的过去那个年代,发生在学术文化圈的“丑事”也是一堆,这一点你看《围城》就知道了。只是,现在的舆论环境,群众自我维护意识的觉醒,让那些做了丑事的人无处藏身,再加上那么几个所谓“大师”的人不断出风头,大师成为可笑的代名词,理所当然。 岳南:因为现在自称大师的人多了,所以就贬值了,如“含泪劝告”的余秋雨,还有名不符实的文怀沙等等,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人民心目中的大师根本就不是这样。 师永刚:我认为,这是一个好事,让大师从神坛真正回到民间,才能真正显示大师的价值。质疑越多,戳穿越多,大师的纯洁性才会增加,我们才能发现真正的大师。 吴怀尧:这和余秋雨的“贡献”有关。大师应该是在学术上、思想上,给一个时代带来辉煌的那个人,而不是哗众取宠,总是让自己成为社会争议焦点的那个人。 何时再出真正大师? 张颐武:不用焦虑,不用着急,中国会再出现真正的大师的。中国的学者并没有输在学术、知识能力上,而是输在道德上。当今社会,关于学者的抄袭、炒作等丑闻不断,道德标准一直为人诟病。作为学者,在批评别人抄袭的时候,首先自己先不要抄袭;在批评别人学术不端的时候,请先端正自己的学术。中国学者的道德水平提高了,道德环境优化了,那么离产生真正的大师就不远了。 岳南:中国社会目前的大环境,浮躁而无力,这种情况没得到改变,就不会出现真正的大师。 师永刚:不出20年,中国必将出现真正的大师。这个时代是出现真正大师的时代。其实已经有很多人无限接近他那一个领域的“大师”称号,只是,目前的舆论环境,让他不敢承认而已。 吴怀尧:就是因为我们身边没大师,所以我们才寻找,找到之后给他安一个“大师”的名号。当我们不再拿“大师”这个称号来衡量一个人时,真正的大师可能就会出现了。 本报记者 吴成贵 |